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母嬰

 > 寶寶吓到後怎麼安撫

寶寶吓到後怎麼安撫

母嬰 更新时间:2024-07-22 17:18:32

碼文之前先感謝下每一個關注我,看我文章的你們,每周寫原創文,原本理解的是堅持是一種好習慣,會有成果。而現在,每周文章發出去就多增加幾個粉絲關注,甚至激活了一些十幾年沒有聯系的朋友來鍊接我,跟我傾訴,梳理時,我覺得這件事不再是需要堅持的事,而是更有意義的事,可以引發讀文章的你對孩子的教育有共鳴或者反思,這就足矣了。

孩子早期的家庭教育,真的是存在孩子生活的方方面面,時時刻刻裡,它是必需品,絕對不是奢侈品。而碼文對我自己來說也是一種收獲和沉澱,每一篇文章用近1周的時間的打磨,其實也是我自己将這些零散的育兒知識的重構。比如今天要聊的:如何化解孩子的恐懼情緒。

曾經我也用這個問題去詢問磊磊老師,她當時也特别的給我寫了一篇文章,我特别感謝她,讓我知道原來帶孩子是可以輕松的遊戲化解各種問題。到後來自己系統學習早教和心理學,也對這個問題有了更深的了解,恰巧前幾天一個新朋友看到我的文章來鍊接我,向我求助:孩子在幼兒園消防演習的時候可能被大場面給吓到了,現在抗拒去學校,怎麼辦?要在家休息幾天再去學校嗎?于是,我又對這個問題進的理論學習和實踐經驗進行整合,希望對有這方面困惑的家長有所啟發。

什麼是恐懼?

恐懼是一種情緒,正常的恐懼,對一個人的生存是有積極意義的。恐懼情緒有自我保護的意義,但同時醫學資料也表明,強烈的恐懼氣氛和突發的恐懼事件,會使人的神經中樞受到強烈的劣性刺激。所以,我們需要理解孩子的恐懼,也要避免孩子遭受恐懼的襲擊。

根據恐懼産生的原因一般分為:本能的恐懼、與知覺和經驗相關的恐懼、怕生,預測性恐懼和壓力導緻的恐懼。

接下來詳細說下這幾種恐懼以及怎麼破?理論 實踐談起來篇幅有點兒長,所以今天先聊前面三個(本能恐懼、知覺和經驗産生的恐懼以及怕生),下一篇我們詳細講講預測性恐懼和壓力導緻的恐懼,朋友說的孩子被消防演習吓到,咱們下一篇詳細講。

一、本能恐懼

嬰兒害怕兩件事,一是大聲,如尖銳刺耳的高聲;二是失持,身體突然失去平衡,失去依托,這是人的本能恐懼,這種恐懼不是由視覺刺激引起的,而是由聽覺、膚覺、肌體覺等刺激引起的。

怎麼破?

這階段的寶貝,處于本能的自我保護,我們能做的就是盡量給到孩子足夠安全的環境,不要突然發出大的聲響,不要讓寶寶出現“失持”的恐懼,如果孩子被大的聲響吓到,也不要過于驚慌着急,應及時将寶寶抱起,然後用手掌輕輕地撫摸寶寶的背部,穩定其情緒,給其安全感,可以緩解受驚的症狀,多給寶貝做聽覺訓練,聽各種自然界,生活中的聲音,或者舒緩的音樂,多帶寶貝出去外面活動。

二、與經驗和知覺相關的恐懼

心理學上非常典型實驗:視覺懸崖實驗是沃克和吉布森(Walk & Gibson,1961)曾進行一項旨在研究嬰兒深度知覺的實驗,後來被稱為發展心理學的經典實驗之一。

寶寶吓到後怎麼安撫(早教科學養育)1

實驗結論:将2-3個月大的嬰兒腹部向下放在"視覺懸崖"的一邊,發現嬰兒的心跳速度會減慢,這說明他們體驗到了物體深度:當把六個月左右的嬰兒放在玻璃闆上,讓其母親在另一邊招呼嬰兒時,發現嬰兒會毫不猶豫地爬過沒有深度錯覺的一邊,但卻不願意爬過看起來具有懸崖特點的一側,縱使母親在對面怎麼叫也一樣。這也是關于知覺引發的恐懼。

看到了嗎?寶貝的覺知察覺到的“恐懼”,其實是咱們人類基因記憶在起保護左右,無需過于擔心,遠離這類危險即可。

曾經有過不好的,不愉快的經驗會激起恐懼情緒,比如洗澡時有過不愉快的體驗,孩子可能之後就會害怕洗澡。對這種恐懼和害怕,也是本能的在規避不舒服,自我保護。

怎麼破?

首先,我們要接納孩子的恐懼事物,接納我們的孩子會有恐懼害怕的情緒。接納很重要,接納孩子恐懼的事物,比如說孩子恐懼洗頭,我們要接受她恐懼洗頭這件事,同時也要接納他恐懼的情緒,唯有接納,家長才能用更溫和的情緒和心态面對孩子,給孩子足夠的安全感。

其次,面對恐懼的事物或者事件,我們可以用遊戲引導調整孩子對恐懼事件的另一種感受。我們以孩子抗拒洗澡洗頭這件事為例:孩子比較小的時候能夠用其他方式代替比如洗頭的不适感,可以換一個姿勢洗頭就換一種方式,比如躺着洗,減少孩子的不舒适感,讓孩子接受水在頭上流動但不會流到眼睛不舒服,當孩子的頭适應水的流動幾次後再慢慢調整回來姿勢。

孩子大一些,我們可以采用積極聯結法,就是将恐懼刺激和愉快的活動聯系在一起。将孩子對水的不好經驗替換成開心快樂的遊戲,比如讓孩子在澡盆外面給他最愛的玩具洗澡,比如我們可以在沒有放水的澡盆裡遊戲,通過美好,快樂的遊戲記憶代替不好的經驗……

三、怕生

怕生是對陌生刺激物的恐懼反應。怕生與依戀情緒同時産生,一般在6個月左右出現。伴随着親子依戀的形成,怕生情緒也逐漸明顯、強烈。嬰兒在母親懷裡時,怕生情緒較弱;離開母親,則怕生情緒較強烈。8個月以後的寶寶,隻要有媽媽在身邊,即使媽媽離開一定距離,但在他視線之内,一般都能自己玩或和别人一起玩耍,如果由媽媽或其他人陪同,寶寶接觸新事物或新一半的恐懼情緒也可以減弱,以後漸漸可以做到和親人分離。

其實在陌生的環境或意外情況下,大多數孩子會表現出短暫的退縮,感到害怕,是正常的适應性反應,比如2歲的孩子,一遇到不熟悉的人就往媽媽身後躲,别人與他打招呼也不回應,問他問題,最簡單的“叫什麼”“幾歲了”也支支吾吾答不清楚,或者幹脆閉口不答。在2-3歲間出現類似情形是很正常的。

但是,如果在家裡比較安靜,說話不多,但與家人交流還算自然,對客人則表現出懼怕或回避的态度;在幼兒園喜歡獨處,或者怯怯地、很不情願地跟在小朋友的後面參加集體遊戲、從不主動回答問題等大多缺乏自信,他們雖然獨處時感覺比較自在,但心中又常常感到壓抑、孤獨和焦慮。任其發展,有可能延續到成年,對性格的形成、自身發展和生活都帶來不利的影響。嚴重的還會導緻更大的心理問題。

怎麼破?

首先,仍然是接納孩子的怕生情緒,不焦慮,不給孩子貼标簽,不強迫孩子跟人打招呼。當孩子出現怕生,退縮的行為時,我們可以蹲下來擁抱,告訴他“寶貝,現在對這個環境還有點陌生是嗎?沒關系,媽媽陪你一起”,然後抱抱寶貝,帶他慢慢熟悉這個環境。

其次,當孩子慢慢熟悉後,可以鼓勵孩子多與其他小朋友接觸,創造機會讓孩子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有意識地培養自信心。當然,不必時時關注他的一言一行,家長隻需要留意觀察,當孩子需要我們幫助的時候及時出現。

再次,平時對孩子不要過度保護,應适當放手讓他更加獨立一些,學會自己管理自己。當孩子掌握了某項技能也是能極大的提高孩子的自信心。

在孩子成長的不同階段,引發恐懼的原因是不同的,但無論是怎樣的恐懼,家長都應該給予孩子理解和支持,可以接納孩子的恐懼,允許他恐懼。或者在面對恐懼的時候,幫助他用自嘲精神來放松。

最後,良好的親子關系能使孩子産生歸屬感和安全感,促使其建立自信心。是克服所有恐懼情緒的良藥。

我是清清(陽淘媽媽),高級家庭早教指導師,心理學愛好者,如果你有育兒困惑,歡迎鍊接我們一起探讨!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母嬰资讯推荐

热门母嬰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