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民間在給嬰兒慶周歲生日時,常有“抓周”儀式。抓周,又稱試兒、試周。“抓周”儀俗,各地基本相同,當日,父母為其沐浴後,穿上外婆家送來的新衣服鞋襪,抱到廳堂八仙桌上去“抓周”。桌上擺着書、筆、算盤、秤、尺、剪刀、玩具等,任小孩自由抓取,以此預測小孩日後的前途、性格、志向和興趣。在古典名著《紅樓夢》裡.也曾寫到過“抓周”這個禮儀.賈寶玉在周歲那天抓了胭脂钗環。85版《濟公》中有這麼一個片段,濟公周歲的時候,父母請來德高望重的高僧,為孩子作法祈福,作法完畢後給孩子抓周測預蔔。在抓周的過程中,孩子哭鬧不已,不要印章、不要寶劍、不要元寶、也不要毛筆,最後抓起一串佛珠,孩子呵呵的笑了起來。長大後,這個抓佛珠的小孩,選擇出家當和尚,之後便成了靈隐寺中的濟癫。
相傳,抓周起源于三國東吳的“孫權選嗣”。孫權稱帝不久,太子孫登因病去世,其他的兒子們便各自在母家的支持下,結交權臣,争奪嗣位,于是擇一吉日,端出一個擺滿珠貝、象牙、犀角、翡翠、簡冊、绶帶等物的小盤子,請皇子各自抱自己的兒子來抓取。其中隻有孫和的兒子孫皓一手抓過簡冊,一手抓過绶帶,其餘都是抓那些金銀财寶。群臣擁戴孫皓接位,此法傳開,抓周漸成風氣。
抓周一般在嬰兒周歲時進行。家長通常在桌子上放些紙、筆、書、算盤、玩具、食物和紙制生産工具等,任其抓取,以預測孩子将來的志向。“抓周”,其實是寄托了上一輩對下一輩子的希望。
據考證,“抓周”習俗由來已久。從曆史文獻記載看,抓周最早出現于1500年前的南北朝時代。北齊顔之推在《顔氏家訓·風操》中記述道:“江南風俗,兒生一期(即一周歲),為制新衣,盥浴裝飾,男則用弓、矢、紙、筆,女則用刀、尺、針、縷,并加飲食之物及珍寶服玩,置之兒前。觀其發意所取,以驗貪廉愚智,名之為試兒。親表聚集,緻宴享焉。”
唐宋時期,這種習俗更為盛行。如武則天曾将皇孫都召集到大殿上,看他們嬉戲,“取西國所貢玉環钏杯盤,列于前後,縱令争取,以觀其志。”宋代吳自牧《夢粱錄·育子》記述:“(小兒)至來歲得周,名曰‘周’,其家羅列錦席于堂,燒香炳燭,頓果兒飲食,及父祖诰敕、金銀七寶玩具、文房書籍、道釋經卷、秤尺刀剪、升鬥、彩緞花朵,女工針線,應用物件,并兒戲物,卻置得小兒于中座,觀其先拈者何物。其日諸親饋送,開筵以待親朋。”由此可以想象當時那種賓朋滿座的熱鬧場面。
到了清代,才有“抓周”之稱。清朝皇宮抓周禮儀非同一般,所陳設物品與民間大不一樣。如《國朝宮史續編》記載:“(皇家)抓周例用玉陳,玉扇墜二枚,金匙一件,銀盒一圓,犀鐘一棒,文房一件,果筵一席,内宮殿監奏交内務府預備。”
随着社會的發展,科學的進步,思想文化水平提高的人們已不再相信抓周預測未來之說,而今抓周活動更多的是作為一種取樂逗趣的遊戲,以助孩子周歲歡樂之興,對小孩志趣愛好和未來職業的關注,則是通過科學方法進行務實細緻的教育培養。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