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孫子兵法 軍争篇》的結尾有這樣的一句話:“故用兵之法,高陵勿向,背丘勿逆,佯北勿從,銳卒勿攻,餌兵勿食,歸師勿遏,圍師遺阙,窮寇勿迫,此用兵之法也。”這句話裡孫子提出的“圍師必阙”的意思是什麼呢?其大緻意思就是在包圍敵軍的時候一定要預留一個缺口。這樣的做的主要目的是給敵方一線生機使其有潰逃的想法,讓其喪失死戰到底的決心。這樣對于己方而言不僅可以輕易達到戰略目的,而且還降低了作戰人員的傷亡。
那麼“圍師必阙”使用于所有的包圍戰嗎?這個問題的确值得深入讨論,因為刻闆的套用《孫子兵法》顯然有點紙上談兵的感覺。那麼我們先來看看古代關于包圍戰有哪幾種,通常而言在古代包圍戰大緻隻有兩種,一種是野戰包圍戰,另一種則是城池包圍戰。
首先我們來談談野戰包圍戰,一般而言在遇到包圍的軍隊一般有三種選擇,一種是投降,另一種是死戰,最後一種則是突圍。首先我們來看看“圍師必阙”适不适合在野戰包圍戰中使用,這個決定使用這種戰略的因素有很多。比如當敵我雙方兵力相差無幾的時候,在圍困敵人的時候留下一個缺口,讓敵人有了求生的欲望選擇潰逃這樣會大大降低作戰的傷亡率。不過我們說在敵我兵力雙方兵力相差無幾的時候很難将敵人圍困,除非是占據了有利的地形和使用特别的戰術将敵人圍困。比如曆史上有名的長平之戰,秦國統帥白起就是首先引誘趙軍出戰,然後再派大軍将趙國軍隊分割包圍,從而實現對趙國軍隊的全面圍困。
一般我們常見的野戰包圍戰大都都是包圍的一方兵力占有優勢,而被圍困的一方則處于劣勢。這種情況下包圍的一方就沒有必要實行“圍師必阙”的戰略了,相反為了擴大戰果全殲敵方軍隊,包圍的一方會将被圍困的敵方圍的水洩不通。比如在西漢初年劉邦率軍讨伐匈奴在白登反而被匈奴大軍圍困,當時劉邦的軍隊被匈奴人圍困的水洩不通,後來如果不是劉邦派人去匈奴那裡賄賂匈奴單于的老婆,才得以讓匈奴軍隊開一個口子放劉邦逃走,否則這次戰役劉邦很有可能就做了匈奴人的俘虜了。因此在野戰的時候如果軍隊被圍困一般選擇死戰的軍隊比較少,因為這時被包圍的一方顯然是處于劣勢的。而作為包圍方也也很可能沒有必要對被包圍的軍隊仁慈,故意開一個口子讓被包圍的敵方逃走。
從上面的分析來看“圍師必阙”在野戰包圍戰中一般是不怎麼适用,那麼我們來看看在城池包圍戰中“圍師必阙”是否通用。在明代的兵書《百戰奇略》裡曾特意的強調了“圍其四面,須開一角”,這裡說的就是在圍困敵方城池的時候要必須給敵人留一個出逃的角,不要将城池圍困團團包圍。這顯然就是強調在城池包圍戰用一定要執行“圍師必阙”的戰略。
那麼為什麼城池包圍戰一定要執行“圍師必阙”的戰略呢?首先這是因為在古代由于攻城器械的落後,在進行攻城的時候往往會付出巨大的傷亡。孫子兵法《謀攻篇》也曾說過:“故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 ”從這裡我們可以看出攻城戰一般都是迫不得已才打的。但是如果将敵方圍困在城池裡的時候,故意開出一個口子,可以給守城的士兵看到一線生機,守城的将軍也會粗略的估計形勢很可能做出選擇棄城逃走的決定。一旦敵方士兵從城池中逃走,那麼包圍的一方不僅僅可以輕易拿下城池,還可以派出兵力追擊逃亡的敵軍從而實現在運動中殲滅敵人的效果。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