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天出去玩正好碰到朋友莉莉(化名),我倆聊天時,她一個勁吐槽娃越來越難帶了。寶寶現在雖已五個月了,但是睡覺還是特别費勁,最近開啟了“鬧覺模式”:每天睡前要大哭大鬧,我得抱着悠很久,好不容易放下了,結果沒睡一會就醒了,如此反反複複。
好不容易熬過了晝夜不分、夜醒頻繁、落地醒、哄睡難,現在又來個睡前哭鬧,我真的感覺身體被掏空!現在也不像以前那麼輕,五個月的寶寶已經20斤了,每天睡前抱着20斤的他轉悠一小時,我感覺手臂腰都廢了。
聽到朋友吐槽後,内心不免一陣同情,畢竟她經曆的我也曾經曆過。嬰兒在不會用語言表達内心的感受需求時,往往會通過哭、鬧等方式來“發洩”。睡前總是大哭大鬧真的隻是因為“故意鬧覺”嗎?媽媽不了解其中原因,寶寶會很難受。
寶寶睡前大哭大鬧還難哄?不一定是寶寶不愛睡覺惹得“禍”,可能是在“訴苦”
寶寶睡前哭鬧,媽媽們都會很懵圈:是不是寶寶沒吃飽?是不是哪裡不舒服?是不是不想睡覺?一系列的懷疑會讓媽媽們在育兒之路上倍感焦慮。其實寶寶睡前大哭大鬧比較難哄,常見原因有5個。
“我太困了,所以睡不着”——過度疲倦引發的睡前哭鬧
嬰兒和成人不一樣的地方在于:成人很困了大腦就會分泌褪黑色素來促進我們快速進入睡眠,但是嬰兒不是如此,他們在過度困倦時反而越來越興奮。因為他們在過度困倦時大腦會産生皮質醇(這是刺激寶寶精神亢奮的激素),所以他們越困越有勁,越不想睡。
然而他們的生理機制卻告訴他“要睡覺了”,正是由于這兩種反作用相互抵抗,寶寶在玩與睡之間不停地打架,最後就表現出睡前大哭大鬧、情緒變差、非常難哄的模樣。這一點在嬰幼兒身上體現最為明顯。
“我睡得不舒服”——生理性需求引發的睡前哭鬧
嬰兒期的寶寶還有一種可能就是“他們有某些生理性需求”,比如:餓了、拉了、太熱了、睡眠環境不舒服等都會導緻他們不願意在這種“感覺不舒服”的狀态下入睡,出現睡前哭鬧的現象。
“我還不想睡覺”——心理性需求引發的睡前哭鬧
成人在不想睡覺卻被逼着睡覺時是什麼感受?“氣憤、心不甘情不願、煩躁”等。孩子亦是如此,孩子精力沒釋放充分,毫無困意,還想玩一玩,你卻逼着他睡覺,他當然不願意了,因為“他還沒玩夠”,心裡不高興。這一點在大一點的孩子身上出現的比較多。
“我想媽媽陪着我”——渴望媽媽的陪伴、關注或是懷抱出現的睡前哭鬧
不管是嬰兒期的寶寶還是幼兒期的孩子,他們都非常渴望家長的陪伴、擁抱或關注,特别是嬰兒期的寶寶,他們害怕你把他哄睡後放床上,所以他們會拒絕入睡。這種心理性因素導緻的睡前哭鬧,家長們需要多在白天寶寶清醒的時候多和他們互動。
“我生病了”——身體不适
任何年齡的寶寶在身體不适時,他們也會出現睡前大哭大鬧的情況,寶寶在生病的時候對媽媽格外依戀,一步都離不開。身體不适導緻的睡前哭鬧,媽媽們需引起重視,可根據寶寶白天的精神狀态和吃奶狀态綜合判斷。
避免寶寶睡前哭鬧,家長牢記3個要點
嬰兒期的寶寶睡前哭鬧,引發的原因大多是“過度疲勞”;大一點的孩子睡前哭鬧多是因為精力釋放不充分。想要避免寶寶出現“不明原因”的睡前哭鬧,家長牢記3個要點,對所有年齡的寶寶都适用。
寶寶一困就哄,再不行就把哄睡時間提前半小時
嬰兒期的寶寶在發現他們的犯困信号(打哈欠、揉眼睛、眼睛無神、不愛和媽媽交流等狀态)時就立馬進行哄睡,不要拖,一拖就容易引發寶寶過度疲勞,出現難哄愛哭鬧的情況。
如果這樣還不行,那麼下次就把哄睡時間提前半小時,在寶寶還不困的時候就進行哄睡,直到寶寶睡前不哭鬧為止。
建立睡眠規律
要說給寶寶建立睡眠規律,這件事不是想做就做了,随時就做了,最好是從寶寶出生後就開始實行。睡眠流程、睡眠時間、入睡時間點、白天睡眠次數等都需要有一個安排表,就像孩子進入學校後的作息時間表一樣,隻有建立了睡眠規律,寶寶才不容易出現睡眠問題。
在寶寶2歲以内會出現一些間歇性的睡眠問題(比如睡眠倒退、并覺期、出牙期等),隻有你從一開始把寶寶的睡眠規律建立好了,寶寶在經曆這些難熬的階段時才會表現得不明顯不磨人。
高質量的陪伴
每天抽出1-2個小時時間,放下手機電視,全身心投入到和寶寶的互動中去,進入他們的世界,感受他們内心的快樂和期許。高質量的陪伴會讓孩子擁有充足的安全感去迎接人生的每一個進步,更有利于寶寶的性格情商發育。
CiCi媽寄語:關注CiCi媽媽說育兒,專注于嬰兒睡眠以及家庭喂養知識分享。如果你喜歡這篇文章,要給CiCi媽點個贊并分享給更多的人!有任何育兒疑問,都可以關注并私信我,看到都會回複。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