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學堂音樂麗老師”是“一起考教師”旗下的考編資訊平台。不僅緻力于提供最新的招考信息、資料和考編故事,更為每一個在教師和考編路上的你加油打氣。
在世界文明中,人類總将音樂作為無障礙溝通的橋梁。我們談起音樂,常常說它是無國界的語言。但細究起來,音樂豈能無國界。我國的民族調式與西洋調式具有很強的差異性。音樂風格截然不同,即使沒有受過專業訓練的聽衆,也可分辨西洋音樂與民族音樂之不同。我們今天想要談到的确是無論東西方國家,均會使用的體裁。并且,這一體裁具有很強的相似性---搖籃曲。
“搖籃曲”這一體裁古已有之。但作曲家們将其視為專業體裁去創作,直至19世紀。因其結構短小,不易表現豐富、複雜的内容。在十九世紀之前并不受到作曲家們的青睐。衆所周知,十九世紀開始,西方音樂與十八世紀發生重大變化。十九世紀作曲家不再用哲學般的思維方式創作音樂,而是關注更加細緻的情感變化。表現對象也從對社會、自然的思考轉向自我情緒的窺探。這時,搖籃曲便走進了作曲家們的視野。在衆多作品中,尤以舒伯特與勃拉姆斯的兩首搖籃曲為大家所熟知。
舒伯特搖籃曲
勃拉姆斯搖籃曲
從兩部作品的分析對比來看,這兩部作品結構均為單二部曲式結構,旋律起伏變化小,節奏緩慢,音域狹窄。兩位作曲家不約而同地選擇了這些表現要素,自然符合搖籃曲這一體裁與風格。搖籃曲其功能便是哄幼兒入睡,過大的曲式結構,或太過強烈的對比,會漸弱搖籃曲的主要功能。因此,這兩部作品均沒有在這些地方做突出改變。而兩位偉大作曲家是憑借自己天才般的旋律創作能力,創作出讓人折服的作品。
對于這兩首作品的欣賞,首先要注意地是舒伯特的版本。舒伯特是一位寫藝術歌曲的天才。他将歌曲與鋼琴伴奏結合起來創作,讓藝術歌曲具有更豐富的意境表達。同樣,在他的搖籃曲中,鋼琴伴奏也具有很重要的地位。舒伯特并沒有為了炫耀自己的伴奏寫作能力,而将和聲編寫複雜化。在舒伯特的搖籃曲中,他的和聲伴奏十分常規,幾乎就是嚴格遵循十八世紀的和聲序進原則。旋律優美,和聲舒适。舒伯特的聲樂作品,從來驚豔。
而勃拉姆斯的搖籃曲,就像他本人的性格,有種慈父般的關懷。弱起小節,讓聲音輕聲入耳,像是剛強的父親在孩子面前的片刻柔弱。B樂段的八度音程,既像是為孩子豎起的屏障,又像是對孩子的期許。父親的愛在勃拉姆斯的搖籃曲中得到很好地體現。
兩首作品均是十分經典,且傳唱度很高的作品。希望各位可以欣賞并喜歡。
“17學堂音樂麗老師”是“一起考教師”旗下的考編資訊平台。不僅緻力于提供最新的招考信息、資料和考編故事,更為每一個在教師和考編路上的你加油打氣。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