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朵女子,風輕雲淡~
歡迎關注槐序,這裡有最美古詩詞
....
...
舜發于畎畝之中,傅說舉于版築之間,膠鬲舉于魚鹽之中,管夷吾舉于士,孫叔敖舉于海,百裡奚舉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 摘自《孟子 · 告子下》中的《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
孟子這篇散文,可謂是人盡皆知,連牙牙學語的孩童都能背上兩句。
尤其是“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這一段尤為經典,是許多人的座右銘。
但是,課本上卻改了(如圖),于是網友們為這件事吵了起來。
所以到底是“天将降大任于 斯人 也”
還是“天将降大任于 是人 也”
槐序姑娘也是一臉問号,最重要的是,翻箱倒櫃找出92年版、01年版、16年版語文課本,竟然真的都為“是人也”!
那究竟是網友背錯了,還是課本出錯了?
為此紅星-新聞的記者采訪了杭州初中語文老師,得到的回應是:其實“斯人”和“是人”兩個說法都沒有錯,都表示“這個人”的意思。
那是不是說,以後意思相近的古文,都可以通用現代白話文了,如是劉禹錫《陋室銘》中的: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
是不是可以直譯成“往來無平民”,或者“往來無文盲”,因為的确是意思沒變啊!
目前,還沒有官方給出正式回應,但有倔強的網友表示:就算是天王老子來了,我也讀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
杜甫詩《夢李白二首》中有:冠蓋滿京華,斯人獨憔悴。
如果按這個改法,讀成“冠蓋滿京華,是人獨憔悴”,不知道詩聖會不會氣得從墳墓中爬出來。
範仲淹《嶽陽樓記》中有:噫!微斯人,吾誰與歸?
如果改成“微是人,我誰與歸?”,那王安石真該給一些專家變法了。
還有杜牧的《沈下賢》:斯人清唱何人和,草徑苔蕪不可尋。
杜牧真的會哭,因為他筆下的“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和“遠上寒山石徑斜,白雲生處有人家”已經生生被改了。
估計他自己也想不到,千百年後,我們會把一騎jì讀成一騎qí,石徑斜xiá讀作石徑斜xié,既不雅韻也沒有了古意。
專家總是說,時代不同了,我們要“古學今用”,可不能“毀古今用”啊!
猶記得,專家還建議把朱自清的背影從課本裡删除,理由是朱自清的父親翻越欄杆,違反了交規,其形象有礙觀瞻……
我建議,真的不要再“建議”了,中華文化命脈掌握在這些人手裡,實在堪憂。
老子說:天地不仁,以萬物為刍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刍狗;
荀子說: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也;吾嘗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見也;
莊子說:井蛙不可以語于海者,拘于虛也;夏蟲不可以語于冰者,笃于時也;
孟子說:養天地之正氣,法古今之完人;
杜甫說: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
所以每次看到倪大紅老師在《典籍裡的中國》中飾演伏生冒死保護《尚書》之一幕,都忍不住熱淚盈眶。
我們的文化曾經那麼輝煌,如今連教科書都能出現差池,這不是誰的錯,這是時代的錯。
有網紅拍視頻段子,在和自己的粉絲開玩笑,玩“圓明園”的梗:老師,圓明園真不是我燒的!老師很生氣,叫來家長,家長接連擺手,亦說,“老師,我家孩子他真沒那麼大的膽……要不我賠錢?”
因為我們缺乏對文化的敬畏感,才導緻“文化事件”頻出,一樁樁一件件,每一次都觸目驚心。
每每讀到賈島的“兩句三年得,一吟雙淚流”我都會感到羞愧,專家也可能會說“斯人和是人意思相近,一字之差無傷大雅”。
但是請看看現代的孩子們吧,他們張口“無語子”,閉口“絕絕子”,不是EMO了,就是YYDS,受點挫折就躺平、芭比Q了,追星的時候則是:集美們,沖啊!
這不是我們該有的文化姿态,我們需要正确的引導,如果“斯人”和“是人”的更改無法解釋清楚,這又是一次文化慘案。
我真怕有一天我的孩子質疑我,“媽媽,你教的怎麼和老師不一樣”,我會非常尴尬以及憂傷無法自處。
我該怎麼告訴他,媽媽曾經就是這樣學的,這種解釋多無力,又多無奈!
- end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