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道家思想50句

道家思想50句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1-22 16:12:45

道家思想是中國思想中最深邃的一脈,老子思想是中國哲思的源頭。

道家思想50句(物我無别的道家思想)1

我們說自己是一切的根源,就必然能得到道家思想的論證。

下面介紹道家對于中國思想的意義,以及從老子的“天人合一”與莊子的“齊物論”來談自己就是一切的根源,我們從自身切入,就能夠達到宇宙的本源。

道家——中國思想的最高點

老子是中國思想文化的遠祖,老子是中國先秦諸子百家第一子。

老子思想是中國先秦思想的最高端和源頭,老子所著的《道德經》是中國古代典籍中最深奧,最難讀的一本書,讨論了中國最具哲學性的問題的起點,其思想高度為後世的中國思想家不可企及。

這也提到一個中西方文化很奇怪的現象,中西方文化發展形式是相反的。

西方文化曆經神學階段,哲學階段,科學階段,呈現從簡單到複雜,從低級到高級的發展過程。

而中國文化呈現高級向低級演化的現象。

例如,中國的整個思想奠基于先秦時代。

此後除了印度佛教的傳入,中國在思想文化的發展上幾乎沒有重大的創新建樹。

即使在先秦時代,先秦思想最高端是最早出現的老子,此後出現的其他諸子的思想都未能達到老子的高度。

中國傳統文化不産生狹義哲學,例如先秦思想中,儒學探讨的是“仁義禮智信”,墨家探讨的是“非攻,兼愛”,法家探讨的是“法制”,都是實用性的社會倫理與治國之術,他們都算不上是真正意義上的哲學家。

唯獨老子追問“道”,對宇宙的終極問題進行探讨,表達着狹義哲學的某些深在特征。從某些角度來說,老子思想所達到的高度,即使和西方哲學史上任何哲人比較,也絕不遜色。

老子可以說是中國哲學史上唯一真正意義上的哲人。

天人合一

“天人合一”是中國才有的理念,西方沒此概念。

西方文明一開始就把人與自然完全抛開,它一開始就是征服自然的。

但中國自然界跟人并不完全剖判開來,它們是聯系在一起的。

之所以如此,是因為中國作為唯一延續至今的古文明,保留着人類最早期文明的思想。

人類在采獵社會和農牧業文明初期,無論打獵、采集植物、種莊稼,人類都要靠天吃飯。因為要靠天吃飯,它就不能說統治自然,戰勝自然,它隻能尋求對自然的适應。

“天人合一”最早源于老子的《道德經》。

人和天地萬物都是以“道”為本原,“道”是自然與人存在的共同基礎,也是人與萬物的共同本性。因此老子說:“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在老子看來,天人相合相應,世間萬物包括人,都是一體的,天是自然,人是自然的一部分,因此天人本是合一的。

老子說:“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這說的是人應效法天地宇宙,尊重自然,順應自然,達到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一緻,人類才能順利完成自身的繁衍生存,生生不息。

對個體來說,天人合一,嚴格來說應該是人道合一,就是先讓自己的心靈與虛無空靈的道體合而為一,然後再讓自己的所作所為與生生不息的道用合而為一。

因此在莊子在《齊物論》中說,“天地與我并生,而萬物與我為一”。意識是說天地與我們都是道心之大用的妙用所生,萬物與我們都是一個本體而沒有人我萬物之别。

莊子說“天與人不相勝也”。天與人是合一的,不是對立的。天與人是一個整體,人可以突破自我形體的拘限,與他人、他物相感通,人的精神空間可以無限地擴張,和外在宇宙産生同一感、和諧感。

後來儒家陸九淵的“吾心即宇宙”,王陽明的“心即理”思想的源頭都可追溯到道家的“天人合一”。

齊物論

莊子,是老子思想的繼續,是老子哲理的藝術化。

理解莊子思想的的核心是“齊物”。

所謂齊物就是萬物沒有差别,因為萬物都是道運行的結果。我們今天稱之為自然律。自然律的運行使能量變成粒子,粒子變成原子,原子變成分子,分子變成細胞,細胞變成有機體,這叫齊物。所以齊物論就是道論,就是自然律論。莊子的一切學說都是追随着齊物的道而運行的。

莊子在《齊物論》中講了一個典故,莊周夢蝶。

莊子說,“昔者莊周夢為胡蝶,栩栩然蝶”,有一天莊周睡覺,做了一個夢,夢見自己變成了一隻蝴蝶。“自喻适志與!”覺得自己就是一隻蝴蝶,“不知周也。”完全不知道自己還是莊周,“俄然覺”突然醒了過來。“則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夢為胡蝶與,胡蝶之夢為周與?” 他起身看了看自己,又想了想夢中的事情,一時間有些迷惘。他竟然弄不清自己到底是莊周還是蝴蝶了。究竟是他在自己的夢中變成了蝴蝶,還是蝴蝶在它的夢中變成了莊周?竟然分不清哪一個是真的。

莊子這段典故講的就是物我無别,物我兩忘,即外部世界的物和我沒有差别,是一回事。你要想真正理解道是什麼,你就得物我兩忘。你不能執念于自己,你得明白自己就是萬物,萬物就是自己,它表達的是齊物思想。

西方心流理論的源頭也可追溯到莊子的“齊物”思想。

西方積極心理學奠基人米哈裡·切克森米哈賴創立了“心流”這一概念,心流就是一種典型的“物我兩忘”的狀态,他對心流的定義就是”一個人完全沉浸在某種活動當中,忘記自己,忘記時間的流逝,無視其他事物存在的狀态“。

《莊子·養生主》中的“庖丁解牛”或許是心流體驗的最早記錄。米哈裡·切克森米哈賴在《心流:最有體驗心理學》一書中就引用了“庖丁解牛”的典故:

“庖丁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觸,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跨,砉然響然,奏刀騁然,莫不中音。 文惠君贊歎其技藝之妙。庖丁釋刀雲:平生宰牛數千頭,而今宰牛時全以神運,目‘未嘗見全牛’,刀入牛身若‘無厚入有間’而遊刃有餘。因此牛刀雖已用了十九年,而其鋒利仍‘若新發于硎’。”

寫在最後:

因為“天人合一”——萬物與我是合一的,因為“齊物“——物我無别,因此我們無需向外馳求,自己就是一切的根源,當我們回歸到自己,從自身切入,就能夠達到宇宙的本源。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