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活中我們經常用到的一些詞語,因為太熟悉了,拿起來就用,所以我們反而不知道它的出處是哪裡,本義是什麼?又為什麼那樣說。
比如,孝子原本指的并不是孝順的孩子。平頭百姓的平頭其實指的是一種頭巾。又為什麼稱别人的母親為令堂?八拜之交指的是哪八拜?筷子為何叫筷子?等等。
其實古人講究“無一字無來曆”。民間俗語也是如此。
今天我們先看看《100個漢語詞彙中的古代風俗史》這本書
對“張冠李戴”這個詞的索源吧。
張冠李戴的意思?
張冠李戴這個詞是我們在小學就已經學到的一個成語。字面意思就是說,把姓張的帽子戴到了姓李的頭上。後來我們通常用來說認錯了對象或者弄錯了事情。比如明明是李白的詩,非說是杜甫寫的,那這就叫張冠李戴。
為什麼叫張冠李戴,不叫張冠劉戴,劉冠王戴?張冠李戴這個成語出自武則天時期的一個俗語,叫“張公吃酒,李公醉。”記載在唐代文學家張鷟的《朝野佥載》這本書中,書中說:
“天後時,謠言曰:‘張公吃酒李公醉。’張公者,斥易之兄弟也;李公者,言李氏大盛也。”
這裡說的是張昌宗,張易之兩兄弟,是武則天非常寵愛的兩個面首。武則天改國号為周,篡奪李姓天下,連自己的兒子唐中宗李顯也被廢黜。有一次,武則天舉行宴會。這邊武則天與張氏兄弟飲酒作樂,興高采烈。那邊李顯聽着母親花天酒地,他便獨自一人悶悶不樂,喝着喝着悶酒就醉了。
随後不多久,民間便流傳着張公吃酒,李公醉這一說了。
後來從張公吃酒,李公醉又演化出來,另外一句俗語叫做張公帽兒李公戴。這句話其實就更加的刻薄了。把姓張的帽子帶到姓李頭上。很明顯指的是把綠帽子帶到李治頭上。
所以,以後有張冠李戴,張三李四、張家長李家短。張三有錢不會使、李四會使卻無錢之類的俗語,都是由“張公吃酒,李公醉” 演化而來。
所以講到這裡,我們便可以理解開頭我們所說到的,古人講究無一字無來曆。錢希言先生說,民間俗語“皆非漫然無本”說的也是這個意思。
如果你想知道更多民間俗語成語的來曆和趣談,這本《100個漢語詞彙中的古代風俗史》是一個非常好的選擇。
感謝閱讀,點擊頁面上方 寺兩讀書 關注,我們下本書再見~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