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川地震13周年文章?王曉晖1.,現在小編就來說說關于汶川地震13周年文章?下面内容希望能幫助到你,我們來一起看看吧!
王曉晖
1.
大地震過去3個月了。
從災難中走出的中國人,拍打了地震廢墟落在心上的灰塵,揉過紅腫尚未消盡的雙眼,驚豔在鳥巢煙火噴薄絢爛的繁華之夜。
那一刻,鳥巢在跳舞,從大地舞向天空;那一刻,北京在跳舞,從過去舞向未來;那一刻,北京奧運凝聚着全民的期待,挑高了中國人的幸福指數。
生活可以這樣的美好——隻是有些人已經不能再看到。
那些在山川土地的碰撞中瞬間消失的人,那些我們還未曾謀面命運已突然改變的陌生人,留給我們身體和心靈的疼痛,依舊清晰和真切。“向大地震索要更多的财富”——這句在大地震的報道中重複過無數次的話,今天,依舊在我們的心底大聲響起。
“向大地震索要更多的财富”——從國家的體制設計和制度安排、社會結構的合理構建與和諧營造、新聞行業的自身突破和社會責任……到一個媒體的壯大和長高、一次報道的深入與實現、一個記者的鍛造和打磨……都必須向有國人太多付出和犧牲的大地震索要到更多的回報。
這便是大地震3個月後,中國新聞社還執意要出版這本報道經驗集的原因,盡管我們并不想再回望淋漓的鮮血,盡管又有奧運報道撕扯着我們的敬業與精力。因為投入過,傷痛過,然後我們要長出骨頭。因為深思着,惕厲着,或許才會走得更遠。
2.
“當我死後站在天堂之門的時候,我遇到的第一個人将是美聯社記者”——美聯社在出版自己記者的報道集時,把穆罕默德•甘地的話這樣驕傲地寫在它的扉頁上。
“最多的時候,中新社五十六位将士在四川災區,這個數字,超過任何一次突發事件和重大報道”;“最多的時候,中新社一天發稿數達到四百多篇,這個數字,刷新了中新社五十六年的曆史”——我們也很驕傲,在汶川的曠世災難發生時,中新社以前所未有韌性和力量站立在大地震的現場,展示了她前所未有的方向感和爆發力。
3個月後,這種充滿方向感的爆發力令人生發出守土有責的驕傲。但3個月前,在信息尚不周詳,指令尚不明确,硝煙未散、驚魂未定的張惶與混亂中,能夠明晰地判定方向、界定線路、布局兵力,也并非一件簡單明了的事情。
我們可以相信并作為判斷依據的是:2008年的中國,已經是世界的中國,經曆了國際化的洗禮、全球化的磨砺;2008年的中國,已經是成年的中國,經曆了少年的輕狂、青年的迷惘、30年改革開放的現代化和城市化過程、30年的摸索、疼痛和積澱,使中國多了平實、理性和成熟。
可以作為判斷依據的重要細節還有:中國已經有了《突發事件應對法》、《政府信息公開條例》、《北京奧運會及其籌備期間外國記者在華采訪規定》,中國三級新聞發布和發言人制度已經初步建立,并且正逐漸規範化和專業化。
中國的進步賦予包括中新社在内的中國媒體在關鍵時刻作出正确選擇的力量,這力量正化作悲情迷茫時刻無聲卻堅定的方向感,它使我們在回首汶川大地震報道工作時可以慶幸,我們因此沒有彷徨缺位,沒有南轅北轍。
3.
當小孫第一次穿越八百裡死亡線,當老賈料理好他的相機他的武器第二次飛赴災區,當老社長肖老師經過千百次的追問、拼搶、核實,終于拿到發現失事飛機殘骸的獨家第一手消息時……我們就在悲情與感動中體驗到,中新社采訪實現能力在跳躍性地增長。
采訪實現能力——這個總在尋常日子裡掣肘我們的經年累月的老難題,在汶川大地震之後不平常的日日夜夜,得到了艱苦卓絕的突破、再突破。所謂“中新風格”,不能來自網上信息和一紙文稿的剪切與粘貼,不能遠離中國發展的重大問題而隻關“風月”。正如沒有經濟的發展和強大的國防,就沒有一個國家真正的軟實力,“中新風格”也必須用采訪實現能力一次再一次地予以證實,“短、快、活”必須用“現場和立場”的速度、力度和深度去支撐,“中新風格”可不是可有可無、花裡胡哨、飄在空中的形容詞。
所以,讓采訪實現能力在尋常日子裡保有可持續發展的動力,就自然地成為中新社“後震報道時期”的新問題:在沒有大地震的外在震撼力、在失去悲情迸發出的巨大内趨力、在沒有官方與民間、各個階層與團體共識并形成合力的情況下,我們的記者能否還有克服種種令人沮喪的摩擦力、進行第一百零一次追問的執着和勇氣?
當然,體制要完善,管理需提升,社會應更寬容,新聞的責任和空間将更大。我們,則應該在期待環境變更的同時,強身健體,練就點功夫。做一個現實的理想主義者,總比抱怨離目标更近。
4.
當永志的背在思索中變得更深邃,當小夏的眼睛熬得更紅更英俊,當丹鷹的嗓子由喑啞變得更斯文,當大地震後方報道組的激情飛揚在一個月後變成才思枯竭的執着守望……我們深知:現代戰争沒有後方,前方多麼需要一個強大的、戰時狀态的後方。
在弄清楚雖然身在後方但沒有任何理由推诿、懈怠甚至遊移時,我們曆時一個月的清晨策劃就開始了。思路大緻有三:第一,依循前方救援和重建工作的角度,依循大地震中的愛與勇氣的角度,進行特别策劃;第二,依循科學解釋、科學救助、科學重建的角度,進行科學的回答,解疑釋惑;第三,依循對曆史重大事件的思索,官方對大地震前所未有、舉世公認的處理,從向大災難索要大财富的角度,進行綜述和評論。三者歸一的方向,就是前方:前方在想什麼?前方最需要什麼?讀者最關心前方的什麼?
想要作一個前後契合與呼應的後方、作一個不辜負前方的後方是不容易的。尤其在前方物質的路和信息的路相繼斷掉的情況下,後方在數量上的補足、在質量上的補充都是不可或缺的。
我們的收獲是,通過一個月清晨策劃、之後采訪和寫作、下午到黃昏出稿這樣一個近乎殘酷的工作流程,中新社一批年輕的記者極大地展示出他們善良和敬業的本能、才華的揮灑和流動、深度的探索和超出想象的耐力和韌性,它們随着大地震報道噴湧而出,成為中新社極為珍視的又一筆财富。
我們的遺憾是,因為思想深度和宏觀關照不夠,因為前後方力量整合不夠,因為後方資源盤整和調動不夠等原因,我們的報道還沒有達到應該達到的力度和深度。在獨家新聞越來越難以企及的時候,獨家的觀點和獨家的視角就變得越來越重要。作為負有向世界說明中國使命的中新社,必須在追求速度與親和力的同時,提供力度、深度和更多的向度。
5.
幸好大地震結束了,它也是一個開始;幸好中新社還年輕,還有足夠的時間和空間;幸好時代在快闆和慢闆的交錯中進步,環境在變,藍天會越來越多。
我們在期待中樂觀,在樂觀中努力。
我們會在新的起點,再次出發。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