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唐朝楷書四大書法家

唐朝楷書四大書法家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2-02 03:56:07

隋朝時期著名書法家釋智果、薛道衡十五幅經典書法藝術作品賞析

唐朝楷書四大書法家(隋朝時期著名書法家釋智果)1

琴棋書畫,古代被稱作文房四藝,是文人墨客頗為稱許的娛樂活動,古人認為,撫琴、弈棋、寫字、作畫,或者隻是聽琴、觀棋、賞字、閱畫,領會詩情畫意,能賞心悅目,陶冶情操,有益于健康和長壽。中國書法是一門古老的藝術,從迄今考古文物發掘的情況判斷為始于八千年前的中華黃河流域的古陶器文化,再經由甲骨文、金文演變而為大篆、小篆、隸書,至定型于東漢、魏、晉的草書、楷書、行書諸體,書法一直散發着藝術的魅力,賞字更是别有一番趣味。

——題記

隋、唐是中國書法史上最繁盛的時期。隋代書法 隋代立國時間較短,書法雖臻于南北融合,但未能獲得充分的發展,僅為唐代書法起了先導作用。隋書法家有僧人智永曾用30年時間,書寫《真草千字文》800本,分送浙東各寺院。其書法傳王羲之法而有所變化,平正和美,體兼衆妙。有石刻《真草千字文》傳世,流傳日本的《真草千字文》墨迹,亦傳為智永所書。另一位書法家為丁道護,傳世書法作品有《啟法寺碑》,現原碑已佚,僅有一拓本流傳。

隋代碑刻和墓志書法流傳較多。隋碑内承周、齊峻整之緒,外收梁、陳綿麗之風,故簡要精通,彙成一局,淳樸未除,精能不露。

隋代主要書法碑刻作品有:《出師頌》《任顯文墓表》《畫伯演墓表》《龍藏寺碑》《曹植碑》《賀若誼碑》《孟顯達碑》《大般涅槃經卷》《董美人墓志》《蘇慈墓志銘》《太仆卿元公墓志》《元公夫人姬氏墓志》等。這些碑刻和墓志,結體或斜畫豎結,或平畫寬結;風神或渾厚圓勁,或秀朗細挺;都能符合變化,自成面貌。

下面我們一起欣賞隋朝著名書法家釋智果書法作品

智果(生卒年不詳),會稽人。永興寺僧。嘗問書藝于智永、工書銘石,其字瘦健,隋炀帝甚善之。嘗自謂智永曰:“和尚得右軍肉,智果得右軍骨。”《佩文齋書畫譜》等書均載有其所作《心成頌》,雖隻八十四字,而就結構之虛實、背向、仰覆,避重複,求變化,舉例說明,具有普遍而深湛美學原理,為研究漢字書法結構最早之著作。與智永所總結之《永字八法》,同為書學南針。《淳化閣帖》卷五有智果《評書帖》五則,凡四十九行,似未足以為憑信也。

隋朝著名書法家釋智果《心成頌》賞析

唐朝楷書四大書法家(隋朝時期著名書法家釋智果)2

智果《心成頌》釋智果,隋仁壽年間書法家。師從智永。會稽(今浙江紹興)人。隋炀帝曾說:“智永得右軍肉,智果得右軍骨。着有《心成頌》,見于宋·蘇霖《書法鈎玄》。全文由“頌”、“注”兩部分構成。“頌”為有韻文體,注文據嚴可均《全隋文》認為“非智果自注”。“心成”指“書法”。

唐朝楷書四大書法家(隋朝時期著名書法家釋智果)3

凱源書《智果心成頌》

下面我們一起欣賞隋朝著名書法家薛道衡的書法作品

薛道衡隋代著名書法家,詩人。字玄卿。河東汾陰(今山西萬榮)人。曆仕北齊、北周。隋朝建立後,任内史侍郎,加開府儀同三司。炀帝時,出為番州刺史,改任司隸大夫。後為炀帝所殺。名重一時,然書迹流傳不多,相傳書有《和南帖》、《爾朱敞碑》等書迹,但現在都片紙不存。

隋朝著名書法家薛道衡詩《人日思歸》賞析

唐朝楷書四大書法家(隋朝時期著名書法家釋智果)4

範正紅《行草書中堂薛道衡人日思歸》紙本,138 x 70(cm)原文:入春才七日 ,離家已二年。人歸落雁後 ,思發在花前。款識:隋人薛道衡《人日思歸》。己亥春,範正紅書記。钤印:長吉(白) 範正紅(白) 孔陽(朱)。釋文:入春已經七天了,離開家已經有兩年了。回家的日子要落在春回大地北飛的雁群之後了,但是想回家的念頭卻在春花開放以前就有了。

隋朝《出師頌》賞析

唐朝楷書四大書法家(隋朝時期著名書法家釋智果)5

隋《出師頌》卷(紹興本),紙本,章草書,縱21.2cm,橫127.8cm。北京故宮博物院藏。《出師頌》釋文。茫茫上天 降祚為漢 作基開業 人神攸贊 五曜宵映。素靈夜歎 皇運未授 萬寶增煥 曆紀十二 天命中易。西戎不順 東夷構逆 乃命上将 授以雄戟 桓桓上将。實天所啟 允文允武 明詩閱禮 憲章百揆 為世作楷。昔在孟津 為師尚父 素旄一麾 渾一區寓 蒼生更始。移風變俗 蕩伐肆浪 至于太原 詩人歌之 猶歎其艱。況 将軍 窮域極邊 鼓無停響 旗不愧(該字左上部為“車”)褰 渾禦遐荒 功銘鼎宏(去蓋右加金)。我出我師 于彼西疆 天子餞我 慢車乘黃 言念舊勞。恩深渭陽 介珪既削 裂壤酬勳 今我将軍 啟土上郡。傳子傳孫 顯顯令聞。

《出師頌》自唐朝以來,一直流傳有序,唐朝由太平公主收藏,宋朝紹興年間入宮廷收藏,明代由著名收藏家王世懋收藏,乾隆皇帝曾将其收入《三希堂法帖》。1922年,遜位清帝溥儀以賞賜溥傑的名義,将該卷攜出宮外,1945年後失散民間。2003年7月突然在中國嘉德2003年春季拍賣會上亮相,引起業界軒然大波。

隋開皇十年《任顯文墓表》賞析

唐朝楷書四大書法家(隋朝時期著名書法家釋智果)6

隋開皇十年《任顯文墓表》釋文:延昌卅年庚戌歲四月丁巳朔,交河郡賊曹參軍,追贈田曹錄事參軍,顯文廿六日壬午喪于墓,春秋七十有二,任口之墓表。

高昌延昌三十年(隋開皇十年,590年),刻字填朱,五行,四十八字。

刻碑和墓志先要書丹,墓表镌字也應是這樣。但此表不同,由工匠直接刻畫成文,漢代的刑徒磚銘多數如此。無筆法可言,有稚鈍拙趣。

隋開皇十一年《畫伯演墓表》賞析

唐朝楷書四大書法家(隋朝時期著名書法家釋智果)7

隋開皇十一年《畫伯演墓表》釋文:君字伯演,田曹參軍,畫蓁之孟子,便弓馬,好馳射,寝疾卒,春秋冊有五,延昌卅一年辛亥歲十月十四日喪于廟,畫氏之墓表。

高昌延昌三十一年(隋開皇十一年,591年),墨書,五行,四十八字。

隋開皇六年《龍藏寺碑》賞析

唐朝楷書四大書法家(隋朝時期著名書法家釋智果)8

隋開皇六年《龍藏寺碑》,楷書,無撰書人姓名。《龍藏寺碑》通高3.15米,寬0.90米,厚0.29米。碑文楷書30行,行50字,凡1500餘字。碑為龜趺。碑額呈半圓形,浮雕六龍相交,造型别緻,刻工精細,具有隋唐蟠龍的古樸風格。碑額楷書“恒州刺史鄂國公為國勸造龍藏寺碑”15字。碑陰及左側有題名及恒州諸縣名,分5截30行,行字數不等,亦為楷書。據光緒元年《正定縣志》載:“龍藏寺碑并陰,張公禮撰并書,開皇六年十二月立,今在隆興寺。”

(公元五八六年)刻,碑在河北省正定縣。有人說它“整密瘦健,為隋碑第一”,有人說它是“爽整精能,為隋碑之極則。”隋建國隻有三十七年,在書法藝術方面的成就,當然不及兩漢,唐宋那樣百花争妍,蔚然大觀,但是,它在書法發展史上所占的地位和功績,還是值得一書的。這正是今天珍視和研究《龍藏寺碑》的原因所在。

《龍藏寺碑》用筆沉摯有力,剛柔相濟,結體嚴謹安雅,方整有緻,已是成熟的楷書形象。楊守敬說:“細玩此碑,正平沖和處似永興(虞世南),婉麗遒媚處似河南(褚遂良),亦無信本(歐陽詢)險峭之态。”可見初唐諸家大多從此萌芽。其中受其影響最大的應是褚遂良。褚的《雁塔聖教序》、《孟法師碑》等與它似乎有着明顯的淵源關系。因此,人們說《龍藏寺碑》是集北碑之衆長,開初唐一代書風的“承前啟後”的重要階梯。

《龍藏寺碑》碑額楷書“恒州刺史鄂國公為國勸造龍藏寺碑”15字。

隋朝開皇十三年《曹植碑》賞析

唐朝楷書四大書法家(隋朝時期著名書法家釋智果)9

隋朝開皇十三年《曹植碑》,又稱《陳思王曹子建廟碑》、《曹植廟碑》、《陳思王碑》、《曹子建碑》等, 隋文帝開皇十三年(593)立,石在山東東阿縣城南十八公裡魚山祠内,22行,行43字。

此碑正書,參雜篆隸俗體,錯綜變化,渾為一體。書法遒勁而豐腴,雖是東魏舊習,也已經别開生面。從北魏開始,在一些碑刻墓志作品中,往往是楷書間雜篆隸字形。但是,其篆書多非标準小篆,隸書亦非标準之隸(漢隸),俚俗篡改者多,字形增損、筆畫移位、訛誤以及通假等現象亦大量存在,一直延續至唐代。

《曹植碑》,國家一級文物,又稱《陳思王曹子建廟碑》《曹植廟碑》《陳思王碑》《曹子建碑》《曹植真迹碑》,《曹植碑》為平原侯、臨淄侯、安鄉侯、鄄城王、雍丘王、東阿王、陳思王曹植真迹集字碑。

隋開皇十六年《賀若誼碑》賞析

唐朝楷書四大書法家(隋朝時期著名書法家釋智果)10

隋開皇十六年《賀若誼碑》隋開皇十六年(596)刻立。清代存興平縣文廟。高336厘米,寬128厘米。正書。28行,行67字。額篆書陽文20字。此碑上半部甚為清朗,下半部漫漶殊甚。無書者姓名,但字畫精整,筆勢遒勁,為隋碑中能品。據明趙崡《石墨镌華》載,宋人磨其碑陰刻《夫子廟記》。賀若誼為隋朝大将,官至左武候大将軍,封海陵郡公。《隋書》有傳。碑仍存興平縣文廟大成殿前。

隋朝開皇二十年《孟顯達碑》賞析

唐朝楷書四大書法家(隋朝時期著名書法家釋智果)11

隋朝開皇二十年《孟顯達碑》在西安碑林第三室東側第四排位置。碑高250厘米,寬67厘米,魏碑楷書,碑文前後殘缺,字26行,每行49字,無撰書及立碑人姓名。

隋朝開皇二十年《孟顯達碑》拓本,不署撰書人姓名,隋開皇20年(600年)書刻,正書,26行,行49字,縱176厘米,橫66厘米。為晚清的一件拓本,現藏于故宮博物館。

此碑1910年出土于西安城南李王村唐韋顼墓内,作為韋顼石棺之頂石用。幸而碑陽向下,故碑文大半尚存。碑陰向上,雕為屋脊形。碑陽首行缺38字,第二行缺2字,出土後為長安教育局管理,至1948年移至陝西碑林。

隋朝開皇二十年《孟顯達碑》此碑刻于隋文帝楊堅開皇二十年(公元600年)。清宣統二年(公元1910年),出土于西安南郊李家村(現在的賽格電腦城),原存西安市湘子廟街,1948年移入西安碑林陳列。

隋代寫本 《大般涅槃經卷》賞析

唐朝楷書四大書法家(隋朝時期著名書法家釋智果)12

隋代寫本 《大般涅槃經卷》第十二 (北涼)昙無谶譯。隋代佛經《大般涅槃經卷第十二》,長七米有餘,首殘尾全,保留燕尾,寫經筆緻溫潤,端莊典麗。雖曆經千年,依舊佛光奕奕,寶華莊嚴,展卷如新,使今人可結緣供養,以示虔誠之心,以求祈福之願, 可謂佛緣殊勝。

卷中,首缺尾全,尾部有尾題大般涅槃經卷第十二,燕尾可見, 全卷原紙原狀保存未裝裱,保存狀态極佳,淡描烏絲界欄規整纖細,經卷染潢并砑光,經卷用紙薄如蟬翼,表面平滑結構緊密,一千多年前的造紙技術令人歎為觀止,黃卷璀璨奪目惹人愛不釋手, 全卷書法氣韻貫通,墨色如漆,筆力堅實,氣息盈滿,法度莊嚴,魄力雄強,風格沉靜剛健又不失靈巧生動。

北涼昙無谶所譯四十卷本《大般涅槃經》,俗稱“北本《涅槃經》”或“《涅槃經》(北本)”,區别于其後南朝沙門慧嚴等依《泥洹經》改治的三十六卷本,亦即所謂“南本”。

隋朝開皇十七年《董美人墓志》賞析

唐朝楷書四大書法家(隋朝時期著名書法家釋智果)13

隋朝開皇十七年《董美人墓志》 福建林白水舊藏 北京圖書館藏本。原文隸定:美人董氏墓志銘。美人姓董,汴州恤宜縣人也。祖佛子,齊涼州刺史,敦仁愽洽,标譽鄉闾。父後進,俶傥英雄,聲馳河渷。美人體質閑華,天情婉嫕,恭以接上,順以乘親,含華吐豔,龍章鳳采 ,砌炳瑾瑜,庭芳蘭蕙。

既而來儀魯殿,出事梁台,搖環佩于芳林, 袨绮缋于春景,投壺工鶴飛之巧,彈棋窮巾角之妙。妖容傾國,冶咲千金,妝映池蓮,鏡澄窗月。态轉回眸之豔,香飄曳裾之風,飒灑委迤,吹花回雪。以開皇十七年二月感疾,至七月十四日戊子終于仁壽宮山第,春秋一十有九。

農皇上藥,竟無救于秦醫;老君靈醮,徒有望于山士。怨此瑤華,忽焉凋悴,傷茲桂蕊,摧芳上年。以其年十月十二日葬于龍首原。寂寂幽夜, 茫茫荒隴,埋故愛于重泉,沉餘嬌于玄隧。惟镫設而神見,空想文成之術,弦管奏而泉濆,彌念姑舒之魂。觸感興悲,乃為銘曰:

高唐獨絕,陽台可憐。花耀芳囿,霞绮遙天。波驚洛浦,芝茂瓊田。嗟乎頹日,還随湲川。比翼孤栖,同心隻寝。風卷愁慔,氷寒淚枕。悠悠長暝,杳杳無春。落鬟摧榇,故黛凝塵。昔新悲故,今故悲新。餘心留想,有念無人。去歲花台,臨歡陪踐。今茲秋夜,思人潛泫。遊神真宅,歸骨玄房。依依泉路,蕭蕭白楊。墳孤山靜,松疏月涼。瘗茲玉匣,傳此餘芳。

惟開皇十七年歲次丁巳十月甲辰朔十二日乙卯

上柱國益州總管蜀王制。

此志文為楊秀親自撰寫,句法工整,用典精确,文辭绮麗流美。其中描寫董美人嬌豔婉麗的情态、以及楊秀在其去世後凄哀顧念的文字,華麗動人,具有極強的文學色彩。

隋朝《蘇慈墓志銘》賞析

唐朝楷書四大書法家(隋朝時期著名書法家釋智果)14

隋朝《蘇慈墓志銘》,全稱《大隋使持節大将軍工兵二部尚書司農太府卿太子左右衛率右庶子洪吉江虔饒袁撫七州諸軍事洪州總管安平安公故蘇使君之墓志銘》,又稱《蘇慈墓志》、《蘇使君墓志》等,刻于隋仁壽三年(603年),墓志正方形,邊長八十三厘米,三十七行,行三十七字。清光緒十四年(1888年)出土于陝西省蒲城縣,原石現存陝西蒲城縣博物館。此志出土後,即由知縣張榮升在第二十一行“文曰”的“曰”字之下加刻跋文二行;此後跋文又被人鑿去,在整紙拓本中,可以清晰地看到鑿痕。

細看《蘇慈墓志》楷書,點畫清峻,筆意精到,字形結構勻稱妍美,端莊平和,除結字略扁而稍帶六朝遺韻之外,與唐人楷法已十分接近,其對方筆的運用已達爐火純青,十分成熟,與《董美人墓志》亦極為相似,無疑是初學者學習楷書的優秀範本。

《蘇慈墓志》結構謹嚴,筆劃勁利,楷法成熟而工整,方中帶圓,字體又小,兼有南帖之綿麗和北碑之峻整,集秀麗與雄勁于一身,由此可見,唐代的楷書在隋代時已定下根基,風格和歐陽詢的歐體相近,章法整齊,結體平正。

隋朝《太仆卿元公墓志》賞析

唐朝楷書四大書法家(隋朝時期著名書法家釋智果)15

隋朝《太仆卿元公墓志》,又名《元公墓志及妻墓志》、《元公墓志、 元公夫人姬氏墓志》。《太仆卿元公墓志銘》隋大業十一年(615年)刻,石二尺五寸見方,楷書三十七行,每行三十七字。《元公夫人姬氏墓志》,石稍小,二尺一寸見方,楷書二十七行,行二十七字,書法嚴整方勁,全同《元公墓志》。基本内容:述其墓主六世祖父輩官爵及墓主為官經曆和軍功政績。

唐朝楷書四大書法家(隋朝時期著名書法家釋智果)16

清嘉慶二十年,此二志出土于陝西鹹甯。初歸武進陸氏,繼為大興恽氏、南皮張氏得,經鹹豐庚申兵燹,石已斷裂殘缺不全。

此拓本渾樸之氣未經洗鑿,不失是志本來面目。筆勢勁拔峻快,結體方整遒麗,是隋墓志中的代表之一。曾經蕭山朱翼盦先生收藏,一九五三年,朱夫人張憲祗率子捐獻故宮博物院。

釋文:元圖,原為弋陽人(現屬江西上饒),姓危,吳越國武肅王錢镠改賜姓元;元圖祖父諱亘,父諱倡;倡原為信州刺史,開平初年投奔吳越。其籍貫為錢唐郡。《錢唐郡元公墓志銘》元圖為危(元)倡第十一子。自危氏歸吳越後,考元氏第二代僅唐吳越國宰相元德昭有記載。

案《璩氏碑》,可知元圖,實為元德圖。德,實是其輩份序行。《元圖碑》中,載其“父諱倡”,而非“仔倡”,應該也是這個道理。璩氏生四子,為德圖、德昂、德雄、德威。璩氏亡故時,德圖與德昂已從仕,德雄與德威還是讀書人身份。

《隋元公墓志銘》書法風格已融合南北書風于一體,開唐書之先導。字形方正規整,結體嚴謹,風格古樸。

《隋元公墓志銘》原石雖存,然而已幾經斷裂殘損很多。現有文物出版社出版發行的版本于世。

隋朝《元公夫人姬氏墓志》賞析

唐朝楷書四大書法家(隋朝時期著名書法家釋智果)17

隋朝《元公夫人姬氏墓志》,正書,三十七行,行三十七字,刻于隋大業十一年。而無書者姓名。清嘉慶二十年(1815年)出土于陝西西安。初歸武進陸氏,繼為大興恽氏、南皮張氏得,經鹹豐庚申兵燹,石碑已斷裂不全。

唐朝楷書四大書法家(隋朝時期著名書法家釋智果)18

此拓本渾樸之氣未經洗鑿,不失是志本來面目。筆勢勁拔峻快,結體方整遒麗,是隋墓志中的代表之一。清包世臣《藝舟雙楫》謂“字畫隽密,詞理高華,玩其筆勢,斷為率更無疑。”竟直指為歐陽詢書。曾經蕭山朱翼盦先生收藏,一九五三年,朱夫人張憲祗率子捐獻故宮博物院。

唐朝楷書四大書法家(隋朝時期著名書法家釋智果)19

隋朝《元公夫人姬氏墓志》之一

唐朝楷書四大書法家(隋朝時期著名書法家釋智果)20

隋朝《元公夫人姬氏墓志》之二

唐朝楷書四大書法家(隋朝時期著名書法家釋智果)21

隋朝《元公夫人姬氏墓志》之三

唐朝楷書四大書法家(隋朝時期著名書法家釋智果)22

隋朝《元公夫人姬氏墓志》之四

唐朝楷書四大書法家(隋朝時期著名書法家釋智果)23

隋朝《元公夫人姬氏墓志》之五

唐朝楷書四大書法家(隋朝時期著名書法家釋智果)24

隋朝《元公夫人姬氏墓志》之六

唐朝楷書四大書法家(隋朝時期著名書法家釋智果)25

隋朝《元公夫人姬氏墓志》之七

唐朝楷書四大書法家(隋朝時期著名書法家釋智果)26

隋朝《元公夫人姬氏墓志》之八

唐朝楷書四大書法家(隋朝時期著名書法家釋智果)27

隋朝《元公夫人姬氏墓志》之九

唐朝楷書四大書法家(隋朝時期著名書法家釋智果)28

隋朝《元公夫人姬氏墓志》之十

書法作為一門藝術,對于人的健康長壽的确有一定作用。 曆代著名書法家的年齡情況就是很好的一個例子。"人活七十古來稀",而曆代書法家卻有很多活了七八十、甚至八九十高齡。例如,唐代的柳公權八十七歲,歐陽詢八十四歲,虞世南八十歲; 其後的徐浩七十九歲,楊凝式八十一歲,楊維貞七十四歲,文征明八十九歲,劉世安八十五歲, 梁同書九十二歲,翁同和八十五歲,包世臣八十歲,何紹基七十四歲等等。可見,練習書法的确有助于人的健康。

書法與養生的這種維妙關系,從"練功"的角度也可以得到解釋。事實上,寫字時端坐的姿勢,就是氣功裡所講的"坐功"。一個人若能每天堅持坐上一陣子,便可以象練氣功那樣,達到以意導氣,使人精神振奮,意守丹田,呼吸勻稱,肌體和精神得到協調一緻。如此堅持下去,定會有益身心!少生疾病,健康愉快,延年益壽。

唐朝楷書四大書法家(隋朝時期著名書法家釋智果)29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