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引領手機生态,把智能時代的用戶體驗提升變成一個共同目标?相對于技術,這更考驗價值觀。
昨天,OPPO 在 ODC2022 上,發布了智慧跨端系統「潘塔納爾」。
我看身邊不少人的第一反應是:這并不是什麼新概念,類似的事情,手機廠商都在做。的确,智慧跨端、萬物互聯、生态協同、隔空接力……概念上這件事并不新鮮,而且會是一件很難的事情。
OPPO 發布了自己的跨端系統潘塔納爾|OPPO
我還記得當年蘋果在 iPad 上引入「拖放」(drag-and-drop)時的野心:文字、圖片、鍊接……一切都可以在各個 App、甚至不同設備之間自由拖動。但現在,5 年過去了,即便蘋果大力推動,也仍有很多開發者,沒有适配這一開發标準。
這是「跨端」最麻煩的地方:硬件、系統、App,分屬不同企業,它們各有各的技術路線、利益考量,很難撮合到一起。
但這又确實是一件「正經事」。智能手機、硬件發展了十幾年,能做的事情越來越多,也變得越來越複雜。在數據化,智能化的時代,手機用戶體驗要提升,需要一套新框架,協調不同的軟硬件服務。
面對這個問題,包括蘋果、小米、華為,都用不同的路線做過努力,甚至自己做了不少手機配件、智能硬件、軟件服務,但目前來看似乎仍未找到那個「突破點」。
潘塔納爾這個名字很有特點,我查了下,是「全球最大的濕地生态系統」。那麼除了這個很酷的名字,OPPO 這個新玩家,會給這個老問題帶來什麼不同的解法?
簡單的技術邏輯,複雜的人間邏輯今天的智能手機生态,存在着一對明顯的矛盾:各種軟硬件、服務非常豐富,但用戶的選擇卻非常狹窄。
用戶的大部分時間,花在了少數「超級 App」上。因為同類産品太多了,很多産品的功能相同,但細節各異,非常複雜,學習成本很高。
包括智能硬件,都要綁特定的 App 才能用,成了「反智能」的負擔。比如,明明是開一盞燈這麼簡單的事,用戶卻要解鎖手機,搜索、打開 App,點開設備菜單,找到這盞燈,再把它打開。
開燈的按鈕,為什麼不能在我到家的時候,自動顯示在手機鎖屏上?為什麼智能手機的計算能力已經如此強大,App 中的數據已經如此豐富,但是智能手機生态依舊像是一個「第一天上班」的助理,永遠需要用戶去喚醒、問詢、點擊、選擇…
技術層面,想要實現單個場景的智能化,并不複雜。比如手機廠商自家的真無線耳機,基本都能實現「開蓋自動彈出菜單,戴上耳朵自動連接」。
自家硬件往往都有很好的智能化體驗|極客公園
針對某一個需求點,實現智能化,就像是「修一條路」,開發團隊對接好需求、交互邏輯、數據接口,實現起來就不難。
但這樣順暢的協同體驗,在我們使用智能手機的過程中,隻占很小一部分。更多時候,我們的體驗依然是被打斷的:收到晚餐地址,想要打車過去,就必須在打車軟件裡,重新搜索店名,并需要反複确認,是朋友發來的那一家分店。
在智能手機上,規劃一條「高速路」不難,難的是如何從全局體驗的角度出發,規劃道路網。理想情況下,第三方開發者不需要重複造輪子,就可以接入「路網」,用戶在使用時,可以快速在不同 App、硬件間連起一條「最短路徑」,系統也應當積極主動、跑步前進地讓用戶感受到智能化帶來的體驗進步。
這就是潘塔納爾名字裡「跨端系統」的含義:連接不同的軟硬件端,方便用戶跨越。
問題在于,今天的移動互聯網生态裡,手機是一片土地,那些 App 和越來越多的智能硬件,又是一座座被土路連接,甚至幹脆相互割裂的城。
這些「城市」,早已有了自己的建設風格,也有自己的商業壁壘。想要把它們打通,不隻是數據、交互層面的「技術邏輯」打通,更是需要智能手機生态未來發展方向的共識上,甚至是商業價值鍊條上的打通。
歸根結底,「人間的邏輯」永遠比「技術的邏輯」複雜。
阻力為什麼大于驅動力?自移動互聯網誕生之日,所有産品最核心的運營指标,就是活躍和留存。特别是在高速增長的時期,用戶注意力就是一切。當我把數據分享出去,用戶可能就會少打開一次我的 App,當我做一個按鈕,讓用戶順暢地跳轉到另一個 App,就會導緻活躍度、留存率的損失。
況且,開發者從來就沒有信任過手機廠商。市面上每個手機系統,都會有一些「智能化」的開發套件,比如負一屏的信息窗、小組件、快捷方式。如果開發者都主動配合這些标準進行開發,也能提升用戶體驗。
但這樣做的結果大概率是,用戶隻對手機産生粘性。實際上,當用戶離開 App,開發者就不再有話語權。以谷歌的體量,每年也要向蘋果支付上百億美元,才能成為 iOS 系統搜索框的默認引擎。
最後,大家都默認,隻有自己的 App,才是屬于自己的領土。必須想盡辦法,把用戶留在 App 内,不能接受别人在我的領土上修路。路修好了,自己的「主權」和利益會不會就丢失了?
類似的邏輯,也存在于智能硬件領域。不少消費硬件廠、家電廠,也堅持要把 App、服務,都攥在自己手裡,講用戶忠誠度、粘性,即便它造的隻是一個燈泡。
讓手機真正積極主動、跑步前進的智能化服務用戶,必然要通過「生态共同建設」來實現。這天然适合手機廠商來引領。但這件事的難度非常大,強大如蘋果,在推動「拖放」(drag-and-drop)這個嘗試讓 App 們用簡單交互形成信息打通的功能時,也遇到了很大阻力。即便蘋果會在 App Store 優先推薦那些适配最新功能,嚴格遵守開發标準的 App。
蘋果會通過編輯推薦、評獎等方式,鼓勵開發者積極适配蘋果的新功能|Apple
最終,這幾年開始流行一個詞,叫「全家桶」,大家默認,隻有買了某個品牌的「全家桶」,才能獲得一個相對完整的生态體驗。但「全家桶」的規模終究有限,也并非萬能。更大部分的用戶,日常的智能體驗,想要充分實現生态協同、智能化,依然很難。
這可能就是 OPPO 沒有優先去做一個更大的「全家桶」,而是想通過做潘塔納爾這個「中間件系統」,來接解決問題的原因。
這是一件所有人都覺得應該做的正經事,但就是阻力大于驅動力。畢竟驅動力也不是無限的,手機廠商也要算賬。所以即便是蘋果,手握軟件和硬件的王位,智能化體驗這件事也是「來日方長」的節奏了;而小米在通過生态鍊模式,在智能産品上建立了更好的智能化體驗,也獲得了品牌優勢;華為的鴻蒙則希望用軟件建設一座覆蓋天下的「城池」,但是很多力量還沒有「移民」,還在觀望。
能「做大蛋糕」的人,要本分這次發布會上,OPPO 着重強調,潘塔納爾要以「開放、共生、共榮」為核心,從用戶體驗出發,做一個「連接件」,而不是隻屬于 OPPO 自己的生态資産。這句話我印象很深,因為這點到了核心的問題。
明确自己修路搭橋,引領生态把目标放到「提升用戶智能化體驗」的目标上,是非常重要的。企業太強自己的「戰略目标」,智能體驗的升級就很難真正推動。
移動互聯網和智能硬件領域,整個行業的整體降速已經是時代主題。過往各家企業之間的封閉,是跑馬圈地時代競争的結果。是為了分到更大的蛋糕,把用戶留在自己的領地内。但這卻導緻産品變複雜,用戶體驗變差。
在增長為主旋律的時代,單個用戶體驗差一點,不妨礙市場總體增長。但在用戶總量和用戶時長已經見頂之後,提升用戶體驗,擴服務用戶的能力和效率,才能繼續做大蛋糕。
比如移動互聯網領域過去單純的「流量-廣告」模型身上,正在疊加「數據-服務」的新模型,而智能硬件則從單純的硬件銷售模型,開始增加智能化服務的節點價值。
這可能是潘塔納爾做大「體驗」的蛋糕的一個新時代背景。
OPPO 在這次發布會上主要是在講述技術上的思路。底層通訊方式上,潘塔納爾和大部分現有的生态體系,不會有太大區别,依然是利用藍牙、Wi-Fi、互聯網來搭建框架。潘塔納爾會更專注于「端雲協同」和「泛在服務」這兩大核心能力。
在「端雲協同」體系下,OPPO 不僅用到雲數據,同時希望端雲之間能互相利用算法算力、外設設備(包括傳感器)的能力。這為開發者提供了更多資源,比如電視上的 App,通過端雲協同,就可以調用手機的觸摸屏進行交互。
而「泛在服務」,則保證了用戶的體驗不被打擾,開發者的領地不被侵犯。服務的入口都是無形的,并不會「占領」某個地方,它的出現,取決于用戶使用手機時,最佳的服務觸達狀态。比如當用戶叫的車快要到達時,這個信息就可以顯示在屏保界面,甚至通過語音播報的方式從耳機裡傳出;而下周的日曆安排,就更可能被顯示在負一屏的卡片上。
在此基礎上,OPPO 依然要解決商業層面的「互信」,特别是開發成本和利益相關的問題。潘塔納爾提出了一個技術框架,而開發者在這個框架上做适配和開發也需要計算成本和驅動力。
現在行業現狀是:蘋果号召力強,隻搭框架,很少跟開發者有利益往來;小米有成熟的投資經驗,隻投生态鍊,很少有生态鍊之外的企業主動加入。如何兩種模式之間做到平衡,可能就是 OPPO 要回答的那個更難的問題。
OPPO 和第一批合作企業編寫了潘塔納爾白皮書 1.0|OPPO
但我對 OPPO 的潘塔納爾依舊有所期待。從創業之初,上溯到段永平創業的時代,OPPO 做的從來不是「最性感的生意」。很多時候,他們的産品并不是最新奇前沿的,也不是最便宜廉價的。
這家公司的成功,就在于它懂得一種「調和」。消費者、供應商、渠道,不是「不得不」跟 OPPO 做生意,而是願意跟 OPPO 做生意。
後來這個詞被總結為「本分」的企業價值觀,這正是做生态這件事上最核心的問題。在這種價值觀的驅動下,潘塔納爾才有可能,把開發者的服務資源,轉化為好的用戶體驗,又将用戶帶來的收益,回饋給開發者。
雖然推動生态一起去解決用戶智能化體驗進步的目标,是個很難的事情,但這也是手機企業該去做的一件正經事。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