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八大港片大佬

八大港片大佬

圖文 更新时间:2024-08-30 00:21:55

《南海十三郎》粵劇版亮相 知名導演高志森談香港電影現狀與未來

【《中國新聞》報記者 杜雅楠報道】1997年,香港回歸祖國之年,香港影史經典之作《南海十三郎》上映。時隔25年,《南海十三郎》再度以戲曲形式,被搬上廣東粵劇舞台。兩版“南海十三郎”,誕自同一人的導筒,他就是香港著名導演高志森。無論是為香港殖民地處境扼腕的南海十三郎,還是《富貴逼人》裡不做三等公民的普通市民骠叔,高志森借助他創作的角色,完成了對家國情懷的鮮明表達。

《中國新聞》報近日對話導演高志森。這位從港片黃金時代走出的資深電影人,一方面惋惜于港産片的經驗未被好好總結,一方面也對未來“北上”粵港澳大灣區及内地的合拍之路抱有信心。同時,身為一名愛國愛港的文藝界人士,他對經曆“黑暴”後的香港社會如何從文化上加強國家認同,也有自己的憂思和見解。以下為訪談内容摘編。

【走過黃金時代,香港電影去向何方?】

《中國新聞》報:您身上集中了導演、編劇、制片人等多栖角色,您是從小就有電影夢的人嗎?

高志森:我從小就很喜歡電影,喜歡看邵氏公司的武俠片,最喜歡的導演是拍攝《獨臂刀王》的張徹,他每一部片都要看好幾遍。我覺得電影令人着迷,可以讓你哭,讓你笑,也讓你興奮和激動。

22歲進入香港新藝城電影公司,是我人生一個非常大的轉捩。我的電影導演工作在那裡起步,那時黃百鳴先生是其中一位老闆,也是我的師父。很榮幸在我25歲的時候,新藝城給我機會第一次做導演,拍攝電影《開心鬼》。

《中國新聞》報:喜劇片是港産類型片的重要一支。喜劇不易拍,但您執導的《開心鬼》《雞同鴨講》《富貴逼人》《家有喜事》等影片,叫好又叫座,是香港“市民喜劇”的代表作。您的創作有何“秘籍”?

高志森:我進公司第一天,老闆安排的第一個功課是把卓别林喜劇全部看一遍。新藝城的喜劇制作有幾個特點影響我至今。一是重視觀衆和市場,當年新發行的電影,我們會第一時間進影院看,研究裡面的所有橋段;第二,喜劇不外“合乎情理,出乎意料”,在很多鋪排後,給觀衆一個意料之外,這是非常重要的課題;第三,我們起步是看卓别林的默片,所以非常看重視覺效果,這跟内地較多喜劇片重視對白,在文化上有不同。

另外,還有一個生活感應問題。我認為拍喜劇好像向觀衆灑香水,觀衆得到香氣的同時,灑香水的人總會沾染到一點。如果我是太悲觀的人,也不能拍喜劇。一個非常悲觀的人來拍喜劇,什麼事情看起來都是灰色的,找這些人來拍喜劇是最大的悲劇。

《中國新聞》報:香港和内地的影迷都很懷念港片的“黃金時代”,作為親曆者和締造者之一,您如何評價香港電影人取得的成就和現狀?

高志森:香港演藝界對經驗的總結其實很不重視,所以謝謝你的發問。如果說曾經有過“黃金時代”,我就簡單總結一下,它有幾個特點。

首先,香港電影人非常重視解決問題的方法,對于元素的重新組合做得很好;再者,對成本很重視,我們有句話叫“最好的橋段,就是最便宜的橋段”,這讓投資者有沖動去投拍電影;第三,在明星投資上一般不會超過制作成本的1/3,如果失去比例,整個事情會掉進惡性循環;第四,當時香港電影的海外發行做得非常好,盡可能融入當地文化。

1990年代初,一個小小的香港,一年可以拍攝超過300部影片,最近幾年産量大約隻有當時的1/10。香港電影現在一是沒有好好總結曾經成功的經驗,還有一個是尋找市場的問題。香港人口超730萬,整個大灣區人口超7300萬,機遇非常多,包括電影。所以不要隻看香港,應該看(市場)是香港10倍的大灣區。港片有可能把好的拍攝和創作經驗轉化到大灣區,在藝術上成為中國電影獨特的一部分。

【北上前景廣闊 香港電影做到“文章有價”應思考更多】

《中國新聞》報:回歸以來,香港與内地電影界的交流日趨緊密,您如何看待兩地電影人的合作?

高志森:從制作的角度來看,香港電影人北上,題材和拍攝場景非常廣闊,沒做好的反而是宣傳發行部分。香港電影工作者需要多了解内地觀衆的喜好,這是今後的重要課題。

電影應該百花齊放,中國電影可以有香港味道和風格的一部分存在。希望中國電影在制作過程中,多考慮香港電影工作者。他們身經百戰,有很獨特的拍攝方法跟藝術表達。今年的中國電影票房冠軍《長津湖》就是兩地電影人合作的成功案例。

《中國新聞》報:您近年的作品中,能看到越來越多傳統文化元素。中華傳統文化和價值理念給您帶來了哪些靈感和啟發?

高志森:我過去幾年跟内地合作比較多是戲曲舞台劇。包括《一代天驕》,講粵劇名伶紅線女;《小明星》,講上世紀40年代廣東和香港歌壇非常有名的一個女明星。還有最近剛剛完成的粵劇版《南海十三郎》。

這個過程,對我來講是一種學習。比如粵劇《南海十三郎》,同一個題材,做過話劇,也做過電影,還可以用另一種藝術形式和角度去探讨劇本。粵劇是非物質文化遺産,也是嶺南文化的代表,對我來講,藝術上的探讨特别有收獲。

八大港片大佬(香港導演高志森)1

高志森(右一)與粵劇版《南海十三郎》演員。(受訪者供圖/《中國新聞》報 發)

《中國新聞》報:《南海十三郎》的電影版于1997年上映,話劇版一直在演出,今年粵劇版也被搬上舞台。您為何對這個題材情有獨鐘?在數十年的深入創作中,您對南海十三郎這一形象有何新理解?

高志森:《南海十三郎》主人公原型是廣東粵劇編劇江譽镠,真有其人,真有其事。

這是一個關于“懷才不遇”的故事,南海十三郎不到30歲已經是最頂尖的編劇,但他所有的好運都在30歲前走完,之後就是生活的種種考驗。他堅持自己的創作,不去迎合講噱頭的世界,然後這個世界把他遺棄了。

編劇杜國威在《南海十三郎》裡有一句非常重要的對白——“文章有價”。大半個世紀之前,香港最有錢的人是誰?你講不出來。但1950年代香港一個編劇創作的劇本,直到今天都有劇團在演,這就是“文章有價”。

到最近這版粵劇,我還有一個比較強烈的新理解。如果不是香港發生了過去幾年的“黑暴”,我還不知道“懷才不遇”的關鍵點在哪裡。南海十三郎一生的悲劇其實是大時代變遷的小小縮影,他生活的年代經曆了日本人侵略中國的戰事,無數人的事業前途因戰争夭折,一個人有多麼天才都沒用。

我想通過這部作品告知觀衆,個人的命運與國家的命運息息相關。如果國家像那個時代一樣不強盛,民衆怎可安居樂業?國家強盛才是民衆安居樂業的根基。

《中國新聞》報:您現在也擔任香港特區選舉委員會委員等公職。此前,在香港遭遇風波和困局之際,您一直選擇站出來發聲,有沒有擔心成為被攻擊的對象?

高志森:其實這個問題我們應該多談。在香港發生“黑暴”的時候,警察在前線保護市民,我認為應該表達對香港警察的支持。香港已經回歸祖國,不再是殖民地。作為一個中國香港人,在中國人的地方講中國人應該講的話,不是很順理成章嗎?所以你說有沒有擔心,我認為我不應該擔心。

亂港勢力給香港電影業也造成了非常大的破壞。這個破壞力不單是他們拍的反中亂港影片,也包括對香港年輕一代的影響,問題還會慢慢浮現出來。所以今後我們要做的事情其實很多。但國安法已在香港實施,現在是愛國者治港,還有完善的選舉制度,我認為香港人不應該失去信心。

《中國新聞》報:今年是香港回歸祖國25周年,“十四五”規劃綱要、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等,都将香港的文化發展放在重要位置。您覺得香港電影人未來可以從事哪些工作,增進港人的國族認同?

高志森:香港是嶺南文化的一部分,也接收了西方文化;既是中西文化交彙點,也是傳統跟前衛的交彙點。所以我們有條件、有競争力在作品上好好發揮。我們應該有文化自信,也對國家的發展充滿信心。

關于如何加強認同,我個人總結了6個階段:首先要接觸,然後認識,認識之後理解,理解後開始尊重,之後認同了,才可以貢獻。

在香港,很多電影工作者跟我一樣,已經開始理解、尊重、認同,也希望有機會可以貢獻。

但我們也要面對一個現實:在香港電影界和民衆當中,有些人現在才開始接觸,有些人剛開始認識,也有不少人還沒開始接觸。所以,這是一條漫長的路,作為一個中國香港的電影工作者,一個媒體人,我願意在我的作品裡,盡己所能多講。

(完)

來源: 《中國新聞》報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