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東晉時期著名書法家)
王 羲 之(303年—361年,一作321年—379年),字逸少,漢族,東晉時期著名書法家,有“書聖”之稱。祖籍琅琊(今屬山東臨沂),後遷會稽山陰(今浙江紹興),晚年隐居剡縣金庭。
王羲之留世真迹
《 快雪時晴貼 》
《快雪時晴帖》是晉朝書法家王羲之的書法作品,以行書寫成,紙本墨迹。縱23厘米,橫14.8厘米,4行,28字。《快雪時晴帖》是一封書劄,其内容是作者寫他在大雪初晴時的愉快心情及對親朋的問候。收藏于台北故宮博物院。
《快雪時晴帖》以圓筆藏鋒為主,起筆與收筆,鈎挑波撇都不露鋒芒,由橫轉豎也多為圓轉的筆法,結體勻整安穩,顯現氣定神閑,不疾不徐的情态,明代鑒藏家詹景鳳以 “圓勁古雅,意緻優閑逸裕,味之深不可測”形容它的特色。
《快雪時晴帖》書文并茂,明代李日華撰《六研齋二筆》雲:“晉尚清言,雖片言隻字亦清,快雪帖首尾廿十四字中,字字非後人所能道,右軍之高風雅緻,豈專于書邪?”(《佩文齋書畫譜》卷七十九引)。而書法勢巧形密,意疏字緩,用墨清和爽朗,濃淡适宜;用筆圓淨健勁,頓挫起伏的節奏與彈性感是較平和的;結體以正方形為主,平穩飽滿,時斂時放,能含能拓,寓剛健于妍麗之中,寄情思于筆端之上。
《快雪時晴帖》雖短短二十餘字,卻顯其和諧中妙合造化的意境,于行書中帶有楷書筆意,前後兩次“頓首”作連筆草書,第二行“果為”也作連筆。此書以圓筆藏鋒為主,神态自如,從容不迫,起筆收筆,轉換提按,似山蘊玉,雖不外耀鋒芒而精神内涵,骨力中藏,識者有“圓勁古雅,意緻優閑逸裕,味之深不可測”之評。而其平和簡靜,從容中道而以韻勝的書風已成為晉人之書的特色。
《快雪時晴帖》與王羲之行書的典型風格不同,着重表現在用筆尤為圓潤,提按頓挫的節奏起伏與彈性感較平和,而且結體以正方形為主,平穩飽滿。唐代李邕《麓山寺碑》與《李秀碑》(《雲麾将軍碑》)的體勢、筆法取法《快雪時晴帖》較多,尤其是元代趙孟頫晚年的行書,也是遠祖《快雪時晴帖》的。
《快雪時晴帖》帖幅前有“廷”印,後有“紹興”聯玺,又“褚”半印。此帖唐初賜丞相魏徵,傳于褚遂良。宋初為銅山蘇舜元、蘇舜欽兄弟所得。蘇氏世代仕宦,收藏宏富,僅此帖就有三本。米芾易得一本于蘇激處,為有“褚”印者(宋代劉泾易得一本為無“褚”印者。宣和内府曾收藏此帖,《宣和書譜》著錄帖目)。南宋初入高宗内府。明代由朱存良藏,後由賣畫者售與王穉登,以後轉手吳國廷、劉承禧。劉卒後又歸吳國廷。元朝時先為張氏所有,後入元内府。其後為涿鹿馮铨所得。
1746年(清乾隆十一年)進入内府,乾隆遂将此帖與王獻之《中秋帖》、王洵《伯遠帖》同貯于養心殿溫室内,額其室為“三希堂”。乾隆一生酷愛書法,刻意搜求曆代書法名品,綜百氏而集其成,追二王而得其粹。乾隆視《快雪時晴帖》為“三希”之首,并在帖前寫下了“天下無雙,古今鮮對”、“神乎其技”,又評價為“龍跳天門,虎卧鳳閣”。全書二十八字,字字珠玑,被譽為“二十八骊珠”。1747年乾隆又選内府所藏魏晉、唐、宋、元、明書家的一百三十四件墨迹,包括三希在内,摹勒上石,命名《三希堂法帖》。在西苑的北海建“閱古樓”,把上述刻石嵌在樓内牆上,拓本流傳以示臨池之模範。三希原件仍藏在養心殿三希堂。
法帖幅前後有南宋“紹興”、金章宗“明昌禦覽”、南宋賈似道“秋壑珍玩”等鑒賞收藏印,及清帝玺印多方。《快雪時晴帖》入元内府時,趙孟頫拜觀,并在1318年(宋延祐五年)四月廿一日,以“翰林學士承旨、榮祿大夫知制诰、兼修國史”的身份,奉敕恭跋。跋曰:“東晉至今近千年,書迹流傳至今者,絕不可得。《快雪時晴帖》,晉王羲之書,曆代寶藏者也。刻本有之。今乃得見真迹,臣不勝欣幸之至。”劉赓、護都答兒、劉承禧、王稚登、文震亨、吳廷、梁詩正等人的跋語中都表示驚羨和贊歎。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