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肌損傷标志物定義:心肌損傷發病 6~9 小時後血中出現、增高并持續數天,對心肌損傷的敏感性和特異性都高的标志物。
理想标志物的特性
心肌損傷标志物分類及測定
反映心肌缺血損傷的主要生物化學标志物包括心肌酶及心肌蛋白等,前者有血清天門冬氨酸轉氨酶、血清乳酸脫氫酶及其同工酶、血清肌酸激酶及其同工酶;後者有肌鈣蛋白、肌紅蛋白等。
1. 血清天門冬氨酸轉氨酶
天門冬氨酸轉氨酶(AST)又稱谷草轉氨酶(GOT),廣泛分布于人體各組織。肝髒、骨骼肌、腎髒、心肌内含量豐富。紅細胞AST約為血清的10倍,輕度溶血會使測定結果升高。
(1)參考值:<40 U/L(37℃),通常采用酶偶聯速率法。
(2)臨床意義:AST在急性心肌梗死發生後6~12小時升高,24~48小時達峰值,持續5天或1周,随後降低。因為AST不具備組織特異性,故單純的AST升高不能診斷心肌損傷。
2. 血清乳酸脫氫酶及其同工酶
乳酸脫氫酶(LD)是葡萄糖無氧酵解中調節丙酮酸轉化為乳酸的關鍵酶,廣泛存在于肝髒、心髒、骨骼肌、肺、脾髒、腦、紅細胞、血小闆等組織細胞的胞質和線粒體中。LD是分子量135 kD的四聚體,由M型和H型亞單位構成5種同工酶:H4(LD1)、MH3(LD2)、M2H2(LD3)、M3H(LD4)、M4(LD5)。
(1)參考值
①乳酸脫氫酶:丙酮酸為底物時,200~380 U/L;乳酸為底物時,109~245 U/L。②LD1為28.4%±5.3%,LD2為41.0%±5.0%,LD3為19.0%±4.0%,LD46.6%±3.5%,LD5為4.6%±3.0%。
乳酸脫氫酶常用速率法檢測其總活性,而其同工酶常用電泳法測定。
(2)臨床意義
發生心肌損傷時,心肌細胞膜破裂,線粒體、胞質内物質外漏到細胞間液及外周血中。乳酸脫氫酶及其同工酶LD1在急性心肌梗死發作後8~12小時開始升高,48~72小時達高峰,7~12天恢複正常。連續測定乳酸脫氫酶,對于就診較遲,肌酸激酶已恢複正常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3. 血清肌酸激酶
肌酸激酶(CK)是心肌中重要的能量調節酶,在ATP提供的能量下,催化肌酸生成磷酸肌酸和ADP,肌酸激酶主要分布在骨骼肌和心肌,其次為腦組織的細胞質和線粒體。
(1)參考值
酶偶聯法或連續監測法,男性38~174 U/L,女性26~140 U/L;肌酸顯色法,男性15~163 U/L,女性3~135 U/L。
(2)臨床意義
①診斷急性心肌梗死:肌酸激酶于急性心肌梗死發病後3~8小時即明顯升高,10~36小時達高峰,3~4日恢複正常。如肌酸激酶小于參考值上限可排除急性心肌梗死,但也應除外心肌小範圍損傷及心内膜下梗死等情況。
②病毒性心肌炎時,肌酸激酶明顯升高。
③多發性肌炎和各種原因引起的骨骼肌損傷、各種插管術和術後、肌内注射氯丙嗪等,肌酸激酶均可升高。
4. 肌酸激酶同工酶
CK是一種二聚體,由M和B兩個亞基組成,有三種同工酶,CK-BB(分布在腦),CK-MB(分布在心肌),CK-MM(分布在骨骼肌)。
(1)參考值
瓊脂糖凝膠電泳法,CK-MM 94%~96%,CK-MB<5%,CK-BB極少。
(2)臨床意義
①診斷急性心肌梗死:CK-MB于急性心肌梗死發病2小時後增高,9~30小時達高峰,2~3日恢複正常。CK-MB對急性心肌梗死診斷的敏感性及特異性均優于肌酸激酶。急性心肌梗死發病後CK-MB持續處于高水平,說明心肌梗死在繼續;若下降後又升高,提示原梗死部位在擴展或又有新的梗死出現。
②心絞痛、心包炎、慢性心房顫動、心髒手術、冠狀動脈造影也有CK-MB的升高。
③肌營養不良、多發性肌炎、肌萎縮、擠壓綜合征、肌内注射等,CK-MB也可輕微升高。
5. 心肌肌鈣蛋白
心肌肌鈣蛋白存在于心肌細胞的細肌絲上,僅3%~6%存在于肌細胞胞質中。鈣蛋白是由3個亞單位,即肌鈣蛋白C、肌鈣蛋白I及肌鈣蛋白T組成的複合物。其中,血清心肌肌鈣蛋白T和心肌肌鈣蛋白I是心肌損傷的特異性标志物,它們出現早,最早可在症狀發作後2小時出現。
(1)參考值
采用酶聯免疫吸附法,心肌肌鈣蛋白T正常範圍是0.02~0.13 μg/L,>0.2 μg/L為臨界值,>0.5 μg/L可診斷急性心肌梗死;心肌肌鈣蛋白I正常範圍是0.1-0.2 μg/L,>1.5 μg/L為臨界值。
(2)臨床意義
①診斷急性心肌梗死:心肌肌鈣蛋白是診斷急性心肌梗死的首選标志物。心肌肌鈣蛋白T于急性心肌梗死發病後3~6小時開始升高,10~24小時達高峰,10~15日恢複正常;心肌肌鈣蛋白I于急性心肌梗死發病後3~6小時開始升高,14~20小時達高峰,5~7日恢複正常。
②心肌肌鈣蛋白T和心肌肌鈣蛋白I可敏感地反映出小竈性、可逆性心肌損傷的存在。
③可用于溶栓後再灌注的判斷。
6. 肌紅蛋白
肌紅蛋白存在于心肌和骨骼肌中,健康人血中含量極低。由于肌紅蛋白相對分子量小,且存在于胞質内,故在肌肉損傷時出現較早。
(1)參考值
采用酶聯免疫吸附法,50~85 μg/L;放射免疫分析法,6~85 μg/L。
(2)臨床意義
①診斷急性心肌梗死:肌紅蛋白于急性心肌梗死發病後0.5~2小時即可升高,5~12小時達高峰,18~30個小時恢複正常。
②其他:肌肉損傷、休克及腎衰竭時肌紅蛋白也增高。
綜合比較
對心肌壞死标記物的測定應進行綜合評價,如肌紅蛋白在AMI 後出現最早,也十分敏感,但特異性不很強;TNT 和TNI 出現稍延遲,而特異性很高,在症狀出現後6 小時内測定為陰性則6 小時後應再複查,其缺點是持續時間可長達10~14 天,對在此期間出現胸痛,判斷否有新的梗死不利。CK-MB雖不如TNT 、TNI敏感,但對早期(< 4 小時)AMI 的診斷有較重要價值。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