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業和通貨膨脹是短期宏觀經濟運行中面臨的兩個主要問題,政府部門決策的目标是低通貨膨脹和低失業,但在實際的社會經濟運行中,低通貨膨脹率和低失業率,這兩個目标往往是沖突的,菲利普斯曲線是用來表示失業與通貨膨脹之間交替關系的曲線,由新西蘭經濟學家威廉·菲利普斯于1958年在《1861-1957年英國失業和貨币工資變動率之間的關系》一文中最先提出。
原始的菲利普斯曲線是一條表示失業率和貨币工資增長率之間替換關系的曲線,在以橫軸表示失業率,縱軸表示貨币工資增長率的坐标系中,劃出一條向右下方傾斜的曲線,這就是最初的菲利普斯曲線。
該曲線表明當失業率較低時,貨币工資增長率較高;反之當失業率較高時,貨币工資增長率較低,甚至為負數。
以薩缪爾森為代表的新古典綜合派對菲利普斯曲線進行了改造,改造成為失業和通貨膨脹之間的關系,失業率高,則通貨膨脹率低;失業率低,則通貨膨脹率高。即失業率高表明經濟處于蕭條階段,這時工資與物價水平都較低,從而通貨膨脹率也就低;反之失業率低,表明經濟處于繁榮階段,這時工資與物價水平都較高,從而通貨膨脹率也就高。失業率和通貨膨脹率之間存在着反方向變動的關系。
菲利普斯曲線提出了如下幾個重要的觀點。
第一,通貨膨脹是由工資成本推動所引起的,這就是成本推動通貨膨脹理論。正是根據這一理論,把貨币工資增長率同通貨膨脹率聯系了起來。
第二,失業率和通貨膨脹存在着交替的關系,它們是可能并存的,這是對凱恩斯觀點的否定。
第三,當失業率為自然失業率(u)時通貨膨脹率為0。因此可以把自然失業率定義為通貨膨脹為0時的失業率。
第四,由于失業率和通貨膨脹率之間存在着交替關系,因此可以運用擴張性的宏觀經濟政策,用較高的通貨膨脹率來換取較低的失業率,也可以運用緊縮性的宏觀經濟政策,以較高的失業率來換取較低的通貨膨脹率。這就為宏觀經濟政策的選擇提供了理論依據。
菲利普斯曲線被修正後,迅速成為西方宏觀經濟政策分析的基石,它表明,政策制定者可以選擇不同的失業率和通貨膨脹率的組合。例如,隻要他們能夠容忍高通貨膨脹,就可以擁有低失業率,或者他們可以通過高失業來維持低通貨膨脹率。換而言之,失業和通貨膨脹之間存在一種“替換關系”,即用一定通貨膨脹率的增加來換取失業率的減少,或者用失業率的增加來換取通貨膨脹率的降低。
菲利普斯曲線為各類經濟、金融以及事業單位考試的常考知識點。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