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個農村娃後來到了城市發展,在小的時候經常到老人說得一些俗語,當時還小不知道什麼意思,即使到了現在,我相信依然還是有很多年輕人不能夠理解這句話的意思。依然我行我素,渾渾噩噩,沒有目标,猶如行屍走肉一般迷茫地活着。
随着自己的年齡增長和閱曆的增多,确實也走了許多彎路,現在回過頭來想想,更能夠深深體會到一些俗語的意思,比如我姥爺就經常說這樣一句話“三十不發,四十不富,五十将來尋死路”,但有得老人可能覺得尋死路好像說得有點絕了,就改成了稍微文雅點的“尋子助”。但是我認為不管是尋死路還是尋子助 差不多都是一個意思。
這句話從表面上去理解應該是說,如果一個人在三十歲的時候還沒有一番成就,那麼四十歲的肯定不會富裕,到了五十歲的時候過的窮困潦倒,生活在痛苦之中,并且還可能拖累自己孩子,還是讓他幫助自己。如果隻是這樣單純的理解一點似乎淺薄了許多,我覺得你還是沒有深刻體會到老祖宗說這句話深意。那麼我們該如何更深層次地去理解這個“三十不發,四十不富,五十将來尋死路”呢?
其實三十不發,這裡的“發”很多人可能理解為發财,發達的意思,我卻不那麼認為 我認為這裡的“發”應該理解為覺醒或者發現。
我們常說的三十而立,說的就是一個人到了三十歲的是應該退去了少年的沖動,單純,簡單的外衣。應該是已經積累了一些閱曆的。不管是思想上還是身體上,都應該發展到一定的成熟階段。這個階段應該是處于一個精力旺盛努力奮鬥的一個最佳時期,如果一個人到了30歲還沒有成家立業,那就應該好好地反思自己了。
你可能要說我家富裕不需要我在努力奮鬥了,但是你有沒有聽過“富不過三代”,這句話,從古至今不管你在多麼富裕的家庭裡,那種好吃懶做,隻顧貪圖享樂,座山吃空的家庭比比皆是,那種慘痛的教訓應該時刻警醒着我們才對。所以作為中後輩的你别認為家裡多麼富裕不需要奮鬥啥的,那就大錯特錯了我覺得應該是相反的,你反而應該借助這些财富的優勢努力奮鬥,奮勇前行才對。
我一個表舅早年在外做工程,趕上了改革開放大建設的潮流。确實積攢了很多财富,他兒子一直在我們羨慕中長大的不管是吃的、穿的、用的。在那是時候都是比我們好得太多了。過得挺潇灑的 我們有的他有,我們沒有的他依然有,大學畢業後他就回家啃老去了。也不結婚,也不工作。啥活都幹不到一個月就回來了。整天沒事,就是打打遊戲,和村裡的人打打牌賭賭博。
然而風水是輪流轉的,他父親癌症晚期,所有的積蓄都用在治療上了雖然人最後還是走了,這時候家裡什麼都沒有了,但是生活還得繼續,他才發現自己什麼都沒有了,前半生過得實在是太頹廢了。
但是這個時候快四歲的他在去找工作的時候,發現自己沒有人脈,沒有關系,又沒有年輕人的年齡優勢。最後還是靠着父親留下的一點關系。找個簡單,勉強能解決溫飽的活辛苦地幹着。
所以說三十歲是我們一個很關鍵的時期,被稱之為人生的黃金時期,當然也有四五十歲創業成功的,但是畢竟少數,我們現在能看見的 老幹媽創始人,陶畢華50歲才開始創業。華為的任正非44歲開始創業。但是我敢肯定 這樣的人在30歲左右的前半生絕對不是渾渾噩噩,虛度時光的狀态,肯定是積累人脈,努力奮鬥,才會在這個年紀爆發的。不經曆風雨是永遠見不到彩虹的。
所以,我想說人到了三十歲有沒有成就,有沒有很多财富,并不是判斷一個人是不是成功的标準,相反的是這個年齡段的你有沒有為你遠大的目标志向在打拼,在努力,在奮鬥,有沒有進取心,還是在浪費時間虛度光陰,這些态度都将決定着你四十歲是不是富裕,進而影響到你五十歲生活是痛苦的想尋死?尋子幫助?還是快樂地活着?
所以老一輩人說得簡單粗暴,但确實有着很深的寓意,我也始終相信那句 “世上無難事,辦法總比困難多”,隻要我們能在三十歲的年紀覺醒,勤勤懇懇的努力,積累經驗,積累人脈,我相信人生肯定能達到一個新的台階,在四十歲,五十歲的時候達到頂峰,并且還能為自己的孩子們提供一個良好的生活和學習環境,讓他們在你的基礎上進行創新改進,讓财富不斷積累下去。下面我不說我相信你自己也能想象出畫面來。
誠然事情總是有兩面性的。如若三十歲的你努力打拼了,但是并沒有想象的那麼光輝,但是至少也不會在四五十歲的時候成為子女們的累贅,所以你們覺得呢?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