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非洲肯尼亞的馬拉河流域,經常會出現大量死魚,當地的巡邏隊感到很困惑,他們最先是将原因歸結為上遊地區的農民大量噴灑農藥,毒素在河裡富集後導緻魚類死亡。
但經過一番研究,他們發現事情沒有這麼簡單,這些魚的死因,竟和馬拉河流域栖息的4000隻河馬排出的巨量糞便有關。
馬拉河下遊出現大量死魚
馬拉河下遊:魚類大量死亡巡邏隊的一對搭檔克裡斯·達頓和阿曼達·蘇巴拉斯親眼看到上千條死魚被沖上岸,鹳、秃鷹、鳄魚和土狼們會飛快地來到岸邊,将死魚瓜分完,場面十分壯觀。
但如果是農藥毒死了魚,想必也會對吃魚的這些生物産生影響,但他們并沒有觀察到這些動物不正常死亡的情況出現,因此他們決定調查清楚。
搭檔倆拿來了遙控船,順着馬拉河流域勘測了一圈,通過計算機模拟實驗,發現馬拉河流域充斥着大量的食草性動物糞便,這些糞便基本都來源于河馬。
使用遙控船勘測馬拉河流域
說到這裡大家可能會認為,食草性野生動物平常吃的都是最綠色最環保的東西,它們的糞便進入到水體中,不是可以為水體提供大量的有機物質和養分,還能為魚類提供食物嗎?
不錯,水體與陸地是兩個分離的生态系統,水生生态系統中的有機物和養分很多都來源于動物排放出來的糞便或動物屍體,河馬這樣的動物在建立水生生态系統時起到了關鍵的作用。适當的河馬糞便,的确可以促進水中的藻類植物生長,直接或間接地為魚類提供食物,還能增加水生動植物的多樣性。
但問這條河裡的河馬糞,實在是太多太密集了。
河馬
馬拉河有多少河馬糞?克裡斯說,這條河裡到處都是河馬糞便,覆蓋滿了石頭,鋪滿了河底,如果在橋下放一個網,隻需幾秒鐘,網上就會攔下一層厚厚的河馬糞便。這些河馬糞從哪來?
肯尼亞的馬拉河流域約有4000隻河馬生存,它們為了保護小河馬不受鳄魚攻擊,通常會群居在一起,每群大約有40隻,多的可達上百隻。
河馬是一種半水生動物,白天氣溫高、日照強,河馬皮膚上的水分蒸發量比其他哺乳動物多得多,所以它們需要用水來保持身體濕潤,以防脫水,白天大多數時間是待在水中或泥沼裡。
河馬聚集在河馬池内
太陽下山後,它們才會離開水域,徹夜去尋找食物,但尋找食物時一般是單獨行動。所以在河馬出沒的地區,白天能夠看到成群的河馬擠在一個水池裡,夜晚又分道揚镳。
河馬每天泡在水裡的時間大概為10~16個小時,一頭成年河馬的體重大約在1300~1500千克之間(有比較大的個體能長到2000~3500千克),長時間不進食加上龐大的體型,河馬上岸後會吃大量的食物,有的吃得比較多,有的吃得相對少,平均算下來,每頭每頓能進食40~100千克左右的食物。
夜晚單獨覓食的河馬
注:河馬通常隻吃植物,也被認定為食草性動物,但動物學家曾經觀察到河馬食用動物屍體、獵殺飛羚。但他們認為河馬吃肉是異常行為,也有可能是營養不良,因為它們的胃并不适合吃肉。
單隻河馬吃得多,拉得多,一個池内多隻河馬的糞便聚集,數量就很龐大了。河馬們經常聚在一個小池子裡,排便也在水中,它們排便時,尾巴會像螺旋槳一樣擺動起來,将糞便噴灑在河馬池裡。馬拉河大約有171個河馬池,這些河馬池分布在沿線的支流和主要河道内。根據調查,這4000隻河馬每天會在水中留下超過8500千克的糞便。它們有時候也會在陸地上排便,以便标記路線。
河馬排便瞬間
河馬糞多,而且沖不走如果這些糞便能夠持續地跟随水流動起來,可能也不至于讓魚類大量死亡,但問題就出在這裡。
肯尼亞境内的馬拉河僅有100千米,旱季時,河道會變淺變窄,部分地區經常會完全斷流,将河馬池隔開,大量的河馬糞就會聚集在相互隔離的池塘中。
研究人員發現,在鮮有河馬栖息的池塘中,含氧量較高,魚類和無脊椎動物的多樣性也較多。而大量河馬聚集的池塘中,氧氣含量要低得多,生物多樣性隻有前者的一半,魚的數量也僅有前者的4%左右。河馬糞不但阻礙了氧氣進入水體,經過微生物分解後還會産生氨氣、硫化氫、甲烷和二氧化碳等氣體,這樣的水體對于魚類來說就是“毒氣池”。
馬拉河流域
河馬池中不适合魚類生長,卻不是造成魚類大量死亡的主要原因。主要原因是,河馬糞在旱季大量聚集,到了雨季,河水暴漲,會将一個個河馬池重新連接起來,水流會将腐爛的污物攪動起來,夾帶大量河馬糞便,所有污物就會被沖到下遊,這個現象叫做“沖流”。這樣一來,河馬糞便又開始在下遊聚集,降低水體的含氧量,下遊的魚就會被大量地悶死。
隻有河流恢複常态化流動後,河馬糞便才不會大量聚集,有機物和氧氣才能夠均勻分布,這條流域中魚的數量才會得到恢複。但這種現象幾乎每年都會循環,所以幾乎每年都會有大量的魚類在下遊死亡。
研究人員監測了馬拉河3年内的所有“沖流”現象,在55次記錄中,有49次檢測到了下遊氧濃度急劇下降,下降到足以導緻魚類大規模死亡13次。
被河馬糞便覆蓋的水體
魚類死亡,能全怪河馬嗎?總的來說就是,這條河裡河馬糞太多了,會把魚活活悶死,但如果這條河的流量在旱季雨季都穩定的話,就不會造成這樣的情況。所以大量的魚缺氧而死,跟這條河的水循環有關,但河馬也有部分責任。
事實上,造成魚群死亡,人類也有責任。
馬拉河發源于肯尼亞多雨的山區,60%位于肯尼亞境内,40%位于坦桑尼亞境内。在從前,即使在旱季也不會斷流。
但自1993年以來,一直流動的馬拉河就開始在旱季停止流動。主要因為,馬拉河幾乎是該流域周邊農民的生活支柱,他們在周邊大肆發展農業,使用了大量的水來灌溉農田,導緻多條支流開始在旱季幹涸;加上森林被破壞,導緻氣候變化,影響了水循環。
非洲農業灌溉
那麼要怎麼樣才能避免魚類大量死亡的情況發生呢?
有人可能會想到減少河馬的數量,但河馬的數量其實并不算多。2006年,國際自然保護聯盟已将河馬列入瀕危物種紅色名錄,屬于易危物種。當時全世界僅存12.5萬~15萬頭河馬。而幾乎沒有天敵的河馬,數量減少還是與人類有關,人類為了它們的牙齒、肉、皮革而大量捕殺它們。
馬拉河擁有4000隻河馬,已經很不容易了,減少河馬數量無疑是在危及生物多樣性。
所以,還是要從恢複馬拉河正常的水循環這點出發,水循環正常了,無論旱季雨季,河馬糞便都能順利被沖走,自然也不會造成河馬糞大量富集,防止河中的魚類大量死亡,也就水到渠成了。
河馬聚集在河馬池中
不過也有觀點認為,河魚大量死亡既然能夠為其他動物提供大量食物,那麼河馬的糞便也算是為生态系統做出貢獻了,不用過于擔憂。
你覺得河馬糞便造成魚類死亡這件事,我們該不該采取行動呢?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