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文言文三大句式詳解

文言文三大句式詳解

生活 更新时间:2024-11-28 19:47:07

讓你輕松學文言文#在家看好書#

這裡主要掌握判斷句、被動句、倒裝(變式)句、省略句。

文言文三大句式詳解(我國古文句式彙總)1

一、判斷句

判斷句是對事物的性質、情況、事物之間的關系做出肯定或否定判斷的句子。文言中常用以下幾種形式表示判斷。

1.用“者”或“也”表判斷。有用“……者,……也”的,其中“者”表停頓,“也”表判斷;有單用“者”或“也”的;也有“者也”在句尾連用的。

陳勝者,陽城人也。(司馬遷《陳涉世家》)

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韓愈《師說》)

四人者,廬陵蕭君圭君玉,長樂王回深父,……(王安石《遊褒禅山記》)

項脊軒,舊南閣子也。(歸有光《項脊軒志》)

夫戰,勇氣也。(《左傳·曹判論戰》)

蓮,花之君子者也。(周敦頤《愛蓮說》)

2.用副詞“乃”“則”“即”“皆”“耳”等表判斷。

當立者乃公子扶蘇。(司馬遷《陳涉世家》)

此則嶽陽樓之大觀也。(範仲淹《嶽陽樓記》)

即今之傫然在墓者也。(張溥《五人墓碑記》)

夫六國與秦皆諸侯。(蘇洵《六國論》)

3.用動詞“為”“是”表判斷。其中“是”表判斷,要注意和用作代詞的“是”的區别。例如:

如今人方為刀俎,我為魚肉,何辭為?(司馬遷《鴻門宴》)

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陶淵明《桃花源記》)

同行十二年,不知木蘭是女郎。(《木蘭詩》)

4.用否定副詞“非”等表示否定的判斷。例如:

六國破滅,非兵不利,戰不善,弊在賂秦(蘇洵《六國論》)

5.通過語意直接表示判斷。例如:

劉備天下枭雄。(司馬光《赤壁之戰》)

二、被動句[/B]

什麼是被動句?

所謂被動,是指主語與謂語之間的關系是被動關系,也就是說,主語是謂語動詞所表示的行為的被動者、受害者,而不是主動者、實施者。

被動句是表示被動意義的句子。文言中,常常借助一些介詞表示被動。

1.用介詞“于”“受……于……”表被動(“于”引出動作的主動者)。例如:

則今之高爵顯位,一旦抵罪,或脫身以逃,不能容于遠近。(張溥《五人墓碑記》)

六藝經傳皆通習之,不拘于時,學于餘。(韓愈《師說》)

吾不能舉全吳之地,十萬之衆,受制于人。(司馬光《赤壁之戰》)

2.用“為”“為……所……”(“為”引出動作的主動者)或“……為所……”表被動。

及其衰也,數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國滅,為天下笑。(歐陽修《伶官傳序》)

吳廣素愛人,士卒多為用者。(司馬遷《陳涉世家》)

今不速往,恐為操所先。(司馬光《赤壁之戰》)

有如此之勢,而為秦人積威之所劫。(蘇洵《六國論》)

不者,若屬皆且為所虜。(司馬遷《鴻門宴》)

3.用“見”“見……于……”表被動(“于”引出動作的主動者)。例如:

動見瞻觀,何時易乎?(曹丕《與吳質書》)

吾長見笑于大方之家。(《莊子·秋水》)

“見”有一種特殊用法和表被動的“見”的形式很相近,如:“冀君實或見恕也。”(《答司馬谏議書》)這裡的“見”不表被動,它是放在動詞前,表示對自己怎麼樣的客氣說法,像現代漢語中的“見諒”等那為此種用法。

4.用介詞“被”表被動。例如:

予猶記周公之被逮。(張溥《五人墓碑記》)

參佐無不被系束。(《世說新語·桓南郡好獵》)

5.動詞本身表被動。這是意念上的被動句,需要根據上下文來判别。例如:

蔓草猶不可除,況君之寵弟乎?(《左傳·鄭伯克段于鄢》)

傅說舉于版築之間,膠鬲舉于魚鹽之中(《孟子·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荊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勢耳。”(《資治通鑒》)

文言文三大句式詳解(我國古文句式彙總)2

三、省略句[/B]

1. 主語的省略

就是把主語省略掉。

(1)承前省。如:永州之野産異蛇,(是蛇)黑質而白章。[承前省主語]

(2)承後省。如:“沛公謂張良曰:‘(公)度我至軍中,公乃入。’”

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戶。十月蟋蟀入我床下。(《詩經?七月》)

(3)自述省。如:“(予)愛是溪,(予)得其尤絕者家焉。”

(4)對話省。如:“(孟子)曰:‘獨樂樂,與人樂樂,孰樂?’(王)曰:‘不若與人。’”

2. 謂語的省略

夫戰,勇氣也。一鼓作氣,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擇其善者而從之,(擇)其不善者而改之。”(《論語》六則)

3.修飾語和中心詞的省略。如: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吾)妾之美我者,畏我也。[修飾語的省略]

行一不義(事),殺一無罪(人),而得天下,不為也。[中心詞的省略]

4.賓語與兼語的省略。文言文不但常省略動詞賓語,也常省略兼語結構中的兼語。如:

(趙括)嘗與其父言兵事,(趙)奢不能難(之),然不謂(之)善。

屠懼,投(之)以骨。(《狼》)

5.介詞和介詞賓語的省略。如:

臣與将軍戮力而攻秦,将軍戰(于)河南,臣戰(于)河北。

旦日,客從外來,與(其)坐談。(《鄒忌諷齊王讷谏》)

6.分句的省略。如:

然力足以至焉,(而未至,)于人為可譏,而在己為有悔。

骐骥一躍,不能十步;驽馬十駕,(亦可緻遠),功在不舍。

四、倒裝句(賓語前置;狀語後置;定語後置;主語後置)

文言文三大句式詳解(我國古文句式彙總)3

(一)賓語前置

1. 否定句中代詞賓語前置

須具備兩個條件:一是賓語必須是代詞;二是必須是否定句,由“不”、“未”、“毋”、“莫”等否定詞表示。在這種情況下,代詞賓語要放在動詞之前和否定詞之後。例如:

忌不自信(《鄒忌諷齊王納谏》《戰國策》)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寡人之于國也》《孟子》)

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不焉。(之,賓語提前的标志)《師說》

古之人不餘欺也!(《石鐘山記》蘇轼)

不吾知其亦已兮,苟(隻要)餘情其信芳(美好)。(《離騷》屈原)

是以後世無傳焉,臣未之聞也。(《齊桓晉文之事》《孟子》)

2.疑問句中代詞賓語前置

文言文中用疑問代詞“誰”、“何”、“奚”、“安”等做賓語時往往放在動詞的前面。

吾孰與徐公美?(《鄒忌諷齊王納谏》《戰國策》)

以五十步笑百步,則何如?(《寡人之于國也》《孟子》)

彼且奚适也?(《逍遙遊》《莊子》)

沛公安在?(《鴻門宴》《史記》)

夫晉,何厭之有?(之,賓語提前的标志)(《燭之武退秦師》《左傳》)

3.介詞賓語提前

在現代漢語中,介詞後面跟着賓語,組成介賓結構,用來修飾動詞謂語。在文言文中,介詞賓語往往置與介詞之前,形成一種倒置的現象。

微斯人吾誰與歸?(《嶽陽樓記》)

一旦山陵崩,長安君何以自托于趙?(《觸龍說趙太後》《戰國策》)

不為者與不能者之形(情形),何以異?(《齊桓晉文之事》《孟子》)

不然,籍何以至此?(《鴻門宴》《史記》)

餘是以記之。(《石鐘山記》蘇轼)

将子無怒,秋以為期。(《衛風?氓》《詩經》)

是以君子遠庖廚也。(《齊桓晉文之事》《孟子》)

4.特殊結構:用“之”、“是”将賓語提前。

前世不同教,何古之法?(效法哪一個古代)

宋何罪之有?(宋國有什麼罪過?)

惟命是聽(成語)

惟利是圖(成語)

惟餘馬首是瞻《馮婉貞》

惟兄嫂是依《祭十二郎文》韓愈

惟你是問。

5.方位詞、時間詞作賓語時,有時也前置。

例如:“業文南向坐。”(《史記.項羽本記》)意思是“業文面向南坐。”

文言文三大句式詳解(我國古文句式彙總)4

(二)定語後置:

在古漢語中将定語移置在中心詞之後的現象。定語後置一般有三種情況:

1.中心詞 定語 者 或 中心詞 之 定語 者

楚人有涉江者。(《察今》)

石之铿然有聲者,所在皆是也。(《石鐘山記》)

大閹之亂,缙紳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幾人欤?《五人墓碑記》張溥

遂率子孫荷擔者三夫。《愚公移山》《列子》

2.中心詞 之 形容詞(定語)

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也。(《勸學》)

帶長铗之陸離兮,冠切雲之崔嵬。(《涉江》)

3.中心詞 數量詞(定語)

馬之千裡者,一食或盡粟一石。(《馬說》)

我持白璧一雙,欲獻項王;玉鬥一雙,欲與亞父。(《鴻門宴》)

(三)狀語後置:

《鴻門宴》:“将軍戰河北,臣戰河南。”“戰河南”即“戰(于)河南”,應理解為“于河南戰”。《促織》:“覆之以掌”即“以掌覆之”應理解為“用手掌覆蓋(蟋蟀)”。

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寡人之于國也》《孟子》)

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頒白者不負戴于道路矣。(《寡人之于國也》《孟子》)

舉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鴻門宴》《史記》)

若亡鄭而有益于君,敢以煩執事。(《燭之武退秦師》《左傳》)

雖董之以嚴刑,振(震)之以威怒。(《谏太宗十思疏》魏征)

孰與君少長?(《鴻門宴》《史記》)

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勸學》《荀子》)

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勸學》《荀子》)

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吾從而師之。(《師說》韓愈)

況吾與子漁樵于江渚之上。(《赤壁賦》蘇轼)

(四)主語後置:

為了強調謂語,有時将謂語置于主語之前。另外,還有定語置于中心詞之後,修飾名詞的量詞放在名詞之後等特殊現象。例如:

甚矣,汝之不惠(慧)。(《愚公移山》《列子》)

甚矣,烏紗之橫,皂隸之俗哉!(《虎丘記》袁宏道)

快哉此風!(宋玉《風賦》)

五、固定句式

(1)'如……何'、'奈……何'、'若……何'。這是三個同義的說法。意思是'把……怎麼樣'、'對……怎麼辦'或'怎麼對付(處置、安頓)……'。例如:

奈并累若屬何?(把你們一起連累了可怎麼辦呢?)

如太行、王屋何?(如何處理太行、王屋這兩座大山呢?)

虞兮虞兮奈若何?(虞啊虞啊我拿你怎麼辦呢?)

(2)'……孰與……'、'……何如……'。這兩種說法都是詢問比較的結果,用法相同。

公之視廉将軍孰與秦王?(你們看廉将軍和秦王相比,誰更厲害?)

汝意謂長安何如日遠?(長安和太陽相比,哪一個離得更遠?)

吾孰與城北徐公美?(我和城北徐公相比,誰更美?)

'孰與'、'何如'還可以用來詢問利害得失,或表示抉擇取舍。

救趙孰與勿救?(救趙與不救趙哪個有利?)

嶺南梅開早,何如北地春?

惟坐待亡,孰與伐之?(與其坐而待斃,哪如起而進攻他們?)

與'孰與'、'何如'這種用法相同的還有'孰若'、'孰如'、'何若'等。

文言文三大句式詳解(我國古文句式彙總)5

(3)'不亦……乎?'可譯為:'不……嗎?','難道不……嗎?'

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

有過不罪,無功受賞,雖亡,不亦可乎?

(4)'何(奚、曷)以(用)……為''何以為''何……為'。這是三個同義的說法,可譯為'哪裡用得着……呢?'、'還要……幹什麼呢?'

如今人方為刀俎,我為魚肉,何辭為?

上岸擊賊,洗足入船,何用塢為?

勝自磨劍,人問曰:'何以為?'(磨劍幹什麼呢?)

世方亂,安以富為?

吾英王,奚跪為?(我是英王,為什麼要給你下跪呢?)

吾有車而使人不敢借,何以車為?

(5)'何……之為'。可譯為'還算得上……'、'還談得上什麼……'、'還說什麼……'。

國仇未報,何以家為?

何以名為?臣夫桑下之餓人也?

秦不哀吾喪而伐吾同姓,秦則無禮,何施之為?(還談得上什麼恩惠呢?)

(6)'得無'、'無乃'。'得無'又寫作'得毋'、'得微'、'得非'等,意思是'該不會'、'莫不是'、'隻怕是'、'豈不是'、'莫非'等。

得無教我獵蟲所耶?

得毋有病乎?

日飲食得無衰乎?

'無乃'又寫作'毋乃'、'非乃'、'不乃',意思是'豈不是'、'莫非是'、'恐怕要'等。

求,無乃爾是過欤?

師勞力竭,遠主備之,無乃不可乎?(恐怕不可以吧?)

今君王既栖于會稽之上,然後乃求謀臣,無乃後乎?(豈不是晚了點嗎?)

固定句式總結:語法特點就是由一些不同詞性的詞凝結在一起,固定成為一種句法格式,表達一種新的語法意義,世代沿用,約定俗成,經久不變。它的分類可按表達語氣的種類分為四種:

第一種:表陳述語氣常用的有:有以(有......用來)、無以(沒有......用來)、有所(有.....的)、無所(沒有......的)、比及(等到......的時候)、為......所。

第二種:表疑問語氣常用的有:奈何(怎麼辦)、何如(怎麼樣)、如......休(把......怎麼樣)、得無......耶(大概......吧、恐怕......吧)等。

第三種:表感歎語氣常用的有:何其(多麼)、一何(何等、多麼)、何......之(怎麼......這樣啊)等。

第四種:表反問語氣常用的有:無乃......乎(恐怕、隻怕)、不亦......乎(不是......嗎)、得無......乎(難道......嗎)、孰與、孰若(跟......相......)何......為(為什麼......呢)

文言文三大句式詳解(我國古文句式彙總)6

古文在曆史的蜿蜒滴淌中熏陶中成為一江春水奔流入海,是我國經典文化的結晶,古代語言交流的載體,同時文言文更是現代教育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歡迎大家留言交流,希望對大家有用!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