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曆史被錯殺的忠臣

曆史被錯殺的忠臣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2-11 17:07:47

亂世出英雄,這話一點兒也沒錯。

正如《隋唐演義》裡的徐茂公,十七歲開始南征北戰,年紀輕輕就加入了瓦崗軍,先後經曆隋朝末年的群雄割據,諸侯逐鹿,最終歸順李唐,成就一代封疆大吏。

然而在徐茂公死後,他卻莫名遭到了千古罪臣般的屈辱對待,先是被武則天掘墳毀棺,繼而又鞭屍辱骨,最後武則天仍不洩憤,甚至夷滅徐氏九族才善罷甘休。

曆史被錯殺的忠臣(死後卻被掘墳鞭屍)1

那麼問題來了,究竟是怎樣的深仇大恨,使得武則天對徐茂公一族,如此恨之入骨呢?

原因其實并不在徐茂公身上,他隻是被株連罷了。

真正的原因,是他的孫子:

徐敬業。

曆史被錯殺的忠臣(死後卻被掘墳鞭屍)2

徐敬業

說起徐敬業,或許很多朋友會感到陌生,但他卻是武則天執政早期,響當當的一号人物。

徐敬業,又名李敬業,貞觀十年生人(636年),乃徐茂公之孫,世襲祖父英國公爵位,曾官至湄洲刺史。

要說徐敬業的前半生,總的來說還算順風順水,直到武則天臨朝稱制,徐敬業舉兵而起,宣布反抗武則天,這才拉開了動蕩的時代大幕。

在說徐敬業的傳奇經曆之前,就不得不先提起他的祖父——徐茂公

因為這二人之間的關聯,在日後徐敬業起兵反抗武則天時,屬于無論如何也繞不開的因素。

徐茂公,原名徐世勣(jì),又名李世勣,因在武德二年歸順李淵,被賜姓“”,改名“李世勣”。

曆史被錯殺的忠臣(死後卻被掘墳鞭屍)3

英國公·李世勣

後來歸屬秦王李世民麾下,唐初開國時,李世勣為避諱“李世民”名字中的“”字,因此去掉“李世勣”中的“”字,正式改名為“李勣”(jì)。

《舊唐書·卷六十七·列傳第十七》:李勣,曹州離狐人也。隋末徙居滑州之衛南。本姓徐氏,名世勣,永徽中,以犯太宗諱,單名勣焉。

且說李勣南征北戰,護主有功,作為李唐王朝的開國功臣,曾大敗突厥等塞外強敵,又受封英國公,世襲蕲州刺史,可謂一生戰功彪炳,榮譽滿門。

由此,為何他的孫子徐敬業又名李敬業,也就順理成章了,因為李唐的賜姓能夠世襲,所以在徐敬業出生後,自動随賜姓,然而為何在他舉兵反抗武則天後,又改為姓徐呢?

原因正是由于日後兵敗,武則天便廢除其祖父李勣所獲“李”之賜姓,恢複其徐氏本姓。

這實際上算是一種報複。

而說起徐敬業的“能作”(非貶義),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

第一,膽識過人。

唐代筆記小說集《隋唐嘉話》中,便曾記載過一則李敬業非比常人的“平亂典故”。

(注明:《隋唐嘉話》雖為唐代小說集,但因其記載曆史人物的實際言行,而具備一定史學參考價值,至于所載李敬業之典故,由于年代久遠,我個人觀點:“真實性存疑。”故本人引用此典故,隻代表本人立場,試圖從側面突出李敬業的膽識過人,其事迹真實性仍舊屬于“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另外此典故絕非本人憑空杜撰,望各位頭條讀者周知,謝謝。)

話說唐高宗李治在位時,有蠻人群寇作亂,便命李敬業前去平複。

曆史被錯殺的忠臣(死後卻被掘墳鞭屍)4

唐高宗·李治

依照正常的處置邏輯,應當是徐敬業抵達→找到賊寇據點→率兵征讨

然而李敬業并未按常理出牌,等他抵達作亂之地後,卻隻帶了随身一名侍衛,便在所有人的震驚注視下,孤身前往敵軍大營。

此舉不僅使徐敬業麾下三軍大為緊張,更在傳達朝堂後,引得群臣驚奇。

誰知當天便傳來捷報,李敬業未費一兵一卒,便将賊寇遣散。

曆史被錯殺的忠臣(死後卻被掘墳鞭屍)5

徐敬業影視劇照

此事一成,李敬業之名威震四方,舉朝皆知,英國公李勣的孫子李敬業,不論膽識還是才略,皆是非凡過人。

通過此事也可看出,李敬業的膽識絕非常人能比,單憑孤身深入敵營,更可證明他的謀略,實屬人中佼佼者。

而其祖父李勣聽說了孫子的壯舉後,更搖頭大呼:“無不辦此。然破我家者必此兒。

大意為:“就連我都不敢辦的事情,他年紀輕輕就做到了,但日後能破敗我家門者,必定也是這小子。

沒想到數十年後,李勣的這番話竟一語成谶(chèn)。

《隋唐嘉話·卷二》:高宗時,蠻群聚為寇,讨之辄不利,乃以徐敬業為刺史。州發卒郊迎,敬業盡放令還,單騎至府。賊聞新刺史至,皆繕理以待。敬業一無所問,他事已畢,方曰:”賊皆安在“曰:“在南岸。”乃從一二佐史而往,觀者莫不駭愕。賊初持兵觇望,見船中無所有,乃閉營藏隐。敬業直入其營内,使告曰:“國家知君等為貪吏所苦,非有他惡,可悉歸田裡。後去者為賊。”唯召其魁帥,責以早降之意,各杖數十而遣之,境内肅然。其祖英公聞之,壯其膽略,曰:“吾不辦此。然破我家者必此兒。”英公既薨,高宗思平遼勳,令制其冢像高麗中三山,猶漢霍去病之祁連雲。後孫敬業兵起,武後令掘平之,大霧三曰不解,乃止焉。 

第二,馬腹避火

這一記載于《酉陽雜俎》的傳奇故事,傳頌了至少得有上千年,更一度被收錄進語文課本,而這段傳奇裡的主人公,正是徐敬業,即李敬業。

相傳,李敬業在十餘歲時,擅長騎射,小小年紀便有勇有謀,然而憑借自己天生膽大,少年李敬業也經常闖禍,更因他面相十分醜陋,發起脾氣來顯得異常兇惡,因此他的祖父李勣就曾說:“這孩子面相不好,将日必定會為家族帶來大禍。”

之後有一次,李勣帶領李敬業外出打獵,深入叢林後,為了驅趕野獸,便生起大火,更出于心中對惹禍多端的孫子有所顧慮,想就此燒死李敬業,于是在大火将李敬業圍困之後,李勣獨自轉身而回。

誰知李敬業眼見大火彌漫,心知肚明難以逃出生天,索性殺死了鐘愛的胯下馬匹,刨開馬腹,将自己藏身其中,安然無恙的躲過熊熊烈火。

等火勢盡去,渾身血污的李敬業走出叢林,原本想用一把火燒死他的英國公李勣,親眼所見孫子竟然活着回到自己面前,心頭大為驚駭!

曆史被錯殺的忠臣(死後卻被掘墳鞭屍)6

《酉陽雜俎·前集卷十二·語資》:徐敬業十餘歲,好彈射。英公每曰:“此兒相不善,将赤吾族。”英公嘗獵,命徐敬業入林逐獸,因乘風縱火,意欲殺之。敬業知無所避,遂屠馬腹,伏其中。火過,浴血而立。英公大奇之。

暫且不論《酉陽雜俎》中這則故事的真實性,單憑古人對于徐敬業的描述與印象來看,足以證明他的才智過人,更在關鍵時刻體現出為達目的,心狠手辣,而且在生死攸關的時刻,他更做到了心思沉穩,毫不慌亂,知道求生不得,便殺死身邊的愛馬,躲藏于馬腹中,逃過一劫。

通過此事,大抵能看出李敬業的性格,首先毫不心慈手軟是肯定的,其次是他的勇氣與才智,還有應付突發狀況時的冷靜,這三點因素,都為他日後起兵反抗武則天,早早埋下了伏筆。

第三,起兵抗武

這算是徐敬業一生中,“最能作”的一件事,并因此使得家門被滅,最終株連九族。

公元684年,即嗣聖元年,唐睿宗李旦即位,武則天臨朝稱制,因朝中政事受到連坐的李敬業,被貶為柳州司馬,此事進一步加重了李敬業對武則天的不滿。

曆史被錯殺的忠臣(死後卻被掘墳鞭屍)7

武則天

原本武則天垂簾聽政,就已經引得朝中老臣與李唐宗室心生怨怒,而李敬業被貶之後,始終潛藏于表面之下的對立矛盾被大大激化,迫使李敬業心生反意。

于是在這一年,他聯合自家兄弟徐敬猷,括蒼縣令唐之奇、高宗時宰相杜正倫之侄杜求仁、以及“初唐四傑”之一的駱賓王等人,以“匡複廬陵王李顯”為由,于揚州起兵,讨伐武則天。

《資治通鑒·卷第二百三》:時諸武用事,唐宗室人人自危,衆心憤惋。會眉州刺史英公李敬業及弟令敬猷、給事中唐之奇、長安主簿駱賓王、詹事司直杜求仁皆坐事,敬業貶柳州司馬,敬猷免官,之奇貶栝蒼令,賓王貶臨海丞,求仁貶黟令。求仁,正倫之侄也。尉魏思溫嘗為禦史,複被黜。皆會于揚州,各自以失職怨望,乃謀作亂,以匡複廬陵王為辭。

而後,由駱賓王書寫《為徐敬業讨武曌檄》一文,号召天下,結納有志之士,短時間内便聚兵十數萬,期間招兵買馬,廣開兵庫,迅速組織起一支戰力雄厚的正規軍,劍指武後,大有氣吞萬裡之勢。

曆史被錯殺的忠臣(死後卻被掘墳鞭屍)8

徐敬業影視劇照

征讨前期,徐敬業一路勢如破竹,先奪潤州,再沿淮河東下,逼近臨淮,直至攻破淮陰。

直到成為關鍵的下阿溪一戰,武則天座下左衛将軍李孝逸借助火攻,大敗徐敬業,當場被斬殺兵馬多達七千餘人,緻使徐敬業麾下三軍士氣大減,而後李孝逸乘勝追擊,一鼓作氣将徐敬業逼至潤州,而起兵謀反的徐敬業,更死于部下之刀,最終身首異處。

《資治通鑒·卷第二百三》:乙醜,敬業至海陵界,阻風,其将王那相斬敬業、敬猷及駱賓王首來降。餘黨唐之奇、魏思溫皆捕得,傳首神都,揚、潤、楚三州平。

縱觀整個起兵反抗的過程,徐敬業雖起的快,然而落的更快,前後不過數月時間,即宣告失敗,後世總結他起兵失敗的主要原因,是戰略錯誤,本不應該聽信部下魏思溫的策略北上,應該趁武周兵力未集時,直搗黃龍。

而一路往東,遇到的都是武周重兵,況且徐敬業聚兵時間短,各路人馬良莠不齊,軍心看似如鐵,實則不凝,短時間内的聚集,也無非是想在有人領頭作亂的情況下,趁機分一杯羹,所以徐敬業的反抗大計,很快便在武周的重兵壓制下,以失敗告終。

《資治通鑒·卷第二百三》:魏思溫說李敬業曰:“明公以匡複為辭,宜帥大衆鼓行而進,直指洛陽,則天下知公志在勤王,四面響應矣。”

此後的事情便如前文所說,武則天順利平叛,并以徐敬業謀反一事為典型,殺雞儆猴,她先是剝奪其祖父徐茂公,即李勣的世襲爵位,乃至廢除賜姓,恢複徐氏本姓,更将徐敬業滿門抄斬,夷九族。

《舊唐書·列傳第十七》:“敬業不蹈贻謀,至于覆族,悲夫!”

曆史被錯殺的忠臣(死後卻被掘墳鞭屍)9

如今的徐茂公之墓,

而在這些血腥措施過後,武則天仍不滿足,便下令掘開徐茂公的墳墓,将這位李唐開國大功臣的遺骸拖出,鞭屍毀迹,而與徐家相關聯,以及徐敬業本人的部下家眷,也紛紛難逃株連厄運。

《資治通鑒·卷第二百三·唐紀十九》:光宅元年,丁酉,追削李敬業祖考官爵,發冢斫棺,複姓徐氏。

起起伏伏數十年,到最後,英國公李勣昔日的一句感歎,沒想到竟真的得以應驗:

然破我家者必此兒。

不免引得後世哀鳴,徒留千古唏噓。

——————

關注作者:錢品聚,了解更多曆史與文化秘聞,帶你發現更大的世界~

曆史被錯殺的忠臣(死後卻被掘墳鞭屍)10

參考文獻:

·《舊唐書·卷六十七·列傳第十七》:李勣,曹州離狐人也。隋末徙居滑州之衛南。本姓徐氏,名世勣,永徽中,以犯太宗諱,單名勣焉。

——————

·《隋唐嘉話·卷二》:高宗時,蠻群聚為寇,讨之辄不利,乃以徐敬業為刺史。州發卒郊迎,敬業盡放令還,單騎至府。賊聞新刺史至,皆繕理以待。敬業一無所問,他事已畢,方曰:”賊皆安在“曰:“在南岸。”乃從一二佐史而往,觀者莫不駭愕。賊初持兵觇望,見船中無所有,乃閉營藏隐。敬業直入其營内,使告曰:“國家知君等為貪吏所苦,非有他惡,可悉歸田裡。後去者為賊。”唯召其魁帥,責以早降之意,各杖數十而遣之,境内肅然。其祖英公聞之,壯其膽略,曰:“吾不辦此。然破我家者必此兒。”英公既薨,高宗思平遼勳,令制其冢像高麗中三山,猶漢霍去病之祁連雲。後孫敬業兵起,武後令掘平之,大霧三曰不解,乃止焉。 

——————

·《酉陽雜俎·前集卷十二·語資》:徐敬業十餘歲,好彈射。英公每曰:“此兒相不善,将赤吾族。”英公嘗獵,命徐敬業入林逐獸,因乘風縱火,意欲殺之。敬業知無所避,遂屠馬腹,伏其中。火過,浴血而立。英公大奇之。

——————

·《資治通鑒·卷第二百三》:時諸武用事,唐宗室人人自危,衆心憤惋。會眉州刺史英公李敬業及弟令敬猷、給事中唐之奇、長安主簿駱賓王、詹事司直杜求仁皆坐事,敬業貶柳州司馬,敬猷免官,之奇貶栝蒼令,賓王貶臨海丞,求仁貶黟令。求仁,正倫之侄也。尉魏思溫嘗為禦史,複被黜。皆會于揚州,各自以失職怨望,乃謀作亂,以匡複廬陵王為辭。

·《資治通鑒·卷第二百三》:乙醜,敬業至海陵界,阻風,其将王那相斬敬業、敬猷及駱賓王首來降。餘黨唐之奇、魏思溫皆捕得,傳首神都,揚、潤、楚三州平。

·《資治通鑒·卷第二百三》:魏思溫說李敬業曰:“明公以匡複為辭,宜帥大衆鼓行而進,直指洛陽,則天下知公志在勤王,四面響應矣。”

——————

·《舊唐書·列傳第十七》:“敬業不蹈贻謀,至于覆族,悲夫!”

——————

·《資治通鑒·卷第二百三·唐紀十九》光宅元年:丁酉,追削李敬業祖考官爵,發冢斫棺,複姓徐氏。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