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新說文解字第三季解說

新說文解字第三季解說

圖文 更新时间:2025-02-21 03:52:59

新說文解字第三季解說(新說文解字第三季)1

時間從一橫一豎間流淌,烙印在一撇一捺間留下,第二課堂開設《新說文解字》專欄。帶你從一個漢字、一個動物一套文物領略中華文化博大精深

《新說文解字》第三季“動物”篇開播

新說文解字第三季解說(新說文解字第三季)2

單字釋義

拼音:

部首:

筆順:橫折、豎折折鈎、橫

筆畫:3

基本字義:

  1. 哺乳動物,頭小,面部長,耳殼直立,頸部有鬣,四肢強健,每肢各有一蹄,善跑,尾生有長毛。是重要的力畜之一,可供拉車、耕地、乘騎等用。皮可制革。
  2. 大:~蜂。~勺。
  3. 姓。
詳細解析

“馬”字在成為我們現在見到的樣子之前可是經曆了一個漫長過程。

從甲骨上的“圖畫”到現在書寫的簡體字,變化還是很大的。甲骨文(圖1、2)中的“馬”像一幅真實的畫,不但有着大大的腦袋、翹翹的尾巴、直溜溜的腿,甚至連頭頸部的鬃(zōng)毛都被表現出來了。

周代相繼出現了像圖3、圖4、圖5的金文,跟甲骨文的形體相比,筆畫有所減省,但基本保留了大眼、修尾、長鬃的特點,看形狀還能大概知道要表現的意思。

可之後“馬”字的漫漫簡化路就開始了,不但被“掐頭去尾”最後連四條腿也被合上了。最後這象形的意味便喪失殆盡了。

新說文解字第三季解說(新說文解字第三季)3

漢字“馬”演變過程

雖然“馬”字的樣子在曆史上不斷的進行變化,可它對人類的重要性卻是始終如一。

古人耕地用牛,拉東西用驢和騾子,而作為運輸工具,船、轎子、獨輪車似乎都比馬常見。那麼古時候的馬主要是用來做什麼呢?

由于馬身兼速度、耐力、爆發力等優點,所以答案自然是用在軍事鬥争上。

《說文解字》中這樣解釋馬:“馬,怒也,武也”。我們還學習過如:千軍萬馬、金戈鐵馬、漢馬功勞等成語,都說明馬在軍事上的重要作用。

在古代,馬是主要的軍事裝備之一。商、周時期,古人就已經利用馬拉戰車作戰了。周代首次把掌握軍政和軍賦的官稱為“司馬”,以突出馬的重要性。

新說文解字第三季解說(新說文解字第三季)4

古代戰車

春秋戰國以後,由于與西域“匈奴”接觸的不斷加深,方便靈活、速度快的騎兵逐漸代替了之前的馬拉戰車。騎兵的出現有力地推動了養馬業的迅速發展。秦、漢、唐三代前期,養馬成了鞏固邊陲、富國強兵的有效手段,也是國力強盛的标志。

三國時期的嗎,大家一定熟悉了吧。那時騎馬作戰風靡于世,更流傳出許多戰馬與名将的動人故事。無論是“人中呂布,馬中赤兔”的“赤兔”,還是檀溪救主的“的盧”都給人留以深刻印象。

唐代則對馬更為重視,認為:馬是“甲兵之本,國之大用”。直接點出了馬的重要性。唐太宗李世民就騎術精湛,曾多次征戰南北,沖鋒陷陣,極大地鼓舞了戰士們的士氣。在其陵墓昭陵北面祭壇東西兩側的六塊駿馬青石浮雕石刻——昭陵六駿,就無時無刻的展現着六匹久經沙場的駿馬雄風。

新說文解字第三季解說(新說文解字第三季)5

昭陵六駿浮雕

要說馬在軍事史上的巅峰,還得是成吉思汗率領的蒙古鐵騎(tiě qí)了。那可是以席卷之勢橫掃了幾乎整個亞洲和東歐,名聲大噪。在蒙古騎士那裡,人與馬的結合可謂達到了完美的境界。忽必烈統一中國後,曾鑄有騎馬持刀像的銀币,以體現其騎兵征服中原、統一河山的氣魄和膽略。

新說文解字第三季解說(新說文解字第三季)6

蒙古重騎兵

到了清代,馬作為軍事利器的地位轉瞬急下。這一點,看看清兵對上英法聯軍就知道了。在八裡橋之戰,由1萬騎兵隊組成的3萬多清兵對上英法聯軍的8000人,結果是清兵這邊死傷過半,而英法聯軍那裡則僅僅死亡5人。

新說文解字第三季解說(新說文解字第三季)7

八裡橋之戰

随着武器裝備現代化的發展,馬作為一種主要軍事力量的曆史已成為過去。但馬那種昂首奔騰、一往無前的氣度,卻将永遠被視為勇敢無畏的象征。

END

新說文解字第三季解說(新說文解字第三季)8

文字:果果老師

排版:雅子老師

圖片源于網絡,若有侵權請聯系删除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