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互聯網和英語學科的融合

互聯網和英語學科的融合

圖文 更新时间:2025-02-08 04:05:34

“第三屆互聯網 學校教育高峰論壇”召開,問等數十位專家、學者、教研員、骨幹教師代表做了精彩發言。

互聯網和英語學科的融合(互聯網英語教學)1

第三屆“互聯網 學校教育高峰論壇”

2016年7月27日,“第三屆互聯網 學校教育高峰論壇”(以下簡稱“高峰論壇”)在黃山隆重召開。來自全國各地基礎教育信息化、基礎英語教育領域的領導、專家,各級教科研和電教機構的負責人、英語教研員、校領導、英語骨幹教師代表等1000餘人參加了此次盛會。

高峰論壇由中國教師發展基金會和北京師範大學外國語言文學學院主辦,翼課網全程贊助。高峰論壇圍繞“互聯網 教育背景下教師如何實現教育信息化的發展目标”以及“教育信息化的學科教學實踐”兩大主線展開,主要探讨實現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融合的關鍵所在。

中國教師發展基金會副秘書長謝敬仁在開幕式緻辭中指出,2016年上半年國家教育部門印發的《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規劃》文件要求大力推進“名師課堂”建設,充分發揮名師的示範、輻射和指導作用,推動形成“課堂用、經常用、普遍用”的信息化教學新常态。因此,作為教育管理者、教師,甚至家長,要敢于創新,敢于擁抱互聯網教育,解放思想,引導教育信息化技術與學科教學的深度融合,共同下好互聯網教育這盤大棋。

中國教育技術協會副會長兼秘書長丁新,廣東外語外貿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曾用強,華南師範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穆肅,《高中英語課程标準》修訂組專家夏谷鳴,《英語課程标準》研制組核心專家、翼課網英語學科首席專家、《學生雙語報》《雙語學習報》總主編劉兆義,北京外國語大學教授、《高中英語課程标準》研制組核心專家張連仲,中國教育學會外語教學專業委員會副理事長、北京師範大學外國語言文學學院院長程曉堂,《英語課程标準》研制組核心專家魯子問等數十位專家、學者、教研員、骨幹教師代表在論壇現場做了精彩紛呈的發言。

丁新:

“十三五”教育信息化的關鍵,就是如何實現融合創新。隻有真正做到融合創新,才是真正的教育信息化

“十三五”教育信息化的核心思路,就是在“十二五”“一個核心理念、兩個基本思路”的基礎上,進一步突出“深化應用、融合創新”。踐行教育信息化,堅持深化應用,就是必須要常用,要通過深化應用來釋放信息技術對教育教學改革的發展和作用。堅持融合創新,說明“光融合不行,我們還需要要創新。”現在創客很熱,外語教學也應鼓勵老師創新。一個好老師一定要有自己的創新,一定要有自己的獨到之處,不然難以成為領域專家。要強化将教學改革尤其是課程改革放在信息時代背景下來設計和推進,通過融合創新,來提高教育信息化的效度。

我們國家經過“十二五”的努力,确實是在向互聯網強國邁進,應該說“十二五”從國家整體推動到常态化應用,但常态化應用并不意味着實現了教育信息化。隻有真正做到融合創新,那才是真正的教育信息化。

在座的各位都是外語教育界的專家、一線教師,相信大家對于“互聯網 英語教學”深有感觸。特别是從翼課網的發展就可以看出——從2013年上線到現在,翼課網已經有如此龐大的用戶量,可見大家能夠做到擁抱互聯網,且對信息技術與英語教學的融合創新産品已經有較高的接受度了,這說明教育從業者也正在“改變”。中國的教育技術現在處于應用層面,下一步要到“融合”,上升到智慧層面,由技術促進學與教方式的變革,最後要上升到創新層面,這需要我們每一位創新者參與其中,擁抱它,推動它,實現真正的教育信息化。

曾用強:

“互聯網 教育”的重大意義就是能讓學習發生得更有效

“互聯網 教育”改變了什麼?

第一,教學環境。生态對人的成長發展至關重要,我們希望“互聯網 教育”能讓我們的學習處處發生,使教學不止在教室發生,通過環境改造構建教學新生态。第二,師生關系。檢驗課堂是否有效,要看學生有沒有産出,産出是否是師生互動協作産生的。“互聯網 教育”背景下,通過構建新型的師生關系,來實現有效的教學。第三,教學資源。我們希望構建的不是教材為主,更多的是是以資源為中心,一種有利于讓學習發生的教學資源庫建設。第四,學習模式。“互聯網 教育”改變了教學生态,為我們提供了一種新型的師生關系,讓我們在大數據、豐富的資源背景下實現我們之前所說的教學目标和讓學習發生的目的。

我一直認為教育不是傳輸知識為主,教育是賦予學生對于生命的理解,是為了培養學生的人格。教學真正的意義在于讓學習發生,老師應該為學生創造學習需求、學習動機。“互聯網 教育”最大的意義就是,能讓學習發生的更有效。

穆肅:

提取、挖掘數據中的規律,找到我們可以利用的信息,從而讓我們的行為、決策能夠得到更有效的支持,這才是大數據的意義

我們天天說大數據,到底大數據是什麼,教學當中産生的大數據又是什麼,這些大數據到底怎麼用起來能夠幫到我們進行更有智慧的教和學?

其實我們每一個人都在感受着和參與着大數據的生産和應用,如果你是英語老師,你用翼課網平台進行教學的話,學生在翼課網上學習産生的各種各樣的行為數據,不單隻是最後的結果與提交作業選A還是B,而是隻要是他登錄到平台在上面的一切的點讀的數據,在翼課網的後台都有記錄,都在持續地産生着數據。

有了數據之後,提取、挖掘其中的規律,找到我們可以利用的信息,從而讓我們的行為、決策能夠得到更有效的支持,這才是大數據的意義。比如我們可以根據翼課網上每一個學生的學習軌迹記錄,描繪出學生的學習回路圖,找出其中的規律進行預測,然後重新發現和幫助學生有效開展“學”。學習分析的過程基于大數據,實際上是可以解決學生發展、教師教學、管理者決策和家長知情權以及能力資源部門了解人才發展整體水平的問題。

夏谷鳴:

學校“圍牆”即将倒塌,“互聯網 ”打造沒有邊界的“課堂”

互聯網使得世界變小了,但也是由于互聯網,我們的學校變大了。

我們現在講“互聯網 教育國際化”,那互聯網如何能跟我們教育銜接起來?我們所說的互聯網,無非是把很多東西聯系起來。翼課網把大量的信息資源聯系在一起了,無論是練習也好,卷子也好,閱讀也好,以及背後的評價數據也好,都是把數據聯系起來了,我們老師可以借此用來英語教學。我們如何在教育上把學生跟學生連在一起,把學生跟老師連在一起,把自己班裡的學生跟他人的學生、中國的學生和國外的學生連在一起,建成大大小小的learning communicating?

教育國際化加上互聯網,要求我們教育者具備創新精神,批判式思維。如何利用互聯網為我課堂所用,把我課堂的門、牆以及學校的“圍牆”都“推倒”,讓我們的學生真正走出這個社會,在課堂當中跟這個社會所聯系,借助互聯網,實現個性學習,這是我們每一位老師都要思考的。

劉兆義:

英語教學應讓學生能飛則飛,能跑則跑,能走則走

30年前,我在中國教育學會獲獎論文中表述過一個美好的憧憬:創造讓學生能飛則飛,能跑則跑,能走則走,走有困難也能堅持繼續向前爬的英語教學情境。但在我幾十年的教學中始終難以在大班教學的情境中實現這一美好的願望。這三四年來,我一直緻力于将我五十多年教學曆程中的教學思考,借助翼課網平台呈現給廣大師生。到今天為止,翼課網已經實現了英語學科的聽說讀寫測全流程的智能化在線解決,我感覺我的理想終于在技術的幫助下,基本得到了實現!

在剛剛結束的第十三屆中學骨幹英語教師新課程教學高級研修班上的20節現場研讨課中,我們特别安排有2 7節混合式課堂教學的課。其中有魯子問和夏谷鳴兩位大師級的Expert Pioneers和七位Young Pioneers。為這次課我們安排了提前的集體研讨備課,在技術團隊的支持與配合下付出了艱辛的努力,例如:魯子問教授和夏谷鳴老師為他們的“同課異構”課先行已專門來過黃山試教過一次;黑龍江劉秀蘭老師的教學設計修訂了六稿,他們的率真态度可見一斑!他們以“互聯網 學與教”的思維方式構思教學,對課前、課中、課後的設計都融入了混合式學習活動,并通過多種的超越教材的教學,給了我們一個混合式教學的探索的“大餐”,也是實現我30年來夢想的有益探索!

張連仲:

教學的有效性和信息技術的有效運用是互相支持的,信息技術使教師獲益終生

我們今天在講信息技術與英語課堂的深度融合、創新與發展,數據被反複提及和讨論,在我看來,數字資源的意義是很非凡的——它便于為英語學習者創設真實、豐富語言環境,使課堂教學的虛拟外語學習和真實語言運用有機融合,可以為英語學習者擴大語言的輸入量,增加教學容量,增強教學深度,同時也強有力地沖擊、改變傳統外語教學低效的教學模式。

教師與信息技術合作有三個階段:第一,信息技術為助手。第二,信息技術為伴。第三,信息技術和内容形成完整的學習生态圈,教師為其中主要元素之一,這時候學生已經進入了自主學習狀态。

總之,信息技術使教師獲益終生,技術在改變教育,教育仍是人與人的互動,教育離不開教師(真實或虛拟)!教學的有效性和信息技術的有效運用是互相支持的,脫離了現代信息技術的外語教學是十分可惜的。

魯子問:

構建有效且不迷失的外語學習空間

為什麼信息技術(機器)比老師更懂學生,比學生更懂自己?因為我們學習面對着一個很大的敵人——遺忘。而人會遺忘,機器不會。相信嗎?20年以後,機器在很多方面會比老師教得好。可以24小時不間斷記錄,永遠在“學習”,這是計算機的優勢——翼課網平台的優勢。而我們老師的優勢是為學生做情感的把握。這一點又是機器無法做到的。這樣,如果二者融合,就能構建一種新的學習模式,一種有效的學習過程。

在互聯網龐大的數據和信息中,我們要引導學生做“有效”訓練。何謂“有效”?——恰當時間、恰當精力、恰當資源投入。而翼課網的目标,正是要構建有效且不迷失的外語學習空間。

我們相信,每一位學習者都在某一或某些領域具有自身優勢。這些優勢或許已經被發現和運用,或許沒有被他人發現或者運用。而我們在做的——“基于學習優勢的外語網絡學習空間(翼課網)促進學生适性發展實驗”課題研究,就是要緻力于構建專屬于每一個學生、每一個班級的學習空間,最大程度地發揮學生的優勢。

程曉堂:

信息技術最大的核心是數據的儲存與處理,對數據的訪問與提取

要把信息技術和英語教學創新相結合,我個人有五點建議供大家探讨:

第一,語料庫的建設與使用。例如把學生在學習英語過程中接觸的語言包括口語和書面語,收集以後建立一個很大的語料庫,這樣我們可以從語料庫發現一些共同的規律,服務于教學。

第二,信息技術的實時反饋。在英語教學中,反饋很重要,而信息技術可以在這方面起作用,比如它能馬上告訴你閱讀的速度跟閱讀的水平,和其他同齡的孩子相比你處于什麼樣的情況,比如說翼課網智能作文批改,這也是基于語料庫的反饋。

第三,評估診斷與學習資源的推送,即根據測評結果有針對性地推送學習資源。

第四,提供在線指導。例如我們做一個平台,除了學生在這個網站上做練習、做測評以外,還有一支專業的教師隊伍在網上給學生提供指導,達到資源與運用的完美結合。

第五,數據化資源建設。學習外語,需要大量的真實的豐富多樣的語言材料。而我們現在的教材提供的語言素材,第一,數量不夠;第二真實性不夠,第三多樣性不夠;第四更新的速度不夠。我們就需要用其他的一些途徑來提供這樣的資源,包括文字的、聲音的、視頻的等等。這方面用信息技術來實現并不複雜,但是它提到信息技術的核心,即數據的儲存和提取使用,所以這是很重要的。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