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知道秦王嬴政最終統一了中國,而在秦王嬴政統一中國的100多年前,也就是他的先祖秦孝公時期,發生了一個著名曆史事件,這就是商鞅變法。對後來的秦王嬴政統一全國,有着重大的影響。
秦孝公是一個有抱負的國君,想有一番作為,在這種背景下,秦國迎來了中國曆史上鼎鼎有名的改革家商鞅,商鞅在秦國實施的變法,使秦國走上了富國強兵的道路,為秦國最終統一六國,開辟了道路。然而就是這樣一個人,最終卻落得一個五馬分屍的結局。
商鞅,早年在魏國的國相公叔痤的手下任職,公叔座賞識商鞅才能,預向魏惠王推薦,但未及,公叔座病危,魏惠王前去探望,深感憂慮,問:“如卿有不測,我國國政由誰來掌管?”公叔座答:“商鞅,人雖年輕,但有才,他可以接替我”,然後公叔痤又說了一句很重的話“王舉國聽之”。魏惠王王聽了以後沒有說話,公叔座知道,魏王沒有采納他的意見,所以在魏王臨走之前,公叔痤對魏惠王悄悄的說了兩句話“商鞅,如果你用,就重用,如果你不用,一定要殺了他,絕不能讓他出國。”魏惠王走後,公叔座立即把商鞅叫過來,勸其快逃, 言:“剛才魏王來問我病情,我向他推薦你,據其表情猜測,可能不會用你,我又與魏王說了,隻要不用一定殺了你,你快走晚了你就走不了了”。商鞅聽過以後很平靜的笑了,笑說“不可能,重用我,他不可能聽你的,殺我,他也不聽你的”。魏惠王出來以後,感到很可笑,說這公叔座是病昏了頭,竟然要把我整個國家交給商鞅,這是不可能的,這樣公叔痤死了,商鞅繼續留在了魏國。
秦孝公21歲繼位,想幹一番事業,于是就想攏絡人才,所以就提出來了一個口号“誰要于我出謀劃策,讓秦國富強,我要與之分土”,這句話一出,群雄湧動,秦孝公尋求人才的政令,越國跨界傳到了魏國,商鞅聽後,前往秦國。
商鞅到秦國後,舉目無親,見秦孝公非常不易,最後他想秦孝公很寵幸一個叫景監的太監,于是就通過景監去見秦孝公。
第一次見面商鞅大談“帝”道,這個帝道就是指中國曆史上的五帝,黃帝、颛顼、帝喾、堯、舜,講了半天,秦孝公聽的是昏昏欲睡。商鞅一走,秦孝公就臭罵景監,給商鞅下結論為妄人,妄自尊大的妄人。隔了幾天
第二次見面,商鞅談的是王道,所謂王道就是夏禹、商湯、周文王、周武王的治國之道,秦孝公還沒有聽進去。
第三次見面講霸道,就是春秋五霸的稱霸之道,秦孝公聽的比較興奮,但還沒有完全聽進去。
第四次見秦孝公講的是強國之道,這次講的大得秦孝公的賞識,于是決定重用商鞅,商鞅沒辜負秦孝公的期望,他的變法,最終使得秦國走上了富國強兵的道路。
商鞅變法的内容主要是兩個方面:一個是政治制度的改革;第二個是經濟制度的改革,這兩點是商鞅變法強國的根本。
商鞅政治制度的改革:
第一條:在秦孝公的支持下,把秦國的一些小的鄉和邑合并成縣。然後每一個縣有縣令、有縣丞,縣令、縣丞由國君直接任命。這就是秦始皇實行的郡縣制的雛形,也就是中國中央集權制的雛形,商鞅變法時就已奠定了基礎。
第二條:官僚制,即廢除世卿世祿制,建立官僚制。即由原來世襲的,不能夠不斷補充精英人才的制度變為由君主任命官職,這就直接威脅到諸侯、卿大夫的既得利益。
第三條:軍功爵制。即按照拟立的軍功給予一定的爵位,立軍功升一級爵位,再立功再升一級爵位。所以變法中有一句很重要的話:“有軍功者,各以率受上爵”,(率指敵軍的首領,就是上戰場殺一人,帶頭回來,升一爵,帶回來兩個人頭升兩爵),這就導緻兩方面問題,一方面宗室貴戚,他沒有軍功就沒有爵位,沒軍功沒爵位,地位就下降,所以舊貴族對商鞅變法非常反對;反過來了,下層的老百姓很歡迎,本來不能為官,現在可以立了軍功可以做官,有了特權。這樣在政治上,按照爵位的高低來排你的等級貴賤。在經濟上,按照爵位的高低來分配财富。最後,軍功爵制的實行,把整個秦國的老百姓都被激活了,人人都想當兵、得功、立功。都想得功,既打擊了貴族,同時也提高了軍隊的戰鬥力。
第四點:連坐制,在變法中間,對老百姓加強控制,共立了兩個法:一個叫連坐法,一個叫告奸法。連坐法是把全國老百姓按五家是一伍,十家是一什編起來,一家犯法,十家連坐,如果不想受罰,實行另一個方法,告奸,告發奸人,如果不告奸,處罰非常重,腰斬,如果要告奸,告一個奸人跟殺一個敵人同樣受賞,升一級爵位,如果不告奸反而匿奸掩蓋奸人,那和投降一樣論處。
商鞅經濟制度改革主要是兩條:
第一條:廢除井田制、重獎耕織富國。講的是富國的辦法:1、廢井田(在商周時期實行的土地制度,是把這一方土地,按照這個井字形,分為九塊,一塊就是一區,中間這一區叫公田,周圍這八區叫私田,每一區私田給一戶農民來種,中間這一區是由八戶人家共同來播種,中間區所産的糧食全部交給國家,這就井田制)。這個井田制,他有一個弊端,他每一戶農民,耕種的土地就是一區100畝,這是很大的限制,商周時期生産工具落後,井田制度可行,到了商鞅這個時候已經使用了鐵器,生産力提高了,原有耕種土地不夠,所以商鞅就廢除井田制,首先把井字模塊中畝擴大,由原來一畝地長寬各100步為一畝改成240步為一畝,土地多了,再減少賦稅。2、獎耕織,以提高農民的積極性,不能夠當兵的,種地産的糧食多或織的絹帛多,隻要産量高,就給予獎勵,獎勵以後也是可以升爵。3、強制分家,商鞅變法規定:一個家,裡邊有兩個成年男子的必須分家,這就意味着父子兩個或者兄弟兩個必須分家,以增加戶數,征稅的時候,按戶數來收稅。這樣一來,幾年之間國家就富了。
第二條:主民客民分業,重獎殺敵強兵。其中主民、客民在商鞅變法中是這樣講的,原來秦國的農民叫主民,但是秦國他稱霸西戎以後,他的土地面積很大,人口少。然後和他相鄰的,是從晉國分出來的韓趙魏三國人口多土地少,商鞅給予福利政策1、隻要到秦國安居就給土地、給房子、而且免三年勞役,這樣韓趙魏的很多農民就被吸引到秦國來了,從韓趙魏三國到秦國的農民,叫做客民。并且商鞅變法規定的是,主民主要是當兵,客民主要是種地,主民可靠且當兵容易立功,客民種地,主客民分業。主民當兵殺敵,商鞅采取的辦法,商軍為法于秦,戰,斬一首,賜爵位一級,這樣充分調動人性中趨利的一面,一上戰場個個都打紅了眼,就像猛獸一樣,巴不得多砍幾個人頭,回去拿着人頭報賬,所以才有秦國的軍隊虎狼之師。
由此商鞅的變法措施既涉及政治制度,又涉及經濟制度,這樣一來,他的變法就必然要觸及到那些世襲貴族的既得利益,所以商鞅的變法的過程中,會遇到各種各樣的阻力,商鞅作為一個從魏國來得客卿變法全靠秦孝公的支持,但這其中還有種種阻力,商鞅的解決辦法:
第一,叫樹威信,要想變法成功,必須樹立起來變法的威信,商鞅采取的辦法叫立木為信,因為令而無信比言而無信危害更大,一個國家的政令一定要講究信用,如果國家政令令而無信的話,沒有人會執行。他在秦朝的國都商場的南門樹了一個三丈高的一個大木樁,然後兩個命令:第一誰能夠把這個三丈高的木樁搬到這個商城的北門,賞十金,這個事兒很簡單,賞金很重,沒有人相信,這麼簡單給十金,誰都不辦,這不是鬧着玩的嗎,商鞅一看沒人動,好,增加獎勵,誰能夠把這個木頭從南門移到北門,賞五十斤,重賞之下。必有人來一試。結果有一個人愣是把這個木頭從南門移到北門,商鞅立刻兌現50金,這個事情立即就傳開了,這回大家都知道,商鞅說話是算數的,這就叫樹威信。
第二,懲貴戚,要嚴懲違法的貴戚,老百姓在法律面前是比較謹慎的,沒有靠山是比較容易守法的,貴戚有背景有靠山,所以嚴懲以立威。
商鞅變法的第二年,秦孝公的太子犯法了,太子作為嗣君,是未來的國君,不能筏闆,商鞅就變通太子犯法了,懲罰他的老師,史書記載叫邢其傅,黥其師,他的師傅叫公子虔,給了一個重罰,然後對于他的另一位老師黥刑(臉上刺字),4年後太子老師又犯法,這次商鞅按照法律的規定,受翼刑(把鼻子割了)。
秦孝公死後,受過罰的太子繼位,受翼刑的老師立即誣告商鞅謀反,然後太子是秦慧文君就立刻下令抓捕商鞅,商鞅從京城得到消息以後就趕快逃跑,就因為他執法嚴,得罪了太子、太子的老師,商鞅想逃到魏國去,結果逃到魏國的邊界,魏國的邊防人員禁止他入境,就因為商鞅曾經帶領他的軍隊,把魏國的原來的都城安邑給攻占了,魏惠王沒辦法,就把他的國都從安邑遷到大梁(如今河南的開封)。魏惠王在遷都的時候,非常遺憾的說了一句話,寡人恨不用公叔痤之言也。魏惠王後來非常懊悔,所以魏國不但不收留他,而且把商鞅抓起來武裝押送給他送回秦國,送回去以後,商鞅就被秦惠文王施以車裂。
商鞅作為中國曆史非常卓越的政治家,他适應了戰國後期的那個形式,采取了富國強兵的辦法,在政治制度和經濟制度上,一系列的改革是秦國迅速的成為七國中間最強的國家,所以秦國的崛起,商鞅是個關鍵性的人物
商鞅雖死,但商鞅變法求變的精神還在,值得我們去學習,當我們的企業一直沒有做大做強的時候,是不是也要向商鞅學習一下呢,作為人才你盡心盡力了,幫公司成長起來了,你是否又想好了和公司和諧發展的策略了呢。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