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司馬光為什麼要寫資治通鑒

司馬光為什麼要寫資治通鑒

圖文 更新时间:2024-07-20 01:27:36

司馬光為什麼要寫資治通鑒?司馬光砸缸的故事,估計每個人都聽說過,那是司馬光六七歲時候的事兒了,很多不了解司馬光的人,估計也僅僅隻知道他砸缸的故事,我來為大家科普一下關于司馬光為什麼要寫資治通鑒?下面希望有你要的答案,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司馬光為什麼要寫資治通鑒(司馬光為什麼要寫資治通鑒)1

司馬光為什麼要寫資治通鑒

司馬光砸缸的故事,估計每個人都聽說過,那是司馬光六七歲時候的事兒了,很多不了解司馬光的人,估計也僅僅隻知道他砸缸的故事

但誰又能想到,小時候砸缸的孩子,長大了,卻成為了北宋舊黨大佬、撰寫了史詩級著作《資治通鑒》呢?反正我是沒想到

那司馬光是如何做到的呢?本期我們就來看看,司馬光是怎麼一步一步寫出《資治通鑒》的

司馬光出生于光州光山,因父親司馬池任光山縣令,所以給他起名“光”,司馬光打小就聰明,七歲就能背誦《左氏春秋》了,也正因此,司馬光從小就對曆史學感興趣

古代社會是經驗型社會,所以你的經驗越多,解決問題的能力就越強,但個人經驗終究有限,所以就需要依靠曆史經驗

正所謂太陽底下無新事,任何問題都可以從曆史中尋找到解決方案,大到治國安邦、小到勾心鬥角,尤其還是中國曆史,幾千年上下,啥問題沒遇到過?

所以司馬光早早地就意識到了曆史學對于社會的價值,且對治史很感興趣,可惜的是,當時那個年代,史學的地位并不高

北宋時代,是儒家思想集大成的時代,是“半部論語治天下”的時代,更是“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時代,

讀的是什麼書呢?肯定不是史書,畢竟讀史書無法考功名啊!科舉又不考史學

是的,北宋人之所以愛讀書,是因為讀書可以考取功名啊,“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是那個時代的主基調,所以,儒家經典的經書才是當時讀書人必讀的書籍

對于任何一個北宋的讀書人來說,鑽研經學才是人生首選,經學之路是一條升官發财之路,搞史學最多隻能錦上添花

因此,當時的讀書人大多不愛讀史書

當然,這隻是其中一個原因,還有一個原因就是,讀史書太累了!

北宋時期,正兒八經的官方正史就有19部了,從《史記》《漢書》到《新唐書》《新五代史》,累計起來幾百萬字,足以讓人望而生畏

所以,要真想研究曆史的脈絡,那就得需要通讀所有史書,這可是非常繁瑣枯燥、耗時耗力的行為,想完成這一樁事業,那你得足夠“閑”才可以

怎麼才能足夠“閑”呢?這就需要說到一個成語了,叫“退而著書”

退的意思是指在社會上處處碰壁,不得不離開社會,躲進自己的小天地裡

是的,古代那些能著書立說的人,大多都是官場失敗和職場失意的人,隻有他們才會有時間和才華去完成宏偉巨著,好巧不巧,司馬光就是這一類人

司馬光能夠寫出《資治通鑒》這部鴻篇史書,主要是因為他被王安石給弄下來了

事情還得從公元1064年說起

公元1064年,對治史感興趣的司馬光,寫了一部極簡版的編年史,名叫《曆年圖》,獻給剛剛即位的宋英宗

英宗讀完覺得不錯,大手一揮,讓司馬光選聘助手,成立書局,調用皇家秘府的藏書和檔案,繼續完成這部書

在英宗的幫助下,司馬光拓展了《曆年圖》的内容,并更名為《通志》,意思就是對曆史所做的貫通性的記錄

三年後,公元1067年,宋英宗病逝,宗神宗繼位,按照慣例,司馬光又把編寫好的《通志》遞給了神宗皇帝

年僅20歲的宋神宗,讀完《通志》的第一個故事,也就是“三家分晉”事件,就大受觸動,覺得曆史經驗非常重要,是治國之神器

于是,宋神宗給《通志》重新命名,叫作《資治通鑒》,意思是:一部對治理國家特别有幫助的中國通史,并親自為《資治通鑒》作序,還讓司馬光繼續編寫這部書

但是吧,雖然宋神宗對《資治通鑒》評價很高,但他當時最信任的人是具有改革思想、能富國強兵的王安石

但王安石和司馬光,思想理念是沖突的,司馬光是極端保守派,很抵觸改革,認為祖宗家法不可違,就這樣,矛盾産生了

最終的結果就是,宋神宗重用王安石,開啟了一場轟轟烈烈的變法運動,司馬光被排擠出朝廷

之後,司馬光在公元1071年來到了洛陽,做了一名無所事事的閑官,閉門著書,絕口不談朝政,這一年,他53歲

此後的15年裡,司馬光把自家的花園取名獨樂園,遠離朝堂,并把書局遷了過來,全力以赴地編撰《資治通鑒》

可能是司馬光太過于守舊了,他撰寫《資治通鑒》的時候也是很“嚴謹”,比如編年采用了當時最前沿的天文曆算成果,從史料的細節中仔細考訂曆史事件發生的準确時間,可謂是精益求精了

公元1084年,《資治通鑒》終于完稿,總共294卷,還有配套的《通鑒目錄》30卷和《通鑒考異》30卷,至此,司馬光終于完成了他畢生的夢想,留給了世人這一部宏偉史書巨著!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