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對于我們每個人來說隻有一次,生老病死乃是大自然發展規律,萬事萬物都必須要遵循,死亡是我們每個人都無法回避的生命的終點。随着天葬、水葬、樹葬的逐漸消失,土葬和火化,已成為我們潛移默化的選擇,但是這樣的選擇真的對嗎?對我們大自然的生态平衡是否有好處呢?
遺體腐爛被大自然吸收循環
我們都知道在這個世界上,似乎沒有任何東西是不能腐爛的,除了唯一無法降解的塑料,即便是锒铛鐵索,也會随着時間的推移,在與外界自然環境條件發生化學變化,最後容易被腐蝕生鏽脫落。
整個腐爛過程是大自然物質的循環重要過程,這已經形成了一種生态鍊,最後的分解物将物質重返大自然循環!尤其是動物蛋白質,也被稱為腐敗物,在分解胺時出現如腐肉堿、屍堿等生物堿,具有腐臭氣味。動物腐爛速度取決于物體質量和環境,如天氣、曝光和地點等影響因素,當然也包括我們人類。
當人類的遺體腐爛後就會被大自然吸收循環。我們都知道自然界生物之間的食物鍊主要包括三種,一種是捕食性生物鍊,另一種是寄生性食物鍊,還有一種是腐蝕性生物鍊,與前兩者相比,腐蝕性食物鍊主要是動植物死亡後會被細菌和真菌分解,這個過程也被稱為是分解鍊。人類遺體在自然環境下逐漸腐蝕,腐敗菌在遺體内迅速繁殖,産生腐敗氣體,使血管擴張。
由于腐敗氣體的流動,使血液向四周流動,腐敗細菌随血液流動擴散到全身,更進一步促進腐敗發生,有的遺體會被食肉性動物吞噬白骨殘渣,有的遺體在自然情況下逐漸變成了土壤肥料。
自然界中食物鍊不是以簡單形式存在的,更不是孤立存在的,不管動物還是植物,都是相互交織和相互連接的,最後構成了複雜的食物網。處于食物鍊最頂端的人類,它是典型而又複雜的雜食性動物,為此人類與食物鍊是息息相關的,不管在自然界中索取了什麼,最終人類遺體腐爛還是要被大自然吸收循環。
火化和土葬為什麼不好呢?
在火葬制度還未完全盛行時,很多偏遠的農村地區依舊實施的是土葬。親屬去世後,會選擇合适的日子下葬。随着社會的發展,為了保護土地資源環境,國家加大力度全面推行火葬制度,在科技發展的當下,不管是火葬還是土葬都被認為是不好的,這到底是為何呢?
1.火葬浪費能量資源
人體的結構主要是由水分、蛋白質以及骨架構成的,其中人體内的水分占有70%,有機物占有25%,剩下的5%是蛋白質、鈣、磷、氧、碳以及其他微量元素等。在火化過程中,遺體燃燒時,體内的水份就會直接變成了水蒸氣最後排入大氣中,而其他有機物會被氧化,那些無法燃燒的無機物留在爐膛中,最後是骨灰。
然而從熵增定律角度來看,人類遺體火化能夠浪費很多能量。那麼什麼是熵增定律呢?它是清華大學的科學史系主任吳國盛發現的,自律總是比懶散痛苦,放棄總是比堅持輕松,變壞總是比變好容易,比如說很多人飲食不規律,熬夜作息時間不規律,工作效率不高等等這些都被稱為熵增定律。
人體内的有機物是經過長期積累的,如果去世後直接火化燒掉,會浪費很多能量。比如一個體重隻有60千克的人體含有的總能量高達628,008,000J,相當于11千克汽油或者17.4立方米天然氣或者149.5千克TNT。人類遺體在火化燃燒時,就相當于這些汽油或者是天然氣在燃燒,這是一種非常大的能量資源浪費!
2、土葬占用耕地面積、污染環境、不易遷墳
土葬俗稱為“下葬”,對于已經去世的人實施厚土埋葬,有網友不禁會問道:“到底是土葬好,還是火葬好?其實這兩者都存在壞處,火葬的壞處是浪費能量資源,那麼土葬的壞處是什麼呢?
①占用耕地面積
土葬的習俗在我國已經延續了幾千年,不管發生什麼事情,我國都是以死者為大,死者的肉身和靈魂都需要入土後才能得到安甯。為何這樣的方式會得到一而再再而三的明令禁止呢?
主要是因為我國是十三億人口大國,960萬平方公裡的國土面積,其中耕地面積是少之又少,人均耕地面積還不到一畝地。每個逝者的墓地的面積占據了大部分耕地面積,在這種情況下中國人為了生存不得不積極響應國家火化的号召。
圖為耕地面積在世界土地面積中的占比
②污染環境
土葬還有一個危害是不容忽視的那就是對土壤環境的污染。要知道,人在去世後,屍體會随着時間的推移出現腐爛産生各種有毒物質和細菌,污染地下土壤和地下水,造成一定程度的環境污染。
在短期内這種污染是看不到的,随着時間的推移污染物在土壤中不斷累積,土壤的生态平衡受破壞,正常功能失調,導緻土壤環境質量下降,影響作物的正常生長發育。有害物質長期在土壤中存留,不但危害作物的生長,而且還會通過食物鍊的傳遞危害人畜健康。
③土葬想要遷墳會更難
自然環境的變幻是不可莫測的,比如地震、修建高速公路和水庫等等,在這種情況下想要把親屬土葬的墳墓遷走是非常困難的,因為土葬面臨的最大的難題就是挖土,還要重新浪費木材做棺材,如果是一個骨灰盒的話,就不會有這麼多麻煩的事情。
如何有效解決人類遺體呢?
1.人體器官捐贈
生命對于人類來說隻有一次,人在活着的時候為社會做貢獻,同樣人在去世後也能為社會做貢獻,這樣才是最有意義的。中國傳統教育告訴我們身體發膚受之父母,尤其是在人去世後,更要保留全部屍體,也正是因為這種傳統觀念的存在一直 制約着我國遺體捐獻的數量。
随着社會的不斷發展和進步,人們的思想也逐漸開放,在很多人眼中捐獻遺體可以對我國醫學事業發展具有重要意義。人體器官的捐獻可以說是對一份生命的饋贈,能把自己去世後的器官無償捐獻,去點亮另外一個瀕臨絕望的生命,整個過程都實現了偉大的生命接力,充滿了無私大愛。
圖為人體可捐贈器官示意圖
2.美國遺體肥料(生态葬)
美國德克薩斯州的法醫專家韋斯科特在深入研究中發現生态葬對人類有很大益處,把屍體放在露天的環境中,經過幾個月的慢慢分解,最終會化為泥土,成為無毒無害有機天然肥料,當然如果在幹燥的氣候下,屍體會變成木乃伊。韋斯科特認為屍體能否變成肥料還要取決于是否有大量的嗜熱細菌活動,隻有這樣屍體才能得到充分徹底分解。
在美國,生态葬已經成為一種全新的喪葬方式,美國人認為這種方式更有利于環保。那麼如何讓屍體不受到氣候的影響,還能徹底分解呢?有專家發現将人的遺體通過特殊的化學方式變成肥料,在實施堆肥時,人們會在周圍弄一些幹草等進行完全覆蓋密封,在恒定的溫度和濕度中,微生物會快速分解人體内的蛋白質,而人的遺骸也會迅速變成土壤,親屬們可以間接地在上面種樹,得以永久保留紀念。
3.冰葬
冰葬的發起者是瑞典的生物學家Susanne wiigh-m sak,他認為,冰葬比火葬更加環保。那麼到底什麼是冰葬呢?傳統冰葬指的是将逝者的遺體放在液态氮氣中進行處理,想要将氮氣變成液體,需要在零下一百九十六攝氏度的低溫下進行,此時逝者遺體全身會快速冰凍,遺體最終變成粉末化骨灰。
與傳統的冰葬方式相比,新的冰葬技術化繁為簡,分為五個步驟,先通過冷凍的方式,冷凍遺體,然後當遺體結晶後直接放入震動儀器中進行“震碎”,震碎後的骨灰在真空幹燥劑中去除冰晶水分,再通過金屬分離器進行過濾,最後可以直接放入骨灰盒或者棺材中。
對于那些去世後不想選擇火葬或者土葬的人來說,可以選擇這種新的技術——冰葬。冰葬後的骨灰非常環保,埋葬6到18個月後,這種骨灰就會和棺材一同與泥土融為一體,回歸自然,做到真正的粉身碎骨,死無全屍。
這種冰葬方式深受北美愛斯基摩人的喜歡,有人認為冰葬是這個世界上最純淨的一種告别方式,對于環保人士來說這種安葬方式可以充分保護環境,避免了此前火葬對環境的污染,還能讓逝者最後真正實現落葉歸根,這也是對逝者的一種尊重。
對于我們現代人來說,新的安葬方式更有利于人類社會的發展,與傳統的火葬和土葬相比,新的安葬方式符合“以人為本,文明和諧”的核心價值觀,在土地淨化能力和周圍環境容許時,新的方式安葬遺體應是合适的選擇。減少耕地的流失,才是為了我們的子孫萬代能夠長久地生存下去。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