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聖陶對語文的評價?葉聖陶是20世紀我國卓越的教育家,他提出的“教是為了不教”教育思想,基于20世紀中國社會變革發展和教育改革實踐,構建了一個具有本土原創意義和豐富科學内涵的現代教育教學理論體系,展現出深厚的文化底蘊和高遠的思想境界,我來為大家科普一下關于葉聖陶對語文的評價?下面希望有你要的答案,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葉聖陶是20世紀我國卓越的教育家,他提出的“教是為了不教”教育思想,基于20世紀中國社會變革發展和教育改革實踐,構建了一個具有本土原創意義和豐富科學内涵的現代教育教學理論體系,展現出深厚的文化底蘊和高遠的思想境界。
因“五四”精神感召而萌發
“五四”新文化運動的領導者從人的解放和民族複興的根本宗旨出發,特别寄希望于新一代的覺醒和成長,在發動思想革命和文學革命的同時,幾乎無不從事教育事業,推進教育改革。陳獨秀在自己創辦的《青年雜志》(一年後即更名為《新青年》)發刊詞中痛陳其主旨:“惟屬望新鮮活潑之青年,有以自覺而奮鬥耳!”提出并闡明了“自主的而非奴隸的”“進步的而非保守的”“進取的而非退隐的”“世界的而非鎖國的”“實利的而非虛文的”“科學的而非想象的”新青年“六義”。魯迅1918年5月在《新青年》發表了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第一篇白話小說《狂人日記》,無情揭露了封建禮教的吃人本質,振聾發聩地喊出了“救救孩子”的時代呼聲。此後不久,他在《新青年》發表的《我們現在怎樣做父親》中明确指出,孩子的教育,“開宗第一,便是理解”“第二,便是指導”“第三,便是解放”。這些論述,非常深刻地表達了在我國“五四”新文化運動中産生的并作為其重要内涵的教育改革理念。1919年4月,胡适等邀請美國哲學家、教育家杜威來華講學長達兩年多時間,并結合中國情況連續介紹杜威的民主主義和實驗主義教育理論,對當時正在發展的新文化運動特别是教育改革,也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
葉聖陶自1915年4月就到上海商務印書館附設的尚公小學任教,5個月後即9月15日,見證了《新青年》在上海創刊,從此對這本雜志“每期必購,每篇必讀”。正是在《新青年》的啟迪下,葉聖陶很快有了更加自覺的新民救國之志和教育改革之行。葉聖陶在吳縣第五高等小學執教的四年多時間裡,不僅擔任了北京大學國文研究所通訊處研究員,與在北大讀書的顧颉剛等昔日同窗鴻雁往來頻繁,而且加入了李大钊、魯迅支持的進步團體新潮社,在《新潮》雜志上從創刊号起發表了一系列新文學作品和教育改革論文。在此期間,葉聖陶還聆聽了杜威、胡适等人的學術講座。葉聖陶是在“五四”新文化精神感召和滋養下,萌發“教是為了不教”教育思想的。不但如此,這一教育思想在其形成和發展的整個過程中,始終一貫地堅持和發揚了“五四”新文化精神。
實現中國現代教育思想發展
“教是為了不教”教育思想,源于辛亥革命至“五四”運動期間,葉聖陶對國家和民族、對人生和人的發展的現實憂思與夢想。葉聖陶在新文化運動中增強了對兒童的摯愛情懷與希望,對現代兒童生命本質和成長規律的科學理解與實踐體悟。這一教育思想,是要使兒童養成自覺的、自動的、發展的、創造的、社會的等種種品德和習慣,成為自主的“現代人”“現代公民”;是導兒學步,使之“獨行”,做到“疑難能自決,是非能自辨,鬥争能自奮,高精能自探”,成為具有獨立自主品格和能力,“服務為人民,于國多貢獻”的建設人才;引導每個學習者“達到不需要教”,終身自學、創新實踐,成為“自己衷心樂意向求真崇善愛美的道路昂首前進”的時代新人。
作為“教是為了不教”的第一要義,培養“自主的”現代中國人,無論對于近代以來經曆了幾千年奴隸制和封建專制統治的中國人民的覺醒解放,抑或對于國家民族獨立等,都具有特殊重要的意義。同時,培養“自主的”現代中國人,也深刻反映了以新文化運動為先導、“五四”運動為開端的社會轉型、文化轉型對教育變革的必然要求。
“教是為了不教”教育思想,以“欲運我靈思與世界學術接觸”的開闊視野和“貴在順進化之理”的時代意識,針對中國教育實際和教育現實問題,批判“古典主義、利祿主義的舊式教育”,批判“把學生看成空瓶子”的教育教學弊端,批判嚴重阻礙學生自主全面發展的“應試教育”頑症,呼籲“中學生在高考的重壓下已經喘不過氣來了,解救他們已經是當前急不容緩的事”。
“教是為了不教”教育思想,以中國語文教育的改革為重要依托,将文學革命與教育改革、新文學創作與新教育探索、現代語文建設與現代教育發展相結合。它将語文作為每個現代公民基本素養能力的社會大衆教育和終身學習實踐,緻力于構建旨在“教是為了不教”的、民族的、科學的、大衆的語文教育與自學體系,為我國現代文化建設和教育改革發展,提供了思想智慧和實踐方略。
推動素質教育思想創新
“教是為了不教”教育思想,在對待傳統的問題上,不是簡單地、片面地襲用“五四”新文化運動中的批判否定态度,而是既堅決批判一切束縛和扼殺人的陳舊教育觀念、制度、模式,堅持“革除傳統的教育精神”,大膽借鑒西方先進教育理論;又十分注重繼承、吸收中國古代優秀的教育思想、文化、智慧,将之創造性轉化、融合于中國現代教育思想和教育教學體系。特别是對于“明德至善”“不言之教”等中華優秀傳統教育思想的精髓,葉聖陶在教育改革探索中進行了更加自覺的繼承和發展,并且将其作為一種根本性的文化基因,與其他因素、條件相結合,共同成就了“教是為了不教”這一具有中國特色的現代教育思想。
“教是為了不教”教育思想,萌發于“五四”時期,而後其形成發展,曆經時代變遷。直至20世紀80年代,“五四”新文化運動提出的人的解放和民族複興的曆史任務,仍須繼續努力完成;所揭示的中國教育的基本問題,仍然有待于進一步解決。而此時,中國教育正面臨着國家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環境新要求。“教是為了不教”教育思想,對于素質教育的思想創新和實施,仍有啟發、借鑒意義。正如溫家寶總理曾經指出的,“素質教育可以用六個字概括——教是為了不教。這就是教育思想”。
(作者系蘇州大學教育學院教授,江蘇省葉聖陶教育思想研究所所務委員、學術顧問)
《中國教育報》2019年09月19日第7版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