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名不正則言不順”,什麼意思了?儒家的說法是指名分不正或者名實不符,就是不合理的事,一定不會成功。
而“名不正言不順”後則應該加上“行無果”,合起來就是“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行無果”。
也許屏幕前的諸位要問了,這古代儒家思想的“名不正則言不順”,放在古代有什麼影響了?對于現代生活中又有何種意義了?
我們先來看一個成語——吊民伐罪,吊:慰問的意思,伐:讨伐的意思。合起來就是慰問受苦的人民,讨伐有罪的統治者。
《孟子·滕文公下》:“誅其君,吊其民,如時雨降,民大悅。”
各位在看一些古代小說和演義的時候,一定看過這樣的劇情,就是“甲方”要去攻打“乙方”,那麼“甲方”在出兵之前首先要做的是要寫一封檄文,曆數“乙方”的過錯和罪惡,向天下人證明自己是“正義之師”,是師出有名。并借着檄文之名号召四方“有識之士”一起讨伐對方,而且檄文的内容還能給對方心裡添堵,一定程度上還存有激怒對方的意思。
曆史上比較有名的檄文如漢魏時期陳琳代袁紹寫的檄文——《為袁紹檄豫州文》,為方便大家理解,我選擇其中一個段落,讓諸位一起品鑒。
《為袁紹檄豫州文》原文段落:
司空曹操,祖父中常侍騰,與左悺、徐璜并做妖孽,饕餮放橫,傷化虐民;父嵩,乞匄攜養,因贓假位,輿金辇璧,輸貨權門,竊盜鼎司,傾覆重器。操贅閹遺醜,本無懿德,慓狡鋒協,好亂樂禍。
翻譯成白話文就是:
司空曹操,他的祖父是宦官曹騰,曾與左悺、徐璜等人恃寵作孽,橫行霸道,殘害百姓。他父親曹嵩,從外人讨要來孩子自己帶養,用不義之财來買官職,用車子裝着黃金珠玉送給那些掌權者,以至能竊居高位。曹操是屬于宦官家的人遺留下來的醜類,本來就沒有好的品德,輕浮銳躁,好生禍端。
有興趣的可以去看原文,據說曹操本人倒是挺欣賞這篇檄文的,就是覺得陳琳把他祖上也罵在裡面有些太過分。
網上著名的“曹操蓋飯”,圖片來源于網絡(侵删)
“名正言順”在現代生活裡也有着極其實用的地方,比如說在現代職場,公司高層有消息透露某人即将升職,但是還沒有正式任命或者有書面文件傳達,而被升職者聽聞消息後沾沾自喜,以尚未正式升職之身,行升職之權,謀升職之利,那麼輕則被公司高層及同事所不喜,重則被取消任命也未可知。
又比如說公司有不同的部門,每個部門都有直接領導,那麼非該部門的領導插手該部門的相關事物和人就屬于“名不正言不順”,哪怕身為領導,但無統管權責,那麼該部門員工可以一概無視該領導的任意命令,且無需為此擔責。
而在人際交往中,有親朋好友發生激烈的争吵,而我們身為關系近親之人為什麼不能上去勸解了?就是因為“名不正言不順”,别人的“家務事”或者“私事”,你憑什麼去勸解?
所以做人做事當名正言順,其所作所為才會有成果。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