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專家:趙序茅,蘭州大學青年研究員
馬,想必大家都認識,是十二生肖之一,與它相關的成語也都能脫口而出:馬到成功、龍馬精神等等。
驢,大家也都聽說過,還常常用“犟驢”一詞形容一個人的性格非常固執。
但是,對于騾子,有的人可能了解就不多了。這種動物看起來有點像馬又有點像驢,它到底是怎麼來的?
在民間還流傳着一種說法:“騾子懷孕必死”,這究竟有沒有科學依據?帶着很多人的好奇,一起走上探索騾子之路。
圖庫版權圖片,不授權轉載
馬、驢、騾子傻傻分不清?
從生物學角度看,野馬和野驢都屬于馬科馬屬的動物,它們的共同祖先是始祖馬,生活在距今約5000萬年前的始新世。
始祖馬與現在的馬科動物最大的不同在于腳趾,它的前肢有4個腳趾,後腳有3個腳趾,而現存的馬僅有1個腳趾。
野馬和野驢從距今約400萬年前就開始了分化,到現在成為了有生殖隔離的兩個物種。
人類在距今約6000年前馴化了馬和驢,不同的是,家驢的馴化始于非洲,而家馬的馴化始于亞洲。野馬和野驢被馴化後,野馬慢慢消失,野驢在自然界還存有一定數量。
據考古和古生物學家研究表明,更新世以來我國曾生存着數種野馬,先後滅絕。現存的普氏野馬也于本世紀初滅絕。如今馳騁在我國準噶爾盆地的野馬,其實是歐洲之前從中國掠奪普氏野馬的後代,進行了野化放歸。
圖庫版權圖片,不授權轉載
人類在馴化馬和驢之後,進行了一個大膽的嘗試,也是古代育種技術的一次突破,就是讓馬和驢進行雜交,而騾子正是馬和驢雜交産下的後代。
騾子是怎麼來的?
在我國,馬和驢雜交的曆史可以追溯到春秋時期,不過那時的技術尚不完善,作為雜交個體的騾子隻是偶然行為,無法進行大規模培育。直到明朝,随着雜交育種技術的完善,才開始大規模“生産”騾子。
如果母馬和公驢進行雜交,生下的騾子被稱為“馬騾”。它的外形像馬,叫聲像驢,比馬更有耐力,比驢力氣大。現實中母馬和公驢更容易産生後代。
如果公馬和母驢雜交,生下的騾子被稱為“驢騾”。它的外形像驢,叫聲像馬,雖然力氣比不上馬騾,但善于奔跑。
騾子随母姓,倒也符合自然界的習性,因為在自然界,馬和驢都是集群生活在一個母系社會中。
騾子懷孕必死?無法生育?
一般跨物種雜交,後代難以繼承父母的優點,但騾子不同。無論是馬騾還是驢騾,它們都繼承了父母的優點,比如馬騾力氣大,驢騾善奔跑,在某些時期還負責運載任務。
圖庫版權圖片,不授權轉載
雖然騾子優點突出,但也有一個明顯的缺陷——不能進行生育。
騾子為什麼不能生育?這得從生殖隔離說起。
所謂的生殖隔離是指不同種群之間在自然條件下不能交配,即便是交配也無法産生可育性後代。一般情況下,同一種生物由于地理上的障礙而分成不同的種群,使種群間不能發生基因交流,形成地理隔離。長期的地理隔離會造成不同種群之間發生遺傳變異,久而久之形成生殖隔離。
在自然界,馬和驢作為獨立的物種,它們早已産生了生殖隔離。
馬的染色體數是64條,驢的染色體數是62條,馬的卵子染色體數是32條,驢的精子染色體數是31條,通過精卵結合發育成的新個體——騾子的染色體數是63條。
假如騾子可以産生後代,那麼它的精子或卵子的染色體條數就會變成31.5,顯然這是不可能發生的。因為馬和驢的精子和卵子都是單倍體,它們的形成方式就是所謂的減數細胞分裂,由2n減到n,不可能組成同源染色體,就更不用說生産出配子了。
因此,騾子是不具備懷孕的條件,“騾子懷孕必死”的說法也沒有科學依據。
那麼,騾子既然無法生育,為什麼沒有滅絕呢?答案很簡單,隻要馬和驢沒有滅絕,騾子就不會滅絕。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