清明節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祭祀掃墓、踏青插柳更是傳承千年的習俗。
故人的悠悠懷念,品讀名家筆下多姿多彩、有滋有味的清明節,我們對這個傳承兩千餘年的特殊日子是不是有了更加清晰、更加深刻的認識呢?一起來看看作家筆下的清明節吧!
周家墓祭的規矩,拜墳歲和送寒衣都隻有男子前去,佩公祭祖墳烏石頭一處,緻公祭祖墳調馬場龍君莊兩處,用船三四隻不等。船在城内某一處會齊,由值年房分給每船茶炊一把,各人泡茶一碗,點心一桌,大抵是瓜子,花生,福祿糕,糖饅頭之類,菜一桌及柴米等。墳前行禮畢,回船散胙,與做忌日時差不多相同,但因為是在冬天,所以三鮮什錦改用火鍋而已。
清明上墳,規模就要大得多了,不但是婦女同去,還因為要舉行三獻禮,有些舊排場,所以于男女座船,火食船,廚司船之外,還有一隻吹手船,多的時候一總可以有十隻以上。
——《魯迅的故家》
清明前後掃墓時,有些人家——大約是保存古風的人家——用黃花麥果作供,但不作餅狀,做成小顆如指頂大,或細條如小指,以五六個作一攢,名曰繭果,不知是什麼意思,或因蠶上山時設祭,也用這種食品,故有是稱,亦未可知。自從十二三歲時外出不參與外祖家掃墓以後,不複見過繭果,近來住在北京,也不再見黃花麥果的影子了。日本稱作“禦形”,與荠菜同為春的七草之一,也采來做點心用,狀如艾餃,名曰“草餅”,春分前後多食之,在北京也有,但是吃去總是日本風味,不複是兒時的黃花麥果糕了。
——《故鄉的野菜》
清明例行掃墓。掃墓照理是悲哀的事。所以古人說:"鴉啼雀噪昏喬木,清明寒食誰家哭。"又說:"佳節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隻生愁。"然而在我幼時,清明掃墓是一件無上的樂事。人們借佛遊春,我們是"借墓遊春"。
……
到了墳上,大家息足,茂生大伯到附近農家去,借一隻桌子和兩隻條凳來,于是陳設祭品,依次跪拜。拜過之後,自由玩耍。有的吃甜麥塌餅,有的吃粽子,有的拔蠶豆梗來作笛子。
……
正清明那天,上"大家墳"。這就是去上同族公共的祖墳。墳共有五六處,須用兩隻船,整整上一天。同族共有五家,輪流作主。白天上墳,晚上吃上墳酒。這筆費用由祭田開銷。祖宗們心計長,恐怕子孫不肖,上不起墳,叫他們變成餓鬼。因此特置幾畝祭田,租給農民。輪到誰家主持上墳,由誰家收租。雇船辦酒之外,費用總有餘裕。因此大家高興作主。而小孩子尤其高興,因為可以整天在鄉下遊玩,在草地上吃午飯。
——《清明》
二月過清明,家家戶戶都提着香火去上墳茔,有的墳頭上塌了一塊土,有的墳頭上陷了幾個洞,相觀之下,感慨唏噓,燒香點酒。若有近親的人如子女父母之類,往往且哭上一場;那哭的語句,數數落落,無異是在做一篇文章或者是在誦一篇長詩。歌誦完了之後,站起來拍拍屁股上的土,也就随着上墳的人們回城的大流,回城去了。
——《呼蘭河傳》
白靈對原上家鄉最顯明最美好的記憶是清明節。家家戶戶提前吃了晌午飯便去上墳燒紙,然後集中到祠堂裡聚族祭奠老輩子祖宗,随後就不拘一格地簇擁到碾子場上。——《白鹿原》
三月三日是古人修禊節,也便是我們絕好的野餐時期。流觞曲水,不但仿古人餘韻,而且有趣。清明掃墓,雖不焚化紙錢,也可訓練小孩子一種恭肅靜默的對先人的敬禮;假如清明植樹能名實相副,每人每年在祖墓旁邊,種一棵小樹,不到十年,我們中國也到處有了蔥蔚的山林。五月五是特别為小孩子的節期,花花綠綠的香囊,五色絲,大家打扮小孩子。一年中隻是這幾天,覺得街頭巷尾的小孩子,加倍喜歡!
——《寄小讀者》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