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手鏡頭
鹦鹉商店頗具複古風的衣服
在社交網站上,大理的95後攝影師“火柴人”分享了一組自己用二手膠片機拍攝的主題人像攝影;昆明環禹婚紗攝影器材城裡,曉良數碼的店主曉良把二手相機買進賣出,店裡圍滿了前來購買二手器材的顧客;社交達人陸陸熱愛旅遊,到每一個城市,首要任務就是去打卡“古着店”,她認為,這些頗具時代特色的時裝,能代表自己的時尚審美和生活态度。
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二手消費悄然成了我們日常生活中一件常見的事。從早期路邊的舊貨攤子,到相對集聚的跳蚤市場,再到移動端的在線交易市場,“二手”不再是“貧困”和“被淘汰”的代名詞,而是“環保”和“理性”的畫外音。新瓶裝舊酒,在很多年輕人看來,二手經濟玩的是情懷和潮流。
數碼産品
消費習慣變了
從資金不足而選擇到因為喜歡特意購買
“大學畢業喜歡上攝影,因研究相機,我已經快到‘入不敷出’的程度了,得尋求資金支持。”這是老闆曉良搗鼓二手相機的原因,因為喜歡,他做起二手攝影器材的生意。
曉良是成都人,剛來昆明“入行”時,二手相機在昆明接受程度還不高,因為摸不透市場,他虧了好幾十萬元。這麼多年來,曉良感觸最大的就是,人們的消費習慣改變了。“以前,是資金不足的消費者才選擇二手;現在,喜歡折騰器材的人、靠攝影為生的人,追求不同風格體驗的人……越來越多的消費者喜歡這類商品,還有很多人今天買一個二手相機,拍完照不喜歡或覺得體驗過了,明天就換另一個,像‘租’一樣,所以我們這樣的二手店也得以存活了。”
“現在年輕人玩二手微單、二手膠片機的可多了!”曉良告訴記者,每一款膠片的顔色、顆粒感、不同光線條件下感官形成的畫面都不一樣。對于年輕人來說,小時候膠片的色彩很單一,真正把膠片攝影變成愛好後,就會想追求更多的複古感和新奇感。
追求的是情懷
從裝卷到沖洗能讓人體驗攝影的儀式感
大理的95後攝影師“火柴人”,把自己用二手膠片機拍攝的主題人像攝影,發布在微博上後不久,評論裡就有人問他:“是用膠片拍的嗎?”每次他發布這類攝影作品時,都會帶着“膠片日記”的話題,該話題内有許多攝影師發布膠片作品,分享膠片機、膠卷品牌和型号,閱讀量已達5000多萬。
對于“火柴人”而言,從小時候翻看老相冊的那一瞬間開始,攝影的意義就是“把過去留到未來”。7年前他拿起相機,攝影成了自己的愛好;3年前,大學畢業的他正式從事攝影行業。
還是學生的時候,“火柴人”買入了第一台二手膠片相機,價值1300元的Pentax superprogram。“這台相機是全金屬機身,機械感比較強,除測光之外是完全手動的,即使沒有電池也可以使用。”他介紹道。“火柴人”說,和數碼相機相比,膠片相機最吸引人的地方在于色彩更出色,而且從裝卷、過片、按快門到沖洗,更能讓人體驗攝影的儀式感。
催熱二手經濟
膠卷價格漲至兩年前的2倍以上
随着市場的火熱,膠片的價格也水漲船高。“這幾年,柯達從20元左右漲到40元一卷,這僅僅隻是膠卷投入,後期還要沖印、掃描,一系列的服務都需要投入成本,現在沒有經濟實力還真的玩不了二手膠片機呢。”曉良說。
在真正從事攝影後,“火柴人”陸續又買入了兩台二手膠片機。一台是賓得膠片機Pentax mz-3,全自動化操作,銀色複古機身;一台Pentax 645n,和前兩個不同的是,這是645系統,底片比前兩者大一倍,價值7000元,現在他的一部分時尚風格的攝影作品由其完成。
“玩二手膠片機,相機不燒錢,但是玩膠卷特别燒錢。”“火柴人”說,“現在膠卷價格已經漲到兩年前的2倍以上了,以前一卷17元的富士C200,現在大概要40元。如果普通的135膠卷,可以拍36張,按一下快門成本在2元左右,但是如果用我的Pentax 645n,隻可以拍15張,膠卷和沖洗更貴,成本就在15元至20元左右。
除了用來攝影,二手相機還具有收藏價值。二手膠片機都很漂亮,大家也會收藏個情懷。據“火柴人”介紹,攝影器材過一段時間就會出一款熱門機型,比如周傑倫《說好不哭》MV中出現的哈蘇,在當時被炒高了4000元;易烊千玺同款CONTAX T3,原本2000元的二手相機被炒到10000元。
古着
時代色彩濃郁
複古經典風為搭配提供更多可能
陸陸踏進鹦鹉商店的時候,店主老白的兩隻柴犬“王強”和“王芳”率先發現了她。陸陸心想,不愧是古着店,連狗狗的名字都取得有上個世紀的影子。
古着,在英文中被叫做“Vintage”,意思為古代着裝,是指在二手市場淘來的真正有年代感而現在已經不生産的衣服。這些服飾使用的面料、細節的剪裁,甚至用途都是那個時代的縮影,有很強的複古又經典的味道。這些複古潮品是10年前、20年前甚至更久以前生産的。
從2015年開始,陸陸到達旅遊目的地時,必做事項清單裡一定有:“打卡”當地的古着店。“古着店的衣服不全是被使用過的,還有一些是基本沒用過的庫存貨。”陸陸說。因為時代色彩濃郁,她覺得這類衣服要穿出時尚感必須要懂得搭配,而這樣的複古經典風為搭配提供了更多可能。
探古着店成新風潮
顧客多的時候試衣服都要排隊
鹦鹉古着店裡,頗具年代感的皮箱、中藥櫃、時鐘、海報等老物件帶來的沖擊感頗為強烈。店主老白打扮時髦,客人進店,他都鼓勵她們上身試試。上大學時,老白就經常購買古着。去年從雲南藝術學院畢業後,被疫情影響了留學計劃的他就和朋友在昆明開起了古着店。“現在的生活節奏太快了,很多東西是流水線生産的,熱度保持不了幾天。而且我覺得以前的服裝,設計上比現在的更耐看、更有意思,反複看都不覺得過時。”
在各種社交平台上搜索“古着”,到各種古着店、古着市場打卡、探店、拍照已經成了年輕人追求的新風潮。在老白看來,古着在昆明還算小衆文化。他介紹,每天第一批進店的顧客基本都是外省過來旅遊的,但也有很多本地人走進店裡,覺得新奇且願意花時間了解什麼是古着、商品從哪裡來。老白說:“顧客多的時候,鹦鹉商店裡擠滿了人,試衣服都要排隊。”
穿的是故事
從不幹淨來路不明變成平價時尚
多年來一直堅持逛古着店的陸陸認為,做古着生意的人們,多數是有情懷的。和鹦鹉商店一樣,開在老舊民居裡的古着店有很多,還有的開在胡同或是弄堂裡,有的開在安靜的小巷子裡。逛古着店的時候,店主們往往不會過多幹涉愛好者挑選,隻是在顧客挑選出自己覺得最有故事的那一件時,會鼓勵上身試試。
“現在的消費群體大多數是年輕人,也有40歲左右的顧客進店,他們覺得古着很親切。我媽媽過來看了也覺得好看,還拿了幾件去穿。”老白笑着說。
近年來,陸陸看着古着的标簽從難民服、不幹淨、來路不明變成平價、良心、時尚,古着從很少有人接受到越來越多的人願意在社交平台分享,古着店也如雨後春筍般出現在各個城市的街頭。本報記者 朱婉琪 攝影報道
來源: 春城晚報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