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文言實詞選擇題及答案解析?中考文言詞統計:常見文言實詞:安、卑、被、本、比、鄙、畢、别、兵、病、策、曾、嘗、長、朝、誠、出、初、辭、從、達、旦、當、道、得、獨、度、對、爾、發、伐、方、奉、複、負、故、顧、固、觀、歸、國、恨、會、或、極、及、疾、即、計、既、假、間、見、将、盡、就、居、舉、絕、類、良、憐、臨、略、名、莫、期、奇、起、遣、窮、求、去、若、塞、善、稍、少、舍、勝、師、識、食、使、始、是、視、适、書、孰、數、屬、戍、說、素、遂、所、湯、徒、亡、微、謂、文、聞、鮮、相、信、興、修、許、尋、一、宜、遺、已、易、意、益、詣、陰、引、餘、語、獄、欲、喻、再、彰、知、止、緻、置、治、逐、走、卒、坐,下面我們就來聊聊關于中考文言實詞選擇題及答案解析?接下來我們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中考文言詞統計:
常見文言實詞:安、卑、被、本、比、鄙、畢、别、兵、病、策、曾、嘗、長、朝、誠、出、初、辭、從、達、旦、當、道、得、獨、度、對、爾、發、伐、方、奉、複、負、故、顧、固、觀、歸、國、恨、會、或、極、及、疾、即、計、既、假、間、見、将、盡、就、居、舉、絕、類、良、憐、臨、略、名、莫、期、奇、起、遣、窮、求、去、若、塞、善、稍、少、舍、勝、師、識、食、使、始、是、視、适、書、孰、數、屬、戍、說、素、遂、所、湯、徒、亡、微、謂、文、聞、鮮、相、信、興、修、許、尋、一、宜、遺、已、易、意、益、詣、陰、引、餘、語、獄、欲、喻、再、彰、知、止、緻、置、治、逐、走、卒、坐。
解釋詞語在句中的意思:
安
1、( ):爾安敢輕吾射!燕雀安知鴻鹄之志哉?
2、( ):謝莊遂安。 思國之安者,必積其德義。 在于知安而不知危。
3、( ):然後知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也。
4、( ): 衣食所安,弗敢專也。
5、( ): 君謂計将安出? 欲安所歸乎? 行路難!行路難!多歧路,今安在? 洞庭君安在哉!
6、( ): 若備與彼協心,上下齊同,則宜撫安。
7、( ): 始而慚焉,久而安焉。恬然自安。孔明恰才心安。
卑
1、( ):文王卑服。人皆赴高,己獨赴下卑也。位卑則足羞。先帝不以臣卑鄙。
2、( ):謂山蓋卑。卑高已陳。天尊地卑。
3、( ):卑禮厚币以招賢者。
4、( ):何以卑我? 吏之所卑,法之所尊也。卑侮王室。
5、( ) :卑身賤體。卑躬。
被
1、( ):澤被後世。
2、( ):被災。被難(nàn)。
3、( ):被狐貂。
本
本義指樹根,又指草木的莖、幹。又比喻根本的、重要的事物,跟“末”相對。又引申為主體、原來、本來、原始等意義。
1、( )君子務本。民為邦本,本固邦甯。
2、本( )固既不豐,複老病繼之。
3、(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陽。
4、本( )陰陽之化,究列代之變。
5、是時绛侯為太尉,本( )兵柄,弗能正。
比
其本義是夫婦并肩匹合,引申為并列、親近、挨近、相連接、勾結、等同、比較等義:
1、與天地兮比( )壽,與日月兮齊光。
2、使小國事大國,大國比( )小國。
3、君子周而不比( ),小人比而不周。
鄙
從字形上看,“鄙”的造字本義就是指城外的糧倉或者農田。鄙字又指公卿大夫的封地、食邑,一般在郊外的遠處,因而鄙也指邊遠之地,引申為粗俗、淺薄之義。
1、( )陳人伐我西鄙。
2、( )鄙為崔氏妻。
3、( )肉食者鄙,未能遠謀。
畢
字的本義指田獵用的長柄網。由鳥被捕捉後,假借指完結、終了、結束,如:完畢;又由“完結”引中指完全,如:畢生。“畢”也是二十八宿之一。
1、( )公事畢,然後敢治私事。
2、( )鴛鴦于飛,畢之羅之。
3、( )群賢畢至,少長鹹集。
别
本義:分離。引申指“分類”、“另外的”、“不要,不準”。
1、( )映日荷花别樣紅。
2、( )子樞,博雅有膽識,為戶部郎,别有傳。
兵
本義就是指作戰用的武器,也稱兵器,如:短兵相接、兵不血刃。手握兵器的人是參與作戰的,所以“兵”又引申為戰士、士兵,如:兵強馬壯、當兵。又進一步引申為軍隊、軍事、軍種,如:兵不厭詐、兵荒馬亂、兵臨城下。
病
病的本義是困苦,由此又引申指精神、身體、國家人民方面的困苦,如困擾、(病情)危重、災禍等。戰國以後,由病情危重衍變為重病義、疾病義。
1、忠言逆耳利于行,良藥苦口利于病( )。
2、長其孤,問其病( )。
3、孔子聖賢,其所刺譏,皆中諸侯之病( )。
4、子疾病( ),子路請禱。
策
通常指計謀、計策等。在中國古代科舉中,策指的是“策問”、“對策”。“策”某種程度上就相當于時事論文。
1、( )執策而臨之。
2、( )立鹽鐵,始張利官以給之,非長策也。
3、( )單執一劄謂之為簡,連編諸簡乃名為策。
4、( )策勳十二轉,賞賜百千強。
5、( )故策之而知得失之計。
6、( )策扶老以流憩,時矯首而遐觀。
曾
1、( ):曾不若孀妻弱子。曾不能疾走。
2、( ):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3、( ):蕩胸生曾雲。
嘗
本義是用口舌辨别滋味,引申為吃、食用、試探。還由吃、食用一義引申為經曆、經受,由此虛化為時間副詞,表示曾經義。
1、三日入廚下,洗手作羹湯。未谙姑食性,先遣小姑嘗( )。
2、俎豆之事,則嘗( )聞之矣。
3、晉侯在外十九年矣,而果得晉國,險阻艱難,備嘗( )之矣!
長
此字本義是指空間或時間的距離大,讀作cháng,引申為空間或時間兩點距離大,又引申指深遠。還可作動詞,義為延長、贊許等。又從本義引申為年長,讀作zhǎng,由此引申出歲數大,輩分高,排行第一等義。還可特指兄長、首領、長官。又可作動詞,解釋為生長,滋長等。
朝
其古字形像日出草木之中而月還未落的樣子,本義指早晨,如:朝陽、朝露。“朝”是一天的開始,也表示今天,如:今朝。以上義讀zhāo。“朝”也讀cháo。古代早朝聽政,百官皆至,所以就把早晨聚衆議事的地方稱為“朝廷”。把大臣見皇帝叫上朝、朝見。由朝廷這層意思,把君主統治的時期稱為朝代。由朝見皇帝這層意思,“朝”字又有面對着的意思,這是唐以後的晚起義。此外“朝”也是朝鮮的簡稱。
誠
本義:實在,的确。衍義:引申指“真心”。
1、帝感其誠( ),命誇娥氏二子負二山,一厝 朔東,一厝 雍南。
2、此謂誠( )于中,形于外。
3、臣誠( )知不如徐公美。
達
本義為通達無阻;引申有到達、通曉、明白、豁達、顯貴、表達、送達、引進、通行等意義。
1、( )天下達道。
2、( )涼州之兵始達鹹陽。
3、( )所賴君子安貧,達人知命。
4、( )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
道
道,是中華民族為認識自然為己所用的一個名詞,意思是萬事萬物的運行軌道或軌迹,也可以說是事物變化運動的情況。還有道路,“說”的意思。
1、(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2、( )王戎道:“道旁李苦。”
得
德者,得也。有時通“德”。
度
本義為伸張兩臂量的長短,引申指計量、揣測等意思。
1、用物過度( ),妨于财。常有大度,不事家人生産作業。
2、鴛鴦繡了從教看,莫把金針度( )與人。
3、某竊自度( ),守一州尚不足以勝任,任有大于一州者,固知其不勝也。
方
方的本義是放逐,剔發披枷,流放邊疆。後引申為邊塞,邊境。正,剛剛,才。
1、方( )以類聚,物以群分。
2、所謂伊人,在水一方( )。
3、長者性方( )行獨,身世孤單,生平不愛見俗人。
4、方( )是時,士大夫失職如此,安得不兆亂乎?
奉
其古字形像雙手捧起一物,表示用手承受、捧着,這個意思後世用“捧”字表示 [2] 。“奉”多含恭敬意味,故引申為進獻、獻上,由此引申為供給,供養。由供給引申作名詞,表示俸祿,就是古時候朝廷發給官員們的物質待遇,這個意思後來用“俸”表示。奉又引申為遵守、尊奉、一心一意地奉行。另外,奉又由本義引申為引申為承受、恭敬地接下來。
1、荊轲奉( )樊于期頭函,而秦舞陽奉地圖柙,以次進。
2、聞先生之言,敢不奉( )教焉。
3、車甲之奉( ),日費千金。
4、為宮室之美、妻妾之奉( )、所識窮乏者得我與?
負
1、( ):負勢競上。負險固守。
2、( ):久負盛名。
3、( ):忘恩負義。有負重托。
顧
1、( ):元方入門不顧。
2、( ):三顧茅廬。
3、( ):奮不顧身。顧大局。
4、( ):顧野有麥場。
固
1、( ):荊州與國鄰接,江山險固,沃野萬裡。
2、( ):臣固聞之。
3、( ):根不固而求木之長,德不厚而思國之安,臣雖下愚,知其不可。
4、( ):固國不以山溪之險。
5、( ):君子固窮,小人窮斯濫矣。
6、( ):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且為之奈何?”
觀
觀本義指有目的地仔細察看,又指有目的地向别人顯示。引申表示對事物的認識和看法。因“觀”所見到通常是值得人們欣賞的景觀,故又引申為觀賞及值得觀賞的景象。以上義讀guān。由景象又可引申為觀賞景物的建築,即宮觀,讀guàn,特指道教的廟宇,即道觀。
恨
1、( ):今财亡民罷,莫不怨恨。
2、( ):臣死不恨矣! 故死者不抱恨而入地,生者不銜怨而受罪。 歎息痛恨。
3、( ):今不聽,是恨秦也;聽之,是恨天下也。
會
本義未明,可能是積聚禾谷的意思,引申為聚合、會合。由此義引申為盟誓、聚會、相遇、符合,還引申出兩個名詞義:一是器蓋兒,二是都會,即人口集散之所。又由相遇義引申為機會和副詞義恰、适逢。由符合義引申為領悟、理解、能進行、熟悉或擅長,還引申為應當。讀音“kuài”,主要用于由聚合義引申出的計算、總計義。
即
即的古字形像人靠近食器準備就餐,本義是就食。引申為就(動詞)、接近、靠近。由此又引申為至、到達、迎合、符合、尋求。由接近或到達義引申為就(時間副詞)、即刻,由此虛化為表示承接的連詞,與“則” “乃”用法接近,而且還可以表示假設、讓步或轉折。
既
“既”在甲骨文和金文中像一個人坐在食器(皀)前扭頭的樣子,表示吃飽了。本意即吃完飯,引申為盡、完。由盡、完虛化為表示已經,用作副詞;也作連詞,表示推論因果關系。在與“又”、“且”、“也”連用時,表示同時存在兩種情況。
過去 現在 将來
既 即
假
1、( ):假山
2、( ):假途滅虢。
3、( ):假設
間
1、( ):立有間。 莫然有間,而子桑戶死。
2、( ):安得廣廈千萬間。
3、( ):時将有反,事将有間。
4、( ):讒人間之。
5、( ):肉食者謀之,又何間焉!
見
其古字形突出人體上方的眼睛,以強調看見,本義是看到、看見,特指平視。用作名詞時表示看法,見解。由本義引申,“見”又有接觸、遇到的意思,也有看得出,顯得出的意思,還有會見、見面的意思。呈現的意思本由“見”表示,後改用“現”字。“見”在古漢語中也用作助詞,表示被動,相當于“被”。
将
讀作jiāng、jiàng或者qiāng,會意兼形聲字,最早見于甲骨文。本義為将領、帶兵的人;由本義引申為扶持、扶助等;由扶持之義引申為攜帶、帶領等;當副詞使用時,義為就要、将要;當介詞使用,相當于“拿”“取”,還相當于“把”“用”。
1、( )(jiāng):爺娘聞女來,出郭相扶将。
2、( )(jiāng):使臣将王命,豈不如賊焉?
3、( )(jiāng):韓信将兵,多多益善。
4、( )(jiàng):代廉頗為将。
5、( )(qiāng):将進酒。 将子無怒,秋以為期。
就
就的含義很多,在初中文言中先掌握幾條重要的吧。
1、( ):指物作詩立就。
2、( ):就戮于京。
3、( ):不就利,不違害。 去故鄉而就遠兮。 還來就菊花。
4、( ):李白就永王。
居
1、( ):孔子閑居。 令女居其上。
2、( ):佛印居右。
3、( ):居為奇貨。 居之以為利。
4、( ):居十日。 不可久居。
舉
1、( ):舉所佩玉玦。
2、( ):舉頭望明月。
3、( ):舉全吳之地。
4、( ):九萬裡風鵬正舉。
5、( ):傅說舉于版築之間。
6、( ):舉事必循法。
憐
1、( ):天子憐百姓新勞苦,故且休之。
2、( ):可憐九月初三夜。 丈夫亦愛憐其少子乎?
3、( ):所憐者,吾自戊寅年讀汝哭侄詩後,…至今無男。
臨
1、( ):不臨深溪,不知地之厚也。
2、( ):臨長晉國者,非女其誰?
3、( ):望美人兮未來,臨風恍兮浩歌。
4、( ):臨财無苟得,臨難毋苟免。
5、( ):兵臨城下。
略
略,lüè,從田從各。舉其要而用其精、用功少者皆曰略。經略土地也。經營天下,略有四海。故曰經略。
1、( ):公曰:“吾将略地焉。”
2、( );略,求也。秦晉之間搜,就室曰搜,于道曰略。略,強取也。
少君年四五歲時,家貧,為人所略賣。
3、( ):不以先進略後生。
4、( ):自非略其穢,集其精英,蓋欲兼功,大半難矣。
5、( ):王與之武公之略,自虎牢以東。
6、( );概況:我為汝言其大略。
7、( ):宏才大略; 略不世出(謀略高明,世所少有)
8、( ):略語則阙,詳說則繁。
9、( ):略無慕豔意。
莫
“莫”的古字形像太陽落在草木之中,是“暮”的本字,本義即指太陽落山的時候。引申之則可指晚、一年将盡、時間将盡等,讀mù。“莫”又被借用于否定性不定代詞用,表示沒有哪樣東西、沒有誰,又借作否定副詞用,表示不、不要之義;也表示揣測或反問,讀mò。
期
1、( ):期我乎桑中,要我乎上宮,送我乎淇之上矣。
2、( ):臣願定謀于全勝,期收地于兩河。
3、( ):天不言而人推高焉,地不言而人推厚焉,四時不言而百姓期焉。
4、( ):時人雖聞器識,猶以少年期之,而機略嚴明,事無凝滞,于是朝野振肅。
5、百歲曰期。亦泛指老,高壽:朕宅帝位,三十有三載,耄期倦于勤。(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稱天命之年,六十稱花甲、平日甲子或耳順之年,七十稱古稀之年、丈國之年或緻政之年,八十稱耄耋,九十稱鲐背,百歲曰期頤。)
6、( ):喪禮,君與父母妻後子死,三年喪服,伯父叔父兄弟期。
窮
造字本義為身居洞穴,身體被迫彎屈、不自由,後引申為物質上困頓的、不得志的、貧困的,又引申為追究、終結、盡、完等。
求
1、( ):因留懷王以求割地。
2、( ):求則得之,舍則失之。 求劍若此。 不求聞達。
3、( ):求古仁人之心。 求君之志,蓋亦若斯而已。
4、( ):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
勝
1、( ):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
2、( ):其勢弱于秦,而猶有可以不賂而勝之之勢。
3、( ):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
4、( ):三面臨江,倒影水中,亦占一山之勝。
5、( ):是故百戰百勝,非善之善者也。
6、( ):予觀夫巴陵勝狀,在洞庭一湖。
7、( ):跨州連郡者不可勝數。
是
其本義為正,不偏斜,又可引申出對、正确之義,再引申為應答之詞,表同意、贊成、服從等。漢代以後”是“用作系詞表示判斷。也假借表示這個、這、這樣等義。
1、( ):上九,濡其首,有孚失是。
2、( ):實迷途其未遠,覺今是而昨非。
3、( ):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
4、( ):君臣不合,則國是(國家正确的方針大計)無從定矣。
孰
1、( ):國家之大綱,微朕孰當統之? 子去我而歸,吾孰與處于此?
2、( ):夫保全一身,孰若保全天下乎?
3、(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 吾與徐公孰美?
4、( ):與其殺是人也,甯可得此國也,甚孰利乎?
素
素的本義指未經加工的細密的本色絲織品,後引申指白色,又引申指顔色不豔麗、素雅,再引申為不加修飾,還引申指本性、本質,并由此引申指構成事物的基本成分、帶根本性質的部分,也引申指一向、向來。素又用于飲食,和葷相對,指蔬菜、瓜果等。
1、( ):十三能織素,十四學裁衣。
2、( ):敷陳墳素,坐而論道。
3、( ):道德者,操行所以為素也。 子夏問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為絢兮。何謂也? 子曰:繪事後素。
4、( ):聽言不求其能,舉功不考其素。
微
本義是隐蔽、隐匿。引申有秘密地、偵察、精妙深奧、昏暗不明、細小、少、衰落、無等意思。
1、( ):周室既微,載籍殘缺。
2、( ):一朝辭漢,曾微戀舊之情。 微斯人,吾誰與歸?
3、( ):名微而衆寡。
4、( ):兩人所出微,不可不為擇師傅賓客。
5、( ):《易》之潔淨精微。 口多微辭。
6、( ):此罪至重,微我難解脫,即釋迦牟尼,亦無能為力也。
意
意的本義一般認為指意向、心裡的想法,又指願望、意願。意也表示猜想、預料,用作動詞。
1、( ):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
2、( ):書不盡言,言不盡意。
3、( ):攻其無備,出其不意。
陰
其本義為山的北面,水的南面,陽光照不到的地方。
1、( ):樹頭新綠未成陰。
2、( ):陰徑紅桃落,秋壇白石生。
3、( ):陰風怒号,濁浪排空。
4、( ):陰血周作。 陰使人作。
引
引的古字形像一人拉弓,有的是在“弓”字的基礎上加一指符号,本義是開弓,引申指拉。又引申有延長、長久義。開弓是向自身方向拉,故又引申指招來,導緻。
1、( ):林暗草驚風,将軍夜引弓。
2、( ):人方引嬰兒而欲投之江中,嬰兒啼。 下車引之。
3、( ):襲滅代王,迎取其姊,姊引義理,稱說節禮。
4、( ):江山如此多嬌,引無數英雄競折腰。
知
知的本義是談論和傳授行獵、作戰的經驗;後引申為經驗,常識,真理;又引申為聰明的,有戰略的,覺悟的;由談論和傳授行獵、作戰的經驗引申為了解,懂得,通曉,明白,能體會;又由了解,懂得,通曉,明白,能體會引申為管理,主持。
1、( ):知進退存亡而不失其正者,其唯聖人乎!
2、( ):言服改,明知其人。
3、( ):好學近乎知。 是兒多知,可令學經。
4、( ):乾知大始,坤作成物。
坐
本義是指人的止息方式之一,後引申為就坐、留守、座位,因……而定罪、因為等。
1、( ):退而坐,取屦。
2、( ):停車坐愛楓林晚。
3、( ):以謀叛坐之,并其部屬四百餘口盡殺之,不留一個。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