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看看那些差點被毀的名畫
▼
就在不久前的5月29日,當遊客們正在盧浮宮展廳内領略《蒙娜麗莎》的神秘微笑時,一名假扮成老婦人的神秘男子突然沖向了這幅世界名畫。
說時遲那時快,他先試圖打碎畫作外的玻璃,爾後又惱羞成怒地将手中的蛋糕奶油大肆抹了上去!
所幸防彈玻璃足夠堅固,《蒙娜麗莎》毫發無損。當安保人員将他帶離現場時,他還沖着人群大聲疾呼:“想想地球吧......"
事情發生時,遊客們和屏幕前的全球觀衆皆對這一瘋狂舉動感到無比震驚。不過對于《蒙娜麗莎》,這種場面怕是早就習以為常。
因為在這幅世界名畫的履曆表上,此類驚險的事故已發生過許多次:
《蒙娜麗莎》:為什麼總要拿我撒氣!/1503-1506
1911年,被盜:一名油漆匠将它從盧浮宮中偷走,導緻它在外漂泊了2年;
1956年,被扔石頭:一名男子向它扔擲石頭,導緻畫作左肘附近的一粒顔料脫落;
1974年,被噴漆:《蒙娜麗莎》巡回在東京國立博物館展出時,又有一名婦女因不滿博物館内缺乏無障礙坡道,試圖朝着這幅畫噴灑紅漆而被當場逮捕;
2009年,被扔杯具:一名俄羅斯婦女居然因被剝奪法國公民身份而向《蒙娜麗莎》投擲陶瓷茶杯……
其實,放眼藝術界,《蒙娜麗莎》的遭遇并非獨一份,許多名作都因各種各樣的奇怪理由遭到過破壞。今天,我們就來一睹那些在人間曆險的名畫。
1、無辜受難的名畫們
在一束強光的照射下,一支整裝待發的自衛隊出現在了阿姆斯特丹街頭,身穿黑色軍服的隊長正與副官沉着地商議問題,而他身後的隊員們或手持長槍,或揮舞旗幟,形成了生氣蓬勃的戲劇性畫面。
在這件作品中,倫勃朗對光影的處理堪稱巅峰造極。
這幅畫作,便是與《蒙娜麗莎》齊名的《夜巡》,強烈的明暗對比手法以及用光線塑造的形體,使得整幅畫色彩斑斓、層次分明。
然而,這樣一幅曠世傑作,卻從誕生之初便時運不濟,更令其創作者倫勃朗從藝術生涯的巅峰滑向了無人問津的深淵。
原來,這張集體肖像畫是由一群阿姆斯特丹自衛隊士兵聯合委托倫勃朗所繪,他們本想通過畫作展現自己的英雄氣概,可沒曾想大部分人都淪為了背景闆。
畫面上隻有三個人擁有“高光”,其中還有一位陌生的小女孩。正中間的衛隊隊長和副隊長想必還是很滿意的。
這群感到極度不滿的雇主們一怒之下将倫勃朗告上了法庭,還發動市民不擇手段地抹黑他,一代大藝術家朝夕之間便成為了全城的笑話。
最後事情越鬧越大,經此一役,倫勃朗的職業生涯一蹶不振,生不逢時的《夜巡》自然也沒有得到優待,在被士兵們勉強接受後,它被毫無防護地挂進了燒泥炭明火取暖的大廳中。
年複一年的煙熏火燎之下,畫作表面的清漆變成了黃褐色,令原來的動人色彩變得十分暗淡,到了18世紀時,人們把這個本是白天發生的場景誤認為是在夜晚進行的,于是給它取名為了《夜巡》。
看來我應該叫《日巡》!/圖為人們參觀《夜巡》
1715年時,這幅畫作被官員們轉移到了阿姆斯特丹市政廳,但為了能與其他畫并列放置,它又遭到了人們無情地剪裁,從此喪失了畫面原有的完美平衡。
圖為畫家Gerrit Lundens于17世紀根據原作繪制的複制品,線條部分表示原畫中剪下的區域。
不過随着時代的變遷,倫勃朗的藝術成就漸漸被後人認可,《夜巡》的價值也得以慢慢被發掘。1885年,荷蘭國立博物館建成,飽經風霜的《夜巡》終于遷入了能給予它細心保護的新家。
可是,即使是住進了博物館,《夜巡》也沒能過上舒心日子。1911年1月13日,一名失業的前海軍廚師居然因為找不到工作而對《夜巡》揮刀相向,萬幸當時厚厚的清漆塗層并沒有被清除,保護了這幅畫免受損壞。
《夜巡》:你找不到工作和我有什麼關系,我隻是一幅畫啊!
1975年,失業教師威廉·德瑞克同樣用刀劃向了這幅畫,給畫作造成了幾處長達 30 厘米的大鋸齒形劃痕。而他破壞畫作的理由,僅僅是因為前一天他錯過了博物館規定的參觀時間而被拒之門外,于是便将怒氣撒在了《夜巡》身上。
那位“行兇者”還聲稱自己受到了外星力量的指使,事後,他被診斷患有精神障礙,被送往精神病院。這幅畫的修複花了六個月的時間,當初留下的劃痕如今細看仍然可見。
1990年,又有一名精神病患者躲過了安保人員的視線,用一個隐藏的泵瓶将硫酸潑向了畫作,幸好有反應迅速的工作人員立刻用水沖洗了畫作,硫酸隻滲透了表面的清漆,最終《夜巡》躲過一劫。
誕生時遭到唾棄,後又受到幾百年的冷落與誤會,好不容易出人頭地,又屢屢遭到蓄意破壞,《夜巡》的悲慘過往比之《蒙娜麗莎》可謂過猶不及。好在有修複專家的傾心相助,它的光芒才能照耀至今。
同是天涯淪落人,倫勃朗的另一幅名畫《達娜厄》亦曾遭受了被潑硫酸的災厄,1985年6月15日,一名男士利用硫酸襲擊了正在冬宮博物館展出的《達娜厄》,之後更是企圖用小刀劃破畫布,最後導緻整個中心部分幾乎被損毀。
《達娜厄》原作
遭遇攻擊後,達娜厄的臉、頭發、右臂和腿損害十分嚴重
為了将這件差點毀于一旦的名畫從生死邊緣拯救回來,博物館實驗室的工作人員聯合化學家對它進行了長達12年的修複。此後,這幅畫便得到了和《蒙娜麗莎》相同的貴賓待遇——被防彈玻璃保護了起來。
除了這些單純想要将藝術品“置之死地”的發洩行為,一些激進人士甚至将破壞藝術品當作了博人眼球的絕佳途徑、将博物館變成了搖旗呐喊的舞台。
1914年3月10日,激進的女權主義者瑪麗·理查德森走進倫敦國家美術館,用斧頭在委拉斯凱茲的畫作《鏡前的維納斯》上留下了七處傷口,随後她在發表的聲明中稱:“我要摧毀神話史上最美麗的女人,以抗議政府逮捕了現代史上最美的女人潘克赫斯特夫人”
維納斯和你什麼仇什麼怨呐
無獨有偶,德拉克洛瓦的代表作《自由引導人民》就曾在盧浮宮被一名遊客用黑色記号筆塗上了“AE911”幾個大字,據調查,這名女子此舉是意在呼籲美國國會徹底調查“9.11事件”真相。
雖然,這幅畫表現的确是人們的鬥争精神,但破壞畫作的行為實在令人不能苟同。
《自由引導人民》
像這樣被塗鴉、被劃損或被各種方式攻擊的藝術品還有許多許多,而其實在肉眼可見的“物理傷害”之外,還有部分藝術品還遭遇了另一種意義上的“魔法傷害”。
2、逃過了毀容卻沒逃過“整容”
2015年,德國柏林畫廊在對倫勃朗的名作《蘇珊娜和長老們》進行掃描修複時有了一項驚人的發現——這件作品居然被人重新塗抹修改過,而修改幅度竟高達90%!
這件創作于1647年的作品被視為倫勃朗最偉大的宗教題材作品之一,描繪了天主教傳統故事裡蘇珊娜反抗長老侵害的場景
究竟是誰這麼大膽,敢在名畫上動手腳?博物館的專家學者們立刻對這幅作品展開了研究,證實了畫中部分顔料并不屬于倫勃朗的時代,在通過大量對比研讨後,最終确定了這件事情的始作俑者,就是18世紀著名肖像畫家約書亞·雷諾茲爵士。
雷諾茲自畫像
雷諾茲于1769年至1792年期間收藏過這幅畫,他對這幅畫的修改堪稱瞞天過海,雖然畫作大部分背景包括人物神情都遭到了塗改,但因其對倫勃朗風格的模仿太過相似,以至于欺騙了世人200多年。
遠處的天空、近處的景物都遭到了删改,雷諾茲甚至還塗改掉了老人原本具有好色意味的表情
同樣作為藝術家,雷諾茲的這一行為或許是出于對倫勃朗作品的不滿,又或許是單純想要炫技,但不管因為何種理由,倫勃朗這件作品的原貌都已無法再恢複。
那麼,從今往後,這件作品還能算得上倫勃朗出品嗎?
倫勃朗:為什麼受傷的總是我!
《蘇珊娜和長老們》所遭遇的整容式塗改着實令人惋惜,相比之下,名畫《窗邊讀信的少女》就顯得十分幸運了。
這幅畫作由著名畫家約翰尼斯·維米爾所繪,是世界上最著名的荷蘭黃金時代繪畫作品之一。
早在1979年,專家就通過X射線照射,發現了這幅畫中藏有一幅丘比特“畫中畫”,不過由于技術限制,人們都認為是畫家自己修改留下的痕迹。
直到2017年,德累斯頓國家藝術收藏館再次對《窗邊讀信的少女》的塗層進行了研究,大家才驚覺,原來,讓畫中畫隐身的覆蓋層是幾十年後有人故意為之。
18世紀後期有人對這幅畫進行了重新粉刷,使女子身後的牆壁變成了一片空白。/圖為修複中的畫作
為了恢複大師的原作,專家團隊拿着手術刀在顯微鏡的幫助下一點一點地小心修複,最後耗時4年,終于讓畫中的丘比特重現天日。
畫上活靈活現的小天使很可能暗示着這這位女孩兒正在讀一封情書,這也為這幅畫的解讀帶來了新的角度的看法。
名畫若像這樣遭遇專業人士暗改,其實尚能保持協調和美感,但若不幸被業餘人員拿來進行激情的二次創作,則很可能會鬧出令人噴飯的笑話。
2021年12月,正在葉卡捷琳堡葉利欽中心參觀展覽的觀衆們突然發現,一幅由俄羅斯知名畫家安娜·雷波斯卡娅創作于1930年代的畫作《三個人像》有些不對勁——
兩位“受害者”看上去十分困惑,仿佛不明白自己為什麼突然睜眼了。
畫上原本是三位沒有五官的半身人像,可不知為何,靠後的兩位人物面部居然多出了兩對圓圓的小眼睛!
觀衆們很快将情況上報,但由于塗改并不醒目,中心負責人和警方并沒有重視,直到幾個月後才證實,破壞者其實是現場安全人員,而他用圓珠筆給人物塗上眼睛的原因,竟是因為第一天上班感到十分無聊……
這幅畫目前價值約合人民币638萬,所幸塗改情況不算嚴重,可以在不對畫作造成永久傷害的前提下,完全恢複原貌。
雖然對畫作進行二次修改比之暴力地蓄意破壞相形見绌,但對于原作品而言依然是一種損害,畫布上每一處細節都可能有着深刻的寓意,若是能夠随便塗改,藝術品又何談文化内涵呢?
故意破壞藝術品的行為無疑令人不齒,不過,若是破壞者是藝術家本人,便要另當别論了。
3、自毀作品的藝術家們
一件藝術品的誕生,往往凝聚着創作者無數個日夜的積澱與思考,因此在許多藝術家眼中,他們的作品不管價值幾何,都不容旁人随意污辱。但事實上,很多時候,他們自己就是最嚴厲的批評家。
被譽為“印象派領導者”的克勞德·莫奈在世時便已受到了極大的贊譽,其《睡蓮》系列更是奉為經典。這一代表着莫奈藝術巅峰成就的主題自1899年開始繪制,幾乎成為了藝術家晚年生活的全部。
曾以84,687,500美元拍出的《睡蓮》作品之一
為了繪制《睡蓮》,莫奈每天會在淩晨三點起床,一連幾個小時盯着池塘。
然而,在這種廢寝忘食的熱愛背後,莫奈卻陷入了自我否定的困境。由于視力的下降和疾病的折磨,他時常覺得畫出的作品不夠完美。1908年5月,一場展覽開始前不久,莫奈突然親手毀掉了即将送去巴黎的15件睡蓮畫作。
他說:“我的人生就是個徹頭徹尾的失敗,我能做的隻有在消失之前,毀掉我的畫。”
人們對這位大藝術家的舉動感到震驚和不解,但沒有誰能感同身受莫奈心中所體會到的痛苦不安。
和莫奈同時代的法國表現主義風景畫家查爾斯·卡莫因亦曾無情地毀掉自己的作品。1913年,卡莫因在紐約和巴黎舉辦了兩次成功的展覽,可由于對作品的不滿以及嚴重的抑郁情緒,他随即親手破壞了80多幅畫作。
戛納港的帆船系列/1956
戛納港的帆船/1956
或許是感到惋惜,當時有人設法修複了這些作品并舉行了拍賣,但誰知卡莫因發覺後,立刻便起訴了修複者,并在打赢官司後,對這些畫作進行了徹底的第二次銷毀。
相比普通人,藝術家對現實人生更為敏銳的體察也總令他們更容易陷入偏執和困頓——不完美,就毀掉,雖然令人遺憾,但也在意料之中。
不過,在有的藝術家眼中,“自毀”卻稱得上另一種藝術。
2018年10月5日,倫敦蘇富比“當代藝術晚拍"專場上,英國藝術家班克斯便用自己的作品上演了一場足以載入曆史的“毀滅藝術品大戲”。
當他的著名畫作《女孩與氣球》以140萬美元的高價成交後,藏在畫框中的碎紙機随即啟動,在現場觀衆的注視下,作品頃刻間被切碎。
此事一出,鋪天蓋地的讨論熱潮立刻席卷而來。有人說這是班克斯對權威發起的挑戰,也有人認為這不過是他與蘇富比聯合制造的炒作鬧劇。
但無論事實真相如何,這次“自毀行為藝術”都十分成功——班克斯身價上漲、《女孩與氣球》價值翻倍、蘇富比則成功自我宣傳了一波。
一切都像班克斯的作品所欲表達的那樣,即荒誕又現實。
班克斯的作品常帶有諷刺意味,俨如一種以藝術方式表達的社會評論
如今,這幅畫作被班克斯重新命名為了《垃圾桶中的愛》,并在不久前以折合人民币約1.63億的高價拍出,這或許正印證了班克斯所引述的畢加索名言:毀滅亦是一種創造。
不管在哪種文明中,藝術都是人類社會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它凝聚着曆史的記憶、凝聚着千萬人内心深處的共鳴,而藝術品正是我們觸達藝術本質的最佳窗口。
面對這些屬于全人類的文化遺産,無論是否欣賞、是否能理解它們所蘊含的寓意,我們都應該給予最基本的尊重。
畢竟,守護藝術品,就是守護人類的精神世界。
蓄意破壞藝術品的行為絕對不可取,觀展要文明哦!
小編 | 冰川
收集資料整理報道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