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銅器##三星堆是個什麼“堆”#
前段時間三星堆的考古挖掘吸引力很多小夥伴的目光,大家不禁對其中造型瑰麗華美的青銅器啧啧贊歎。這讓小編想起了以前有過的疑問,這麼多種的青銅器它們的名字到底叫什麼?是做什麼用的呢?帶着這樣的疑問,小編整理了一些青銅器的知識和目前各種青銅器的名字和用途,大家一起來漲漲知識吧。
青銅器在中國古代被稱為“金”或“吉金”,是紅銅與其他化學元素錫、鉛等的合金,因為其銅鏽呈青綠色,所以現在被叫做青銅器。按照目前的考古發現,中國青銅器開始于馬家窯至秦漢時期。雖然中國銅器的出現,晚于世界上其他一些地方,但是就銅器的使用規模、鑄造工藝、造型藝術及品種而言,中國都是獨一無二的。
青銅器以商周時期的器物最為精美,除了一些雜七雜八的器物外,主要分為炊器、食器、酒器、樂器、盛水器、兵器等種類。
一、炊器炊器顧名其意就是做飯吃的器物,主要有鼎、鬲(li,音曆)、甗(yan,音演) 三種。
1.鼎相當于如今的鍋,煮或盛放魚肉用。大多是圓腹、兩耳、三足,也有四足的方鼎。
2.鬲(li,音曆) 煮飯用:一般為侈口、三空足。
3.甗(yan,音演) 相當于如今的蒸鍋。全器分上、下兩部分,上部為甑,置食物;下部為鬲,置水。甑與鬲之間有一竹制分隔物,叫做箅。上有通蒸氣的孔洞。
二、食器一般是盛東西,吃飯用的,主要有簋、盂、盨、豆、簠等五種。
1.簋(guǐ),相當于如今的大碗,盛飯用。一般為圓腹、侈口、圈足、有二耳。
2.盂,盛水或盛飯的器皿。侈口、深腹、圈足,有附耳,很像有附耳的簋,但比簋大。
3.盨(xǔ),盛黍,稷,稻,粱用。橢圓形,斂口,二耳,圈足,有蓋。
4.豆是盛肉醬一類食物用的。上有盤,下有長握,有圈足,多有蓋。
5.簠(fǔ) 長方形,口外侈,有四個短足。有蓋,蓋、器大小相同,合上成為一器,打開則為相同的兩器。
三、酒器就是盛酒的器具,酒在中國文化中的地位很重,古來有“無酒不成禮”之說。一般來說,飲酒主要用爵、斝、觚、觯、角、樽、卣、盉、方彜、勺等。
1.爵,溫酒器。相當于後世的酒杯。圓腹前有傾酒用的流,後有尾,旁有鋬(把手),口有兩柱,下有三個尖高足。
2.斝(jiǎ) ,溫酒器。形狀像爵,有三足,兩柱,一鋬。
3.觚(gū) ,飲酒器。長身、侈口、口和底均呈喇叭狀。
4.觯(zhì),飲酒器。圓腹、侈口、圈足、形似小瓶,大多數有蓋。
5.角,飲酒器。形似爵,前後都有尾,無兩柱。有的有蓋。
6.尊,盛酒器。形似觚,中部較粗,口徑較小,也有方形的。
7.卣(yǒu), 盛酒器(是盛酒器中的主要一種)。
8.盉(hé),盛酒器,或古人調和酒水的器具。一般是深圓口、有蓋、前有流、後有鋬,下有三足或四足,蓋與鋬之間有鍊相連接。
9.方彜(yí), 盛酒器。高方身,有蓋,蓋形似屋頂,且有鈕。
10.勺,取酒器。一般作短圓筒形,有柄。
四、樂器青銅樂器是夏商周三代音樂文化中最具代表性、最重要的曆史遺存。主要分為鈴、铙、鐘、鎛、錞于等。
1.鈴其形制像兩片瓦合在一起一樣,平口,有鈴舌,上有一環鈕。
(就是這麼豎着拿的)
2.铙,執鐘,是中國古代使用的青銅打擊樂器之一,其是銅制圓形的樂器,常和钹配合演奏。
3.鐘,基本形式是在兩側尖銳的扁體共鳴箱上部的平面上有一個可懸的柄。
4.镈,打擊樂器。镈體趨向渾圓,形制與編鐘相似,但口部平齊,可單獨懸挂在牆上。
5.錞(chún)于,打擊樂器。常與鼓配合。
五、盛水器就是古人盛水的器皿。絕大部分是用于盥洗,因此水器又被稱為盥器。
1.罍 (léi,)盛酒或盛水器。有方形和圓形兩種形式。
2.壺,盛酒或盛水器。有圓形、方形、扁形和瓠形等多種形狀。
3.盤,盛水或接水。多是圓形、淺腹,有圈足或三足。
(越看越像夜壺)
4.匜(yí),盥洗時澆水的用具。形橢圓,三足或四足,前有流,後有鋬,有的帶蓋。
5.瓿(bù),盛酒器和盛水器,也用于盛醬。圓體,斂口,廣肩,大腹,圈足,帶蓋,有帶耳與不帶耳兩種,亦有方形瓿。
6.鑒,形如現代的盆。有四種用途:容水、盛冰、洗澡、當鏡子用。
六.兵器打仗用的。
(莫名喜感呀)
1.钺(yuè):用以劈砍的兵器。
2.戈:用于鈎殺的兵器。
3.矛:用于刺殺的兵器。
4.戟(jǐ),實際上戟是戈和矛的合成體,它既有直刃又有橫刃。
5.镞(zú),安裝在箭杆前端的鋒刃部分。
6.劍,劈砍刺擊用的。
以上就是主要的一些青銅器種類,當然除了介紹的這些,還有很多比較小衆的器物,比如燈、爐、熏爐、車馬器、度量衡器等等,包羅萬衆,不禁為老祖宗們點贊啊。
PS:我是吐貓貓的魚,求關注,不迷路,共同拯救好奇心。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