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孔融讓梨後傳講了什麼

孔融讓梨後傳講了什麼

生活 更新时间:2024-08-22 20:23:43

《三字經》作為啟蒙讀物,家喻戶曉,婦孺皆知,但是也有“三歲孩童會背誦,八旬老翁不理解”一說。比如其中“融四歲,能讓梨”句,時下比較流行的解釋一般認為是,孔融能夠尊重哥哥,愛護弟弟,把大的梨子分給哥哥或弟弟吃,自己吃小的,認為是尊敬和友愛。我理解,這個故事講的是“格物”,這樣理解或更為貼切。

孔融讓梨後傳講了什麼(孔融讓梨講的是格物)1

一、先說格物

有關典籍對格物一詞的解釋,一般為“窮究事物的基本原理”,這個解釋很難理解。所謂窮究究竟究到什麼程度,無窮無盡,無法量化,所以就很難操作,這是一個空洞乏味的解釋。我對格物的解釋是這樣的: 把事或物放在其應該在的格子裡邊,确定其應有的定位。

不同的人,站在不同的角度和高度,對事物的看法有不同,這大概就是所說的世界觀。

格物可分為三個層次。

首先,應确定這個物是不是我的,與我有什麼關系。應該是我的,坦然據之。可謙讓,意思意思而已,但必不失去。不該是我的,不貪不占。 拿人家的手短,吃人家的嘴短。凡事皆有度,過度則糜。那些因貪占犯了事的人,皆因如此。做人做事要堅守原則,要有原則性,更要有靈活性。如戰争時期的我黨交通員,為了保持體力,完成任務,可能到老百姓家樹上摘幾個蘋果充饑,不能因為是老百姓的,就甯可餓死也不拿。有可能采取偷、騙,甚至搶等方式,取得敵人的食物充饑,不能因為保持氣節決不吃敵人的東西。這些都是正當防衛,是靈活性的表現。如果有的人摘老百姓的果子,不僅僅是為了充饑,而是為了賣錢,謀求升官發财,顯然就是另當别論了。

其次,應确定這個物與我及周邊密切相關人的關系。孔融有哥哥弟弟,我們每個人都生活在家庭以及社會群體之中。孔融要處理好自己與哥哥弟弟的關系,人緣很好,父母也很喜歡。有人說孔融這樣做是不是很吃虧?你想想,一筐梨子大小之間能有多大的差别,能吃多大的虧?獲得了好人緣和父母的喜歡,這樣的孩子怎麼會吃虧呢。在社會群體中,弄清楚相關關系更加重要,既要排座次,又要讓每個座位都感覺到受到了特别的尊重,否則就會被孤立甚至排擠出局。用現在的詞兒,這是情商。現在的孩子絕大多數都是由獨生子女出生的獨生子,是家裡唯一的小皇上、小公主,唯我獨尊,吃喝用度齊備,根本不考慮長輩和家人,因此來到社會上很難與他人相處,碰壁較多,皆因不理解孔融讓梨的真正含義,也沒有受到過這方面的教育。

孔融讓梨後傳講了什麼(孔融讓梨講的是格物)2

再次,應擺正自己的位置,不搶先,不落後,恰到好處。孔融的媽媽讓他把這筐梨分給哥哥弟弟,他把大的依次分給哥哥弟弟,小的留給自己,皆大歡喜。假如他把中間大小的留給自己,把最小的分給弟弟,也是合情合理,但是,這樣分,全家人都會覺得很正常,就不會有意外的歡喜,這就是孔融的聰明之處。他就利用這個分蘋果的機會,證明了自己,鞏固了自己在家人們心中的地位。中國人還是很講究中庸之道的,不管你承不承認,就刻在我們的骨子裡。不管在家庭還是在社會團體裡,定位一定是有的,越位會被人反感的,甚至要付出代價的。在家庭裡要有定位,否則就是亂了家規,孩子沒有教養。在酒桌上要有定位,否則就是主次不分,達不到請客喝酒的目的。社會群體更是要有定位的,排座次也是一門學問,排錯了或者坐錯了,就會有人不高興,甚至翻臉,大打出手。做到不上不下,不左不右,正合适,這是中庸。做到及時補位,不越位,緊跟不踩腳,更不能絆倒,這是智慧。做好了這一點,到時候自然上位。

二、再說孔融

孔融的一生,在格物這方面做的很出色。原則性有餘,靈活性略缺。

孔融讓梨後傳講了什麼(孔融讓梨講的是格物)3

三、說讓梨

“孔融讓梨”的典故中,“梨”可以指代任何事物。“讓”可以看出接觸事物和認識事物(即“格物”)的程度。

孔融讓梨後傳講了什麼(孔融讓梨講的是格物)4

四、最後

朱熹“緻知在格物,物格而後知至。”認為接觸事物就是格物的過程和機會,是獲得知識,達到緻知的主要途徑和方法。他又認為,有些人的心或有些時候人的心,會被欲望(如物欲、性欲、貪欲、懶惰)所蒙蔽,達不到緻知,所以知識不夠完備。隻要通過提升格物的能力,去掉人欲的幹擾,對于天地萬物之理就無所不知了。

可見,孔融讓梨的典故,實際上表現的是孔融的格物能力。教育孩子從小就要知道什麼是自己的,什麼不是自己的,不是自己的不能要。要孝敬尊重長輩,兄妹和睦。這樣的孩子才會更聰明,更智慧。不得不指出,許多貪官污吏,都源于對格物的無知。

孔融讓梨後傳講了什麼(孔融讓梨講的是格物)5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