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經曆對人生的危害?兒童期是人生開啟的階段,是我們人生路上一個重要時期,俗話說萬事開頭難,如果能開個好頭對人生幸福和自我塑造是具有劃生命意義的兒童期對人生的影響和導向是超過我們生命過程任何一個時期的,今天小編就來說說關于童年經曆對人生的危害?下面更多詳細答案一起來看看吧!
兒童期是人生開啟的階段,是我們人生路上一個重要時期,俗話說萬事開頭難,如果能開個好頭對人生幸福和自我塑造是具有劃生命意義的。兒童期對人生的影響和導向是超過我們生命過程任何一個時期的。
兒童期是從出生前後,生命無認知到慢慢建立起自我認知和對我們所處世界的一個關鍵過程。兒童期分為胎兒期、嬰兒期、幼兒期、少兒期幾個階段。從年齡階段劃分可以廣義的定義為胎兒21周前後到12周歲。之所以定義到胎兒期21周,是胎兒期21周後胎兒的聽覺和觸覺基本完成建立,胎兒開始與這個世界慢慢建立起關聯,這個時候也是開始進行胎教的時機,如果你想你的baby出生後擁有更多的音樂天賦,可以每天抽一點時間聽聽輕音樂。
在胎兒出生之前及出生後六七個月内,胎兒對這個世界沒有自我概念和認知的,這段時間内胎兒行為是人類本能驅使的,對于周圍的事物及爸爸媽媽的認識隻是有這麼一個東西在周邊而已,舉一個簡單的例子,從他們的面前拿一瓶牛奶藏到其身後,這個時候他們是反應不過來藏到哪裡,并不知道去尋找。嬰兒六七個月後會慢慢地有自我的概念和對這個世界建立起初步的認知,到2-3歲這個階段會慢慢建立起自我的一套思維模式,到4-5歲會建立起對這個世界的一個初步認知,5-12歲是一個快速學習和個性塑造的過程。在這裡要說下,在認知之前人本應該是有無限可能的,因為可以去無限去塑造自我,在認知後建立起固定對這個世界的概念和周遭環境因素會持續不斷影響自我認知,在一定程度上人生無限在這個時候變成了有限的變化。
兒童期是生命過程中至關重要的一個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兒童會建立起對這個世界的認知和對自我生命的定位,以及會形成自我的個性和屬于自己的一套思維模式。而在兒童期内,兒童是獨立思維能力和獨立意識較弱的一個階段,他們價值觀及世界觀的獲取,多數來自于周遭的環境和家庭、學校教育等因素。一個人具有怎樣的性格,是往往可以從他的兒童期得到相關線索的,所以家庭教育對兒童成長和塑造是具有至關重要作用的。如果兒童出生所處的環境為戰亂的地方,那兒童在腦海中就會構建這個世界是危險不穩定的概念,在其以後的人生道路中會缺乏安全感,并在個人行為方式上會有更多的防護意識;如果出生在貧窮的家庭,兒童可能從小就要承擔生活的重擔,并會缺失正常家庭來自父母更多的愛,在認知上會建立起這個世界是苦難不和諧的,在性格方面會有更多的孤僻表現。環境固然是影響兒童建立世界認知的因素,但其實不是最重要的,曆史上著名的人物有很多是艱苦的環境中走出來的。而影響兒童的人生觀、價值觀的建立最重要的因素應該來自于父母和家庭教育方式。
兒童對這個世界的認知很多是繼承于父母的,舉一個簡單的例子,假如一個母親帶着自己的孩子去菜市場買菜,看到一個攤位那裡圍了很多人,有一個佝偻着的老人正在與一個年輕的攤販激烈的争吵的,具體争吵的原因是年輕的攤販看老人人老眼花,在分量上故意缺斤少兩,而老人眼花手掂量的感覺卻很準,争吵過程中圍了很多人沒有一個人站出來幫助老人,大家都抱着一種看熱鬧的态度也是當前這個社會的一個社會性通病。這個時候一個帶着孩子的母親也走了過來,孩子的注意力早早的也被争吵吸引過去了,我們可以設想下,如果這個時候母親的行為方式選擇會怎樣影響孩子的價值觀,方式一母親也抱着看熱鬧的态度圍觀,那麼孩子在以後遇到類似的情況大概率也會選擇漠視;方式二母親走上去接過老人的袋子放到電子秤上然後赢來老人的感謝和周圍贊賞,那麼在孩子心裡會留下助人為樂的種子;方式三母親走上去選擇圍觀然後跟孩子說攤販欺負體弱的老人是不對的,這個時候孩子可能會問為什麼不幫幫老人,但媽媽因為擔心惹麻煩選擇了不正面回答孩子,這會在心理形成一種缺失是非判斷的價值觀,以後遇到類似情況缺少足夠的勇氣站出來。當然孩子的價值觀形成不是一兩件事物可以完全影響的,而是父母及家庭教育長期影響的一個潛移默化的過程。在兒童期孩子在絕大多數情況下扮演的是被動接受的角色,是不具備完全自我選擇吸收和獨立能力的,所以父母的素養及教育方式對兒童的影響是至關重要的。家庭教育方式其中有三種典型的方式影響是最大的,首先是溺愛,溺愛會導緻兒童會以自我為中心,在溺愛過程中會使兒童期的孩子感覺自己是世界上最重要的人,而在面對問題和困難時,第一時間會想到逃避或者尋找父母幫助,慢慢的會失去個體獨立自主的意識,以及社會合作能力。溺愛中長大的孩子在他們離開父母和家庭後,步入社會中會變得局促不安,因為他們的思維方式和社會生存能力、價值觀會與現實社會形成沖突,如果長期調整不過來的話他們會對自我進行否定。其次是忽視,在家庭中有的父母相對自私,他們更愛自己對自己的孩子漠不關心或選擇忽視,被忽視的兒童會構建起屬于隻有自己的一個世界,世界内他們得不到正常父母的愛,他們是孤單的,從而也不會更多的愛别人,會表現出對這個世界的冷漠。最後是生理缺陷,生理缺陷的兒童會承擔來自外部更多的壓力,如果得不到正确的引導會逐步喪失對這個世界生存的信心,形成一種強烈的自卑感;在兒童期内我們應該避免對孩子進行溺愛和忽視,正确引導他們建立彼此相互關愛和社會合作的意識,輸入給他們正确的價值觀以及幫助他們建立起獨立思維能力。
我們身邊如果有這樣的被溺愛、被忽視、有生理缺陷的人你不能去反對他們什麼,因為在他們的思維模式内他們就是對的,不會意識到自我錯誤。我們要做的不是責備,而是要用我們的真誠去幫助他們。兒童期形成的思維模式和價值觀是根深蒂固的,會帶入到人生的不同階段,要改變這種的思維模式和價值觀絕非易事,因為沒有人會去承認自己的兒童期是失敗的。要改變隻能從問題的根因開始,不能直接指出他們的問題所在,而是要幫助他們一起回憶起兒童期發生的事情和讨論對他們的影響,真誠的幫助他們進行自我反思并給與他們肯定的支持,慢慢的反思自我問題并進行自我修正。在幫助他們的過程中,真誠非常重要,隻有真誠才能取得他們的信任,走進他們的童年回憶。
兒童期是人生至關重要的一個過程,這個過程我們會更多地被動去形成人生道路上屬于自我的思維模式和價值觀、世界觀,更多的時候影響這些的是周遭的環境和父母及教育方式,這個時期形成的東西會根深蒂固帶入到人生的不同時期,從而影響着我們的一生。要修正兒童期形成的思維缺陷和錯誤的價值觀、世界觀,隻有進行深入的自我反思,否定并接受自我兒童期的問題。
人生的問題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能進行自我否定和坦然接受。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