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批規模宏大,氣勢磅礴,哪怕是看一眼都會讓人驚歎不已的古代地下石窟群。無論是誰,隻要走進石窟,都會被其高聳入雲的洞頂,巧奪天工的鑿痕所深深震撼。
這也是一個謎團重重的地下石窟群。
是誰開鑿?什麼時候開鑿?有什麼用途?為什麼這麼一個龐大的地下石窟群不見于史書、縣志及典籍,甚至連傳說都沒有?石窟謎團百結,舉目皆是,俯拾亦然。
這個震驚世人的古代地下石窟群,就是被世人驚為“世界第九大奇迹”的曠世奇窟——
浙江省衢州市龍遊縣的龍遊石窟。
龍遊縣,總面積1143平方公裡,常住人口36萬餘人。
龍遊規模雖不大,但曆史卻十分久遠。龍遊是浙西發祥地,在衢州地方曆史演進軌迹中,流傳着這麼一句諺語:“先有龍遊後有衢州”,早在四五千年前就有人類在此繁衍生息,夏商時為于越(春秋時期越國的前身)地,春秋時期形成衢江流域第一個地區性的政權實體——姑蔑。《辭海》解釋:“姑蔑,春秋越地,故城在今浙江龍遊縣境。”
姑蔑的國都,據史學家考證,就在現在龍遊縣城的位置。
據《國語》記載:“勾踐之地,南至于句無,北至于禦兒,東至于鄞,西至于姑蔑。”姑蔑的北方與越國毗鄰,後越國強盛,姑蔑被越吞并。越國被楚國滅掉後,姑蔑地歸屬楚國。楚被秦滅後,秦在前222年于姑篾之地設太末縣,隸會稽郡,為龍遊建縣之始。
唐貞觀八年(634年),太末縣更名龍丘縣。五代吳越寶正六年(931年),吳越王錢鏐以“丘”與“墓”近義不吉,又據縣邑丘陵起伏如遊龍狀,遂改龍丘為龍遊,龍遊始得名。
正因龍遊有着十分悠久的曆史,這才有了被驚為“世界第九大奇迹”的龍遊石窟。
突發奇想,涸澤令石窟驚現
今龍遊縣小南海鎮,有一個叫石岩背村的村子,在龍遊石窟未被發現前,這是一個無人問津,默默無聞的小村落。石岩背村坐落在一座叫鳳凰山的小山丘上,鳳凰山說是山,實際上就是個小丘陵,海拔隻有69米,在20世紀50年代前,這裡一直都是荒無人煙的存在。
20世紀50年代後,住在山下的村民為了躲避洪水的侵襲,遷至山上,如此鳳凰山才有了人煙的存在,并經過幾十年的發展,發展成了一個不大不小的村落。
石岩背村與其他坐落在山丘、丘陵上的村落并沒有什麼本質上的區别。
唯獨有一個地方很是奇特,那就是石岩背村村中存在着許多大小不一、天然形成的水潭,或分布在村民家的房前屋後,或坐在稻田中央,每個池塘不管大小,都是深不見底,長年累月使用,即使是幹旱天氣也不見降半分。
當時,石岩背村村民并沒有把這些水潭當回事,隻是當做洗漱、取水或是洗衣服、洗菜的地方,除此最大的用處,就是能從水潭釣上魚來,改善下自家的夥食。
此時,誰也想不到這水潭下面其實大有玄機,被揭開的那一天便是震驚世界的一天。
自遷居到鳳凰山,幾十年來,村民一直過着安靜而又祥和的生活。
此時,誰都沒有想過要去探究水潭中的水為什麼會取之不盡,為什麼哪怕是遇到幹旱天氣也不會幹涸,更沒有想過要去探究水潭裡的水從哪裡來。
村民們對水潭做出的最大膽的行為,也就是用竹竿去試試水潭的深淺,僅此而已。
直到1992年6月的一天,吳阿奶等四位村民突發奇想,租了水泵抽幹了一個水潭,這才揭開了水潭裡的水為什麼取之不盡的秘密,更是同時讓龍遊石窟這個至少存在數千年的古代地下石窟群驚現在世人眼中。
至于吳阿奶等人為什麼突然想起要抽幹水潭,至今衆說紛纭。
有人說他們是為了涸澤而漁,想要将潭中水抽幹捕魚賣錢;有人說他們是為了尋找傳說中的玉石;有人說他們是為了開發觀光自然溶洞的旅遊業。
還有更玄幻的說法,說吳阿奶等四位村民在同一天做了一個詭異的夢,夢中見到一個菩薩模樣的神靈在其屋後的池塘中若隐若現,語氣頗為悲涼地哀求着他們幫她從水中救出來。
當然,不管出于什麼原因,石岩背村的村民在這一天終于是踏出了揭開水潭之謎的那一步。
主意打定後,吳阿奶等人籌集了1萬多元錢,租來了四台水泵,選中了其中看起來較小的水潭開始抽水。
就這樣,在水泵日夜不休的高速運轉下,水潭裡的水被不斷抽出,往不遠處的衢江緩緩流去,一天、二天、三天......
第四天,水面上露出了一行很明顯是人造的台階;第九天,兩截巨大的魚脊石柱顯露。
在這時,吳阿奶等人的抽水行動在第九天時遭遇到财政危機,此前籌集到的1萬多元用光。
此事被當時的縣政府得知後,縣政府派人專門來考察了還未徹底顯露出來的石窟,覺得這個石窟很有開發價值,因為當時臨縣的溶洞觀光就搞得如火如荼的,所以龍遊縣政府便也想着弄一個觀光石窟的旅遊景點,于是他們就撥了2萬元給吳阿奶他們,讓他們繼續抽水。
之後,四台水泵繼續不間斷運行8個晝夜後,加上此前運行的9個晝夜,一共17個晝夜,水潭裡的水終于被抽幹,一個神秘的巨大洞穴展現在了世人的面前。
吳阿奶等人下去一看,眼前的奇景瞬間就把他們驚呆了:
20多平方米的小洞口下,映入眼簾的竟然是一個氣勢恢宏、構造奇特的石洞窟。
石窟高20多米,面積達1200多平方米,宛如一座地下宮殿,石洞中鑿有石梯,直通地面,出口便是村民平時打水的水潭口。
這個地下宮殿每一處都有着很明顯的人工開鑿痕迹,一眼看去就知道絕非是天然形成的。
除此,村民們稍微在洞内轉了下,還發現了一尊無頭石像,及一幅神秘的壁畫:
石壁上刻有馬、鳥、魚等生物。
當然,此時吳阿奶等人并沒有意識到,他們發現的,是世界上最大的人工地下石窟群。
很快,村民們的這一發現引起了當地政府的高度重視,在政府的介入下,緊鄰的6個石洞窟很快也被相繼開發出來。
這6個石窟與此前村民發現的石窟一樣,全部都是呈倒扣過來的簸箕形,也都有人工開鑿的石梯直通地面,且無論是洞頂、洞底,還是石柱上,都有均勻、平坦的紋理。
7個石洞窟,面積最大的有1萬多平方米,最小的也有幾百平方米,高度最高的有40多米,最低也有20多米。
之後,縣政府又進一步對石岩背村周圍進行仔細勘查。
結果發現石岩背村周圍除了被抽幹水的7個石窟,還有20多個大大小小的石窟,再加上那些被淹沒在梯田而沒有勘查的水潭,保守估計在石岩背村有不少于50個石窟。
距石岩背村約2000多米處也發現了一批石窟,在衢江下遊3000多米處也有一批石窟存在。
就這樣,深埋水下長達幾千年的龍遊石窟群橫空出世。
這時,村民們怎麼也不敢相信他們的這一突發奇想,會讓這麼一個宏大的古代地下石窟群重見天日,并引起了世界的轟動。因為石窟群地處龍遊,故而該石窟群被稱為龍遊石窟。
龍遊石窟出世後,瞬間在國内外引起巨大轟動。有人這樣評價:龍遊石窟是繼埃及金字塔、萬裡長城等八大奇迹後的“世界第九大奇迹”,這樣的石窟在中國建築史上是第一次發現。
龍遊石窟的那些未解之謎
龍遊石窟作為人工開鑿的一個龐大的地下石窟群,按理說史書肯定有記載,畢竟這樣的工程量可是能與萬裡長城、秦始皇陵相比的,不管如何史書都應該有記載,哪怕隻有寥寥數語。
然而事實上,别說是史書有記載,連寥寥數語都沒有。
最奇怪的是,就連龍遊自己的縣志都沒有龍遊地下石窟群的記載。
要知道,龍遊建縣逾2000多年,且也有編修縣志的習慣。
自明朝以來,龍遊修縣志就不下12次,現存最早的龍遊縣志為1612年知縣萬廷謙撰修的。然而,龍遊縣志硬是沒有關于龍遊地下石窟群的記載。
因此,關于龍遊石窟的開鑿年代,直至今日都沒有直接、明确的證明材料可以佐證。
當然,曆史上雖沒有關于龍窟地下石窟群的記載,可是關于龍遊單個石窟零星的記載卻有。
據《龍遊縣志》記載:“翠光岩又西,曰鸑(上族下鳥)岩。去治北亦五裡。梁天監二年有異鳥、紫質,立岩際羽族随之,故名。”
由此可見,南北朝時期就知道龍遊單個石窟的存在,并将其視為旅遊觀光的勝地。
南宋人張正道題《翠光岩》詩雲:“千年盡露波濤色,萬古猶存斧鑿痕”,可見在南宋時期,被人稱為“翠光岩”的這個石窟已經進水,且大部分已經被淹沒,至少洞頂沒有被水淹。而在張正道看來,這個翠光岩石窟已經曆經千年,甚至是萬年時光,年代之久遠已無法考證。
從這些零星的記載可以看出:
龍遊地下石窟群在南北朝時期就已經存在,且石窟(當時的人們并不知道龍遊石窟群的存在,隻是把發現的個别石窟當作單一的個體看待)還被當作旅遊景點觀光。
據今建築史學家楊鴻勳考證:從石窟鑿痕判斷,開鑿石窟的工具應該是銅器。
換言之,龍遊石窟群很有可能是青銅器時代的産物,而中國的青銅器時代,大體上相當于考古上的紅山文化與良渚文化時代,及文獻上記載的夏、商、西周至春秋時期。
楊鴻勳教授的猜測不無道理。
因為在中國青銅器時代,的确有一個善“鑿石為室”的民族,那就是徐人。韓愈《衢州徐偃王廟碑》言:“偃王死,民号其山為徐山,鑿石為室,以祠偃王。”公元前512年,吳國滅徐,徐人一部分留在淮河流域,一部分逃往越國,而逃往越國的徐人很有可能進入“姑蔑國”。
除此,上文我們也說了,當時村民在抽幹一号石窟水後,村民們進入石窟後在接近洞口的頂部,發現了一幅鳥與“馬”、“魚”組合的浮雕,從浮雕來看,鳥是馱着馬在飛奔,鳥明顯是主要形象。而當時東夷人和古越人都以鳥為圖騰,崇拜鳥。
由此可見,龍遊石窟很有可能是在春秋戰國時期開鑿的。
然而,僅憑猜測和浮雕就斷定龍遊石窟是春秋戰國時期的産物,實在有些武斷。畢竟沒有确鑿的證據,或是明确的年份記載可以佐證“龍遊地下石窟群開鑿于春秋戰國時期”這個猜測。
除以上猜測,還有專家認為龍遊石窟開鑿于漢代,因為洞窟中作支撐用的魚尾狀石柱屬漢代分割,且他們認為開鑿石窟的工具非銅器,而是鐵器,漢代就恰恰有極其先進的冶煉技術,已經能夠生産出鋼鐵、鑿子、錘子等先進的開采工具。
也有專家認為開鑿于五代吳越國時期,甚至還有專家認為開鑿于遠古時期。
是誰開鑿了這一龐大的地下石窟群?
對于這個謎團,那也是衆說紛纭,有些說法更是帶有科幻色彩:
一、古代石工為開采礦石而開鑿的采石場
洛陽龍門石窟研究員李文生認為,龍遊石窟群的石頭斷面與采石形狀較為吻合,從鑿洞方式看,是逐層下剝的,即把岩石和岩體剝離,這種方式就是為開采石料,而龍遊石窟又離衢江很近,所以很有可能龍遊石窟就是古代官方組織的采石行動而留下來的廢棄洞窟。
二、部落首領或是五代吳越國時期吳越王為自己修建的陵墓
為什麼這麼認為呢?持這種觀點的人認為龍遊石窟的頂部均呈“倒鬥型”的形狀,這符合古代帝王地下寝宮的特征。
三、越王勾踐下令開鑿的藏兵洞
當時越王勾踐被吳王夫差擊敗,囚禁數年後回國,回國後卧薪嘗膽,秘密練兵尋求東山再起的機會,因為龍遊石窟所在地龍遊就是越國的勢力範圍,且在越國的西邊,離吳國很遠,所以這裡很适合練兵,而為了不引起夫差的懷疑,就秘密開鑿了用于藏兵的龍遊石窟。
三、姑蔑國王下令修建的姑蔑國宮殿
因為有一個洞窟進口處頂部刻有一片大弧形魚鱗紋,魚鱗就是“龍鱗”,而當時姑蔑國的都城就在今龍遊,龍遊石窟又是一個浩大的工程,非一國不能修建,所以他們就據此認為,龍遊石窟很有可能就是姑蔑國王為自己修建的姑蔑國宮殿。
四、外星人在地球修建的産物
為此持這類觀點的人還寫了一本書《中國發現外星人疑迹——龍遊謎窟》,多方論證龍遊石窟是“名副其實”的巨石文化。當然,這種說法純粹是幻想而已。
龍遊石窟到底是誰下令開鑿的呢?直至今日也沒有一個确定的說法。
古人為什麼要耗費無數人力物力去修建這麼一個龐大的地下石窟群呢?目的何在?
關于龍遊地下石窟群的用途,現在也有很多說法。
一、采石說
論者認為開鑿龍遊石窟的主要目的是為了采石,然而這種說法經不起推敲,我們都知道龍遊石窟的工程很是浩大,如果僅僅隻是為了采石,這完全是一個得不償失的做法。再者,如果隻是為了采石,為什麼不直接露天開采呢?反而要耗費無數人力物力去進行地下開采呢?
二、陵墓說
論者認為龍遊石窟其實是遠古部落首領或是五代吳越國國王為自己修建的陵墓。
這種說法也是有很大漏洞的,如果是陵墓,那應該是有很多陪葬品的,畢竟是王陵,再怎樣陪葬品也不會少,但是在石窟内根本就沒有發現任何陪葬品存在的痕迹。
當然,也有可能就是龍遊石窟本來是打算拿來當做陵墓用的,可是後來不知道是什麼原因,被棄用了。就這樣,直至後來大多數石窟被水淹沒。
三、倉庫說
論者認為龍遊石窟是封建朝廷用來做“常平倉”的。
所謂“常平倉”,就是封建朝廷為調節糧價,儲糧備荒以供應官需民食而設置的糧倉。
這種說法是目前最被認可的一種說法,且有諸多記載驗證了這一說法的準确性。
首先《龍遊縣志》記載:“常平倉,在縣北。”
龍遊曾經有過常平倉,且所處的位置恰恰就在鳳凰山一帶,之後當地考古工作者在發現的一張明代龍遊古地圖也找到了“北常平倉”,而它所處的位置正是石窟群所在。
其次,現在發現的石窟,其洞口基本是垂直于地面,呈長方形,而據史書記載“方曰倉”,就是長方形的建築一般被用來當做倉庫使用。
與此同時,現已查明的所有石窟的方位都是一緻朝向西南,與之最近的地方就是衢江、靈山江、塔石溪三水交彙的古渡口——茶圩裡,古時這裡是大型貿易聚集地。
當然,也有人質疑倉庫說,因為石窟的洞廳都很高大,貯存的利用率極低,與尋常的常平倉相差實在太大。
四、藏兵說
論者認為龍遊石窟是古時候拿來做藏兵用的。龍遊縣在曆史上曾發生過多次戰役,石窟群地處的衢州北岸,正是攻取縣城的必經之地,所以這裡很多可能是守城方為了給敵人出其不意的打擊,特意在這裡秘密開鑿了諸多石窟,用于藏兵。
而最有可能開鑿石窟用作藏兵的,就是越王勾踐。
龍遊當時是姑蔑國的都城,姑蔑與越國是近鄰,處于越國的勢力範圍之内,當時勾踐為了複仇,回國後便卧薪嘗膽,想要積蓄力量一雪前恥,然而如果在本國練兵的話,肯定會被吳國發現,于是勾踐很有可能不是在越國境内練兵,而是轉移到姑蔑國練兵,并在這裡修建了用于藏兵的龍遊石窟。姑蔑離吳國又遠,且境内山地衆多,在地下開鑿石窟完全不會被發現。
當然,這種說法也得不到實證。
再者,如果越王勾踐真的是姑蔑國練兵,為什麼史書不記載呢?
除了以上幾種流傳比較廣的說法,關于龍遊石窟的用途還有諸如“伏龍治水”說、“道家福地”說、“礦寇居所”說、“外星文明”說等說法。
這些說法多數都帶有很強的科幻色彩,所以基本上是不足為信的。
龍遊地下石窟群到底有多大?至今都無法完全勘查清楚。
但是,可以肯定的是,開鑿龍遊地下石窟群絕對是一個浩大的工程,與秦始皇陵、萬裡長城相比絲毫不遜色,單單是被開發出來的7個洞窟,平均面積就達1000平方米,高度20米。
很多人看到這裡,肯定有這麼一個疑問:開鑿石窟時挖出來的土石去了哪裡?
要知道,僅僅隻是那7個石窟,一個石窟起碼就要挖出土石将近2萬立方米,以50個石窟計算,最少會有100萬立方米的土石被挖出來。
如果把這些土石築成一米高、一米寬的圍牆,至少可以築成一條長達1000公裡長的圍牆。
然而,直至今日,人們都沒有在鳳凰山周圍發現這些土石被處置的痕迹,即使擴大搜索範圍,擴大到方圓百裡附近的杭州或蘭溪,也找不到這些土石存在的痕迹。
除此,龍遊石窟開鑿的時間至少是在南北朝之前,那時候可沒有現在的運輸工具,有汽車、輪船、火車、飛機,彼時想要處理這些土石,隻有一種方法,那就是依靠人力,投入大批的人力,依靠肩扛手提的方式來将這些土石挑往他處。
據計算,若以一人一天挑0.3立方米土石計算,需要200萬個工作日才能完全清空這些土石,而若是每天投入1000人晝夜無休地肩扛手提,至少也要6年的時間才能清空。
如若想要在極短時間内清空土石,以當時的科技水平,至少需要萬人以上。
而如若萬人在此工作,鳳凰山上肯定能找到大規模人口生活的痕迹,然而,考古人員在這裡沒有找到任何古人生活的痕迹,除了岩石,就隻有一層薄土。
數百萬立方米的土石,到底去了哪裡?直至今日仍未可知。
如今,龍遊石窟早已成為國家4A級景區,聞名海内外,為龍遊縣帶來了巨大的收益和人氣。
直至今日,人們都沒有解開圍繞在龍遊石窟身邊的各種謎團:石窟是誰開鑿的?石窟是什麼時候建造的?石窟到底幹什麼用?開鑿石窟時挖出來的那些土石去了哪裡......
這些謎團仍然在困擾着世人,等待着被世人揭開的那一天。
終有一天,我們會揭開圍繞在龍遊石窟身邊的這些謎團,讓龍遊石窟的面紗真正被揭開,并完全展現在世人的面前。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