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王昌齡簡介50字左右

王昌齡簡介50字左右

生活 更新时间:2024-07-03 04:35:58


王昌齡簡介50字左右(一篇文讀懂王昌齡)1

“秦時明月漢時關,萬裡長征人未還。但使龍城飛将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一首雄邁悲涼的詩篇,展現了一幅蒼茫蕭瑟的邊塞之景。

冷月寒風、殘垣破壁,入目所見具是戰火肆虐過後的荒蕪。兇狠野蠻的敵人肆虐在自己的國土上,然而卻沒有将領能阻擋入侵之勢。

倘若當初縱橫草原、直驅龍城的衛青和飛将軍李廣還在,他們絕不會讓胡人的騎兵跨國陰山。那等恢弘壯烈之景,真讓每一個觀者無不熱血沸騰。

可惜,再也看不見了!

望着冷風呼嘯的戈壁,王昌齡痛苦的閉上了眼睛。

胡人日益壯大,劫掠之事常有發生,處在邊境地區的百姓每天都過着水深火熱的日子。每次劫掠過後,所到之處哀鴻遍野、民不聊生。

王昌齡多麼希望有人能站出來阻止這一切,能反抗敵人。可惜,終究隻是自己的一個美夢罷了。他一介書生,雖然想要改變這一切,卻手無縛雞之力,隻能眼睜睜的看着。

于是,他隻能用自己最擅長的東西——詩。來描寫、記錄這一切,希望流傳到那些達官貴人的耳目之中,讓他們放下手中的利益,救救這些生無可望的黎民百姓。

終究,王昌齡還是沒能親看看到他的希望,在亂世之中幾經沉浮,于六十六歲那年,身首異處。

可歎,一代文學巨匠就此落幕。我們唯有從他的詩篇中,窺探一二盛唐的終結。




少年時的王昌齡,和大多數百姓一樣過着樸素的田園生活。但他和别的孩子有些不同,相比那些早早就離開學堂為生計的同齡人,他更喜歡讀書。

可惜,讀書填不飽肚子。家境貧寒,并不能供養起他一心一意的讀書。所以,王昌齡一邊每日在田間勞作,維持生活。另一邊則努力學習。

  • 随着年齡漸長,他也到了成家立業年齡。這時候,他沒有放棄理想,選擇了離家遊學,開始了自己的揚名之路。

随着一處處的遊曆,他的眼界和見聞增長許多,自身的創作水平也不斷提高,漸漸有了一些小名氣。

開元十年,當時唐玄宗李隆基決定去太原巡遊。由于消息閉塞,王昌齡過了很長一段時間才知道消息。他拜别嵩山居住之地,前往太原,想追尋皇帝陛下的足迹。

到達太原之後,他想起了去年玄宗駕臨此地。有感而發,作出《駕幸河東》一詩。

詩中充分贊賞了唐明皇來到此地的熱鬧景象。比如

“晉水千廬舍,汾橋萬國從”

等句,就充分展現了當時唐玄宗到達太原後的繁華喧嚣,遣詞造句極為精煉老到,作成之後廣為流傳。

後來,他在太原盤桓數月之久,在那裡過了寒食節。離家日久,又遇次節日,作為詩人的王昌齡自然就作詩記錄了這次經曆。

寒食即事》這首詩,就是他在此期間創作。詩中詳細描寫了太原寒食節時的景象。

“雨滅龍蛇火,春生鴻雁天。泣多流水漲,歌發舞雲旋”

幾句雖然以誇張手法表現,但通過這些詩句,我們不難想象寒食節時人們回憶親人先祖時的悲傷之景。在此地居住了一段時間以後,王昌齡又有了在外遊曆的心思,打點行囊,整裝出發。

當時正處開元盛唐,國内社會安定、政治清明。王昌齡想見識不一樣的風光,他決定趕往邊塞。

途中幾經轉折,先後輾轉一年,才到達了邊塞地區。

王昌齡簡介50字左右(一篇文讀懂王昌齡)2

在這裡,他見識到了不同于内地的生活環境,也看到了邊塞地區的紛亂衰頹。這一切都影響着他的心理和創作态度,于是,曆史上著名的邊塞詩人應運而生。

在這裡,他創作出了《出塞》《從軍行七首》等脍炙人口的詩篇,這也讓他的名氣日漸增長,傳遍大江南北。

  • 對于唐朝時代的文人而言,他們讀書識字大多有一個共同的目标,那就是科舉入仕。

王昌齡身為一個有抱負的讀書人,自然也不例外。

在開元十五年,他的努力得到了回報,終于進士及第。當時的他已經接近而立之年,也就是快三十歲了。

命運總是公平的,得到了什麼,就要失去另一些東西。

王昌齡的才華自然不用多說,但他的官途,就顯得如此坎坷。

考中進士之後,王昌齡被授予了秘書省校書郎的職位,沒過多久,他就被貶為了龍标尉,後世對他的稱呼“王龍标”就來源于此。

在之後的為官生涯中,他先是被起任博學宏辭,後來又因事被貶到嶺南。

開元末年間他重新返回長安,又被啟用,封為江甯丞。随後被人上谏诽謗,被貶回自己的老職司龍标尉。

後來安史之亂爆發,他路經毫州,刺史闾丘曉嫉妒他的才華,将他殺害。後來的大唐丞相張鎬知道此事,将闾丘曉杖殺。詩中聖手,就這樣過完了他的一生。

縱觀王昌齡的事迹,可謂官低名氣大,位卑才氣高。正因如此,他的作品才經久流傳,為後世之人揣摩鑒賞。

談論一位詩人,他的作品自然是重中之重。

王昌齡簡介50字左右(一篇文讀懂王昌齡)3

王昌齡作品局部

王昌齡的詩以五古、七絕居多,雖然在數量、題材和體制等方面遜色于我們熟知的李杜、高岑等人,但他的詩質量極高,幾乎每篇都是經典。

對于王昌齡的詩,我們可以從詩歌内容、詩歌形式、藝術成就三個方面來看。

01

首先是他的詩歌内容。

王昌齡的詩在内容上可分為三類:分别是邊塞詩、閨怨詩、送别詩

  • 他的邊塞詩大多沿用樂府詩歌的舊題目。

比如《從軍行》《塞上曲》等,都是固有的題目。

他的詩不同于高适、岑參等著名邊塞詩人的長篇歌行。而是以短小的絕句來抒發自己的情感,比如

“黃金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

一句,就以短句抒情,極為精悍卻涵義深沉幽怨。

  • 王昌齡的宮詞閨怨詩也是一絕。

他的詩一方面描寫宮廷生活的繁華瑰麗之景,另一方面卻又用細膩的筆法描寫生活其中的婦女内心的痛苦,展現她們對幸福的失望和希望交彙一團的複雜情感。

比如《西宮秋怨》中

“芙蓉不及美人妝”

一句,就将宮廷生活之靜谧枯燥和她們期望自由幸福的情感展現的淋漓盡緻。

王昌齡簡介50字左右(一篇文讀懂王昌齡)4

  • 第三類則是他的送别詩。

王昌齡半生都在遊曆之中度過,所以他的交友範圍很廣,比如我們知道的李白、杜甫等同時期著名文人都和他是朋友。

再加上他在官場幾經升降,自然需要到處輾轉。所以,他就更需要友情的安慰。

王昌齡一生寫過四十多首送别詩,基本每一篇都是上佳作品。他的送别詩打破常規,不寫離别之傷、而寫别後之景,以景喻情,更顯友情深厚誠摯。

總體來說,他的詩歌從内容而言借景抒情居多,語句精煉又不失意境深遠,是不可多得的佳作。

02

其二則是他的詩歌形式。

衆所周知王昌齡的詩以五言、七律為主。

我們都知道,五言詩受字數所限,要用它來表達胸臆就很難做到。但王昌齡的詩不同。

  • 他的五言詩偏向嚴正肅然,顯得風骨勁健。

“黃塵足今古,白骨亂蓬蒿”

一句,就簡練深沉的表達了自己對戰場古迹的慨歎之情。

  • 說完五言,再談七律。

在盛唐時期,有名的七絕四百七十二首,而王昌齡就有七十四首,足可見他七絕成就之高。

也因這些七絕詩,他被人稱之為“七絕聖手”,受他和李白等人的影響,七絕形式逐漸成為了唐代詩歌的流行體裁。

他的七絕韻律優美、詞義高潔,表現手法非常成熟,所以才能如此出名。

03

最後則是他的詩歌的藝術特色。

一首詩的基礎是什麼?

  • 那自然是修辭和技法

滿足這兩個要求的詩才能稱之為“詩”。

他的詩擅長以層層深入的手法渲染氣氛,用概括和捕捉典型場景形成生動的畫面感,再輔以比興手法升華情感、提高主旨,這樣一來,整體就顯得更為出彩。

  • 其次則是語言風格。

他的詩對于語句組合、語象選擇、句式的運用都有獨到之處,處處體現着他對于詩歌語言的藝術追求。再次則是詩歌獨特的意境選擇。

讀過王昌齡詩的人都知道,他的詩歌從來不直接了當的抒發感情,而是側重寫景,以景色變化展現情感曲折,這樣就顯得詩歌整體上含蓄且委婉,越讀越有味道。

比如開題的《出塞》一詩中

“秦時明月漢時關,萬裡長征人未還”

一句,就以景喻情,描寫出了邊塞的荒涼。

王昌齡簡介50字左右(一篇文讀懂王昌齡)5

總結起來說王昌齡的詩有着高度的概括畫面,這就使得詩歌本身的表現力極為豐富。

他的表現手法極為豐富,這就使得詩中意境更顯悠遠深長,值得人細細品味。

他的思想決定了他的詩歌傾向,而這就使得他的詩不複從南北朝時期傳承下來的浮華躁動之風,改變了整個詩壇的風氣。可謂是唐朝詩壇之幸,亦是我們後人之幸,能見證如此豐富多彩的盛唐文化。

遑論王昌齡一生功過,他是個詩人,我們就應該站在文學史上去欣賞他的作品。

一生命途坎坷,卻造就了詩道昌隆。我們更該珍惜、更該拜讀他的作品,将這份古韻之美,一起傳承下去。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