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君子内正其心外正其容

君子内正其心外正其容

圖文 更新时间:2025-04-05 01:49:52

君子内正其心外正其容(聰于知明于行心外無理)1

“心外無理,心外無事,心外無物”,是王陽明思想的基本出發點

心即理是指心外無理,心外無事,心外無物,這是王陽明思想的基本出發點,也被稱為心學的重要依據。心即理針對朱熹格物說而發,朱熹格物說認為理是事物之理,存在于事物之中,王陽明以為理在心中,不存在于事物之中,但不否認作為客觀存在的事物。如所謂事父、事君、交友、治民所表現出的孝、忠、信、仁之理,此理在事之對象上,還是在事者之心中?朱熹以為在事之對象上,王陽明以為在事者之心中,因此不需要外求,隻求天理之心發之為事,在此心上求所事之對象,自然達到孝、忠、信、仁。

心即理的意義在于以心來衡量事物,事物才有價值,對心的肯定實際上是對人的道德主體性的高揚。客觀的物質世界在人類出現之前就早已存在,但那僅僅是存在而已,而人出現以後則有所不同,人使這個世界打上了自己的印迹,人成為這個世界的主宰。從這時起,客觀世界的一切都要通過人來審視,它本身所包蘊的一切是否有價值或意義,都要由人來評判與估價。因此,心即理的意義在于強調人的主體性、人的價值。

 “良知”的價值在于揭示作為主體人的道德自覺

良知即良心,是善的源泉。王陽明的良知之說從百死千難中得來,即經曆貴州龍場所謂“居夷處困”之後才悟出來的。良知二字透見心體,反映心的本質。從理論上說,良知純正至善,先于經驗而不證自明,但又在感性經驗世界中展現或完成。如以良知之真誠恻怛所表現出的事親、從兄、事君之孝、悌、忠行為本身正是良知的展現。由良知發出,其固有的道德之善應自然地流出并達于所施的對象,為完成善由潛在變為現實提供前提條件。但在現實中,良知的展開需要緻良知,也就是說良知人人具有,個個自足,是一種不假外力的内在力量,而緻良知則将良知推廣擴充到事事物物。

良知由本心發出,不假外求,因此,人們依良知行事所注重的不是外在的目的,中國人常說做事對得起自己的良心,是良知本身驅動做善事,這就是良知的作用。良知的價值在于揭示作為主體人的道德自覺,道德自覺是提高人道德素質的前提條件,對完善作為道德主體的人具有重要意義。

緻良知中的知是知善惡的知,緻指在事上磨練,見諸客觀實際,緻良知是行動中的良知,即知行合一。

王陽明講的行分兩個層面,其一,屬于感性或心理活動而非現實具體的實踐。從這個意義上說,知行合一是感性層面或心理層面的合一,相對于現實具體的實踐,屬于觀念上的合一,這就是“知行的本體”。其二,他更注重現實具體層面上的知行合一。兩個層面的知行合一都落實到行上,說明道德修養隻有通過道德實踐來完成,這是強調道德實踐的重要意義。

良知人人固有,與生俱來,良知之學也是大衆之學

王陽明論心提出良知,說性則主張性善,良知與性善一緻。性善指人人皆性善、吾性自足,由此得出人人皆可為聖人,也即道德理想上完人的結論。具體表現在,一方面,性善即人性本善,天賦予人性,其本身是善的,在天賦性善層面或意義上任何人都如此,人在這方面是平等的,因此,人人皆可為聖人,這對打破傳統的上智下愚不變的等級觀念有積極意義。另一方面,人人皆可為聖人,其中的“可為”說明性善是潛在的,聖人也不是天生的,對于凡人來說,隻要充分展現吾性自足,肯學做聖人,使其心純乎天理,便可以成為道德上的完人,這樣在凡、聖之間沒有不可逾越的鴻溝,人人平等,都有機會,關鍵是看個人的努力,成就自身的圓滿。人性上的平等不是被動的賜予,而是主動積極的進取,這也是一種自由,是心性或道德上的平等與自由,旨在鞭策人們積極向上,做個道德上完美無缺的人。

王陽明認為,良知人人固有,與生俱來,良知之學也是大衆之學。他一生廣收門徒,聚衆講學,直接面對普通百姓,喚起他們潛在的良知,其思想以授徒講學等活動為媒介廣泛流布,加速了儒學的普及與世俗化,目的在于使儒學從士大夫手中解放出來。這對開啟民智,提升普通百姓的道德素質、升華人格起到積極作用。

綜上所述,心即理肯定人的道德主體性,良知昭示着人的道德自覺,緻良知與知行合一突顯道德實踐的作用,而吾性自足、人人皆可為聖人則體現在心性或道德意義上的平等與自由。這些思想跨越時空、超越中西古今,對構建當代社會道德具有一定的現實啟示意義。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