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安和洛陽的曆史地位?談論西漢的建都,應該綜合起來看,當時漢廷分封了很多異姓諸侯王,像韓信彭越英布等,勇猛善戰,勢力很大,雖然劉邦也對抗性地分封了不少自己的宗室子弟但這些人不是年紀幼小就是功名未顯,百姓與劉邦的君臣名分未定,未必會服從命令,唯有聽令于強者,所以同姓諸侯形勢上要比異姓諸侯弱很多,難以拱衛漢室,我來為大家科普一下關于長安和洛陽的曆史地位?下面希望有你要的答案,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談論西漢的建都,應該綜合起來看,當時漢廷分封了很多異姓諸侯王,像韓信彭越英布等,勇猛善戰,勢力很大,雖然劉邦也對抗性地分封了不少自己的宗室子弟。但這些人不是年紀幼小就是功名未顯,百姓與劉邦的君臣名分未定,未必會服從命令,唯有聽令于強者,所以同姓諸侯形勢上要比異姓諸侯弱很多,難以拱衛漢室。
建都洛陽等于羊入虎口,而且成臯荥陽正是楚漢争霸的拉鋸之地,民生破壞嚴重,關中雖然也經受戰亂,然而劉邦在那裡有深厚的民衆基礎,千裡沃野,加上蕭何的認真治理,即使關東大亂,依托崤函虎牢等險要,進退自如,保證自己根本的穩定。王朝建都大多根據形勢而定,未必一定依賴險要。
長安洛陽各有優劣,長安處于關中沃野,是四塞之地,地理上易守難攻,定都于此可以俯瞰山東,最大限度的保護政權的生命。洛陽四戰之地,居于此可以更大限度的輻射整個中國,可以将皇威更加完善,但是容易被夾擊。所以曆朝曆代都是長安第一,洛陽第二。比如秦漢唐宋明這些大一統王朝,想要定都的時候,首先想到的就是長安,畢竟活着才有輸出。
不過關中經過千餘年開發,到了魏晉南北朝時期,早已不堪重負,到了唐朝的時候,關中已經不能僅賴一己之力養活一個王朝,唐高宗時期,關中的糧食就更多依賴泾渭漕運了,這也是宋明最終沒有定都長安的原因,因為長安已經不能封鎖四塞以待天下之變,想關起門來過日子,先餓死的反而是自己。
從軍事上來看洛陽這個地理位置确實險峻,是個盆地周圍是山,幾道關口加起來整個洛陽的防禦跟鐵桶一樣,但是他不夠大再加上幾道關口分兵,導緻這個城池能展開的人不夠多而且隻要一道關口丢了。那整個防禦體系就會大打折扣,畢竟關口都是防禦外敵,一個關口丢了就會腹背受敵,這個時候要麼堅守關口,要麼轉進洛陽打城鎮防禦戰,可是這樣洛陽就會被圍而且依仗山勢敵人優勢會極大。長安不能算是中轉站,隻能算是服務區,洛陽因為大運河的優勢才是樞紐,富饒的江南,九州之首的冀州,都要彙聚在洛陽。
洛陽盛世可以四面出擊,但是亂世就要四處布防,任何一個方向出纰漏都會完蛋,容錯率太低,可以做陪都不可以做都城。而随着江南地區得到開發西安偏安一隅和江南聯系實在太弱也不行了,也就剩下北京最合适,而且燕趙之地民風剽悍自古就是曆朝曆代造反的大本營,都城設在這裡也有利于收攏民心,從秦統一六國後這塊地方就沒有一天消停過。
遷都北京兵離自己更近的,也就更好控制。古代不像現代信息交流很慢,而王朝的主要壓力往往都在北方。所以古代的王朝往往都将都城建在離北方草原不那麼遠的地方,周,秦,漢,隋,唐,宋,明都是如此。皇帝在南京,就算沒有朱棣,北京總得有人帶着大量的兵防範北方的。
定都一般就是考慮首都控制區的經濟實力,戰争潛力。前期華北平原沒開發起來,就是長安的八百裡秦川和洛陽的天下之中二選一,中期開始關中開發後續乏力,而華北平原追上之後基本就是洛陽和邺城二選一,到近代尤其近現代之後,薊城和北京靠着連通華北東北兩大平原和周邊煤鐵礦資源,無可争議的成為唯一首都選擇地。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