僅有四句,據說出自山裡樵夫,這通俗易懂的歌謠卻寫出了人世間的母子真情,讀來朗朗上口,句句如針,紮心流血。
樵夫哭娘(無名氏)
哭一聲,
叫一聲,
兒的聲音母慣聽,
為何娘不應?
這是從劉大白先生的《舊詩新話》中讀到的一首歌謠,作者已不可考,也不必考,題目是《樵夫哭娘》,應該是山野樵夫真情而作。
後兩句:“兒的聲音母慣聽,為何娘不應?”是樵夫的訴說,哭泣和呼喚已久,但卻沒有母親的回應,兒子傷心難過,因而發問:兒子的聲音是母親聽慣了的聲音,娘啊,為什麼你不回答我呢?由此句子,我們可以想像:母親在時,母子之間感情深厚。兒子和母親之間一呼一答,充滿天倫之樂:兒子習慣于呼喊,習慣于母親的應答;母親聽慣了兒子的呼喊,總是随喊随答——這是多麼融洽的場面!兩句以散句寫出,抒情性更強。
可是今天,兒子仍以母親習慣的呼聲哭叫着母親,但是,卻再也沒有母親的應答聲了。
這難道不是人生中最為悲痛的情感嗎?
詩為心聲。樵夫一定不會寫詩,但他比心底流出的四句話,卻成了廣為流傳的民謠,唱出了母子間的真情。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