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關于減少教師負擔的報告

關于減少教師負擔的報告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1-21 14:06:39

關于減少教師負擔的報告?随着學前教育的快速發展和持續變革,指向幼兒園教師的學習培訓越來越多《幼兒園教師專業标準(試行)》明确将終身學習作為幼兒園教師應秉持的基本理念之一,要求他們“具有終身學習與持續發展的意識和能力,做終身學習的典範”相關研究表明,幼兒園教師普遍具有良好的學習動機與态度面對明确的崗位要求與豐富的教育資源,教師的實際學習情況如何?是否取得了預期的學習效果?作為撬動和激發教師成長的關鍵人物——園長,又該如何有效發揮自己的作用呢?,我來為大家講解一下關于關于減少教師負擔的報告?跟着小編一起來看一看吧!

關于減少教師負擔的報告(教師學習成效提上去)1

關于減少教師負擔的報告

随着學前教育的快速發展和持續變革,指向幼兒園教師的學習培訓越來越多。《幼兒園教師專業标準(試行)》明确将終身學習作為幼兒園教師應秉持的基本理念之一,要求他們“具有終身學習與持續發展的意識和能力,做終身學習的典範”。相關研究表明,幼兒園教師普遍具有良好的學習動機與态度。面對明确的崗位要求與豐富的教育資源,教師的實際學習情況如何?是否取得了預期的學習效果?作為撬動和激發教師成長的關鍵人物——園長,又該如何有效發揮自己的作用呢?

從需求切入,讓學習成為教師自己的事

案例一:

王老師是一名剛畢業的新教師,在一所新建的公辦園工作。由于是新建園,園長非常重視教師培訓。考慮到教師要帶班,學習培訓大多安排在午間、傍晚下班後甚至周末。剛開始,王老師很高興自己到了一個注重學習的幼兒園。可過了一段時間,她和同事們就被密集的學習搞得疲憊不堪。安排的學習内容多、主題雜,培訓後沒有時間消化運用。很多内容并不是自己想學的,學了也用不上。

據筆者了解,很多幼兒園都會将學習研訓安排在休息時間。時下,各類線上線下學習資源不計其數,有的園并沒有結合自身發展和教師需求,隻是跟風組織培訓,學後也沒有持續跟進教師實踐應用。看似學習培訓很多,卻在無形中為教師的工作量加了碼,不但無法取得預期效果,甚至适得其反。

這種情況,并不是幼兒園組織學習的初衷。于是,園長重新審視培訓工作,根據教師反饋的問題,通過談話、問卷等形式了解了教師的現狀和需求:像王老師這樣“新手上路”的教師,急需提升一日活動組織能力和家園互動技巧;有一定工作經驗的成熟型教師,想要提升遊戲研究和觀察解讀幼兒的能力;擔任班主任和教研組長的骨幹型教師,想要突破發展瓶頸,逐步成長為研究型教師。

園長讓每位教師制訂學習計劃,從中聚焦共性需求作為統一學習模塊,将個性需求作為自選學習模塊。統一模塊的學習,錯時分批安排不帶班的教師參加,這樣既保證了班級正常工作,也不占用休息時間。自選學習采用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幼兒園根據教師需求定期購置學習内容,建立“資源自選超市”,教師自主安排線上學習,不限時間地點。每年設立培訓基金,教師可以自選外出培訓内容。此外,還有師徒結對、組建成長共同體等形式,多樣化、分層次的學習滿足了不同教師的需求。

作出調整後,看似統一安排的學習數量和時間減少了,但教師主動學習的積極性被調動了起來。王老師和同事們将工作與學習緊密結合在一起,學習效率大大提高。閑暇時間,有的教師學習了心理學,有的教師參加了讀書會,還有的教師加入了合唱團……教師的自主意識、自由精神得以釋放,内在的驅動力被激發。在教師看來,學習真正變成了自己的事。

摒棄無用形式,讓教師忙到點子上

案例二:

被幼兒園安排外出學習,張老師很開心。但園長告訴她,幼兒園迎接各類檢查都要留痕,所以在學習時要拍照留資料,學習後要做美篇宣傳等。這些額外的“作業任務”,讓張老師在專心聽課、認真思考的同時不免分心,但幼兒園的要求也不得不完成。

筆者在很多幼兒園督導時發現,用上述方式呈現工作過程性資料的不在少數。近期頒布的《幼兒園保育教育質量評估指南》強調,教育評價不是冰冷的材料與數字呈現,也不是簡單的量化指标或資料呈現。如果園長認為,僅用照片、宣傳稿件、學習資料等浮于表面的資料,就能呈現學習效果,那就曲解了評估的意義,也讓學習變得功利化了。

通過交流,園長意識到,學習伴随的“作業任務”不但沒有實際意義,反而讓教師負重學習,不僅消耗了時間和精力,也讓教師的學習熱情降溫。

于是,幼兒園改變形式,開設“草根講堂”,每次學習後讓教師講自己的學習要點和思考感悟,以及在工作中如何運用。這種從外部輸入再由内而外輸出的形式,讓教師從“意會”走向“言傳”。正如維果茨基所說,任何表達,都是對個體内部理解的翻譯。“言傳”後,學習者和其他教師還會繼續交流探讨如何實踐,這就是“應用”和“反思”。

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聚焦學習本身,從收獲知識技能轉向提升思辨和實踐能力,學習的震波以學習者為中心波及同伴,産生了學習共同體的效應,實現了從學習質量到工作質量的提升。

學習方式轉變後,教師依然很忙,忙于學習、忙于思考、忙于交流、忙于實踐,但忙在了“點”上。園長看似做了減法,但是點到了教師的“成長穴”。

日常感情交流,滋養教師心靈

案例三:

李老師不是學前教育專業出身,因為喜歡幼師工作就考取了教師資格證。平時她總說自己這也不行那也不會,集體交流時也很少發言,但學習認真主動,感悟寫得也很深刻。園長在巡視中發現,周末李老師把位于二樓的活動室玻璃擦得幹幹淨淨,還經常早到晚走加班,卻從不張揚。談及這些,李老師說:“這沒什麼,我能力不如其他老師,班級的事就多幹點兒。”

園長看出李老師的不自信,也折射出自己管理的缺失。每位教師都有自己的情感需求,學習固然重要,但如果平常與教師情感交流貧乏,感情基礎薄弱,忽略文化熏陶,那麼教師的心靈就缺少能量的滋潤,難以保持熱情。

園長及時調整角色,讓自己成為“行走的故事機”“忠實的點贊台”和“滿格的充電器”。在一次培訓會上,園長向大家分享了李老師朋友圈發布的“午睡後給孩子梳的花式麻花辮”圖片,每個女孩的發型都不一樣,孩子個個開心得不得了,家長也一片點贊聲。

午後梳頭看似是平常的工作,但李老師用愛心和責任心,讓小事變得不平凡。園長又讀了李老師的學習感悟,讓大家看到了李老師不曾展現的另一面。園長的關注和肯定,是對李老師真正的尊重和關心,讓她産生了在群體中的成就感和自信心。以後的工作中,每當發現教師的閃光點,園長就及時在工作群或會上分享,讓每位教師的正能量故事都有機會在集體面前“曝光”,這些來自工作本身的激勵,對教師成長是最有效的催化劑。

當園長為教師“減負”,管理過程中處處體現溫度與情感,教師的心理需求和潛在動力就得到了及時滿足和激發。當園長用良好的狀态影響教師,教師也會傳遞給孩子,美好的情感和力量流淌在園長、教師、孩子和家長之間,幼兒園就有了獨特的文化氛圍,一個富有生命力的學習共同體就會形成。

(作者單位系山東省威海市教育科學研究院)

《中國教育報》2022年08月07日第2版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