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季,海虹最鮮美,出肉率最高的季節,這個季節,也被一些沿海地區,稱為“海虹季”。
在“海虹季”到來後,海虹不但是大家常吃的海鮮之一,也是工廠深加工的主要海産品之一。
雖然春季的海虹最鮮美,也是我們最常吃的海鮮,但每年的“海虹季”,都會傳出因食用海虹而引起的中毒事件。
為此,一些地方,也在春季向大家提醒:某某時間段内,需謹慎食用海虹。甚至,有人說海虹中的毒素,比眼鏡蛇毒還要強80倍!
為什麼有些人食用海虹後,會引起中毒現象?
部分海虹中的毒素,又是從哪裡來的?
海虹中的這些毒素,真的比眼鏡蛇毒還強80倍嗎?
下面,就讓我們帶着這些問題,一起走近海虹,一起找出這些問題的答案。
海虹學名贻貝,也叫青口、青口貝。在浙江甯波的舟山一帶又名“淡菜”,意為“不用加鹽也可直接食用”,到了福建一帶,又被稱為“海婦人”,而大部分地區,還是叫它海虹或青口。
雖然贻貝在各地的名字不一樣,但是春季各地的贻貝卻同樣鮮美!這也讓它有了“最大衆化海鮮”、“開春第一鮮”等美稱。
至于海虹為什麼會有這些美稱,應該是因為以下三個原因吧!
一:海虹的價格便宜
對于大部分普通群衆,說到吃海鮮,首先想到的應該是價格問題吧?
畢竟,能稱得上“海鮮”的,價格一般都不便宜。少則十幾、幾十元一斤,多則幾百、幾千元一斤,更有甚者,價格高到普通人不敢考慮!
因此,一些朋友開玩笑說:“我吃過最多的‘海鮮’隻有海帶”。當然,這隻是一句玩笑話,但從這句玩笑話中,也能看出大部分海鮮的價格。
然而,春季的海虹,卻是海鮮中的另類!
對比其他海鮮,算不上真正“海鮮”的海虹,價格卻出奇的便宜。貴的地方也就3到5元一斤,便宜的地方10元可以買4到5斤,甚至6至8斤,這也是它被稱為“最大衆化海鮮”的原因。
二:海虹的味道不錯
雖然在很多人眼裡,海虹算不上真正意義上的“海鮮”,它的味道也比不上價格昂貴的高檔海鮮。不過對于普通人來說,海虹的味道還是不錯的。
晚春之前,海水的水溫還沒有明顯上升,水溫還達不到海虹産卵的要求。這時海虹還處于“抱漿”期,它的肉質也是最肥美鮮嫩的時候,在焖煮時,隻要不是焖煮時間太久,它的食用口感和味道還是不錯的。
不過,到了4月中下旬或5月初,當海水溫度高于12℃時,海虹便開始“甩漿”産卵,這時它的肉質和味道,都會出現明顯下降。
三:海虹的營養豐富
除了價格便宜親民、肉質肥美鮮嫩外,海虹的營養價值及食療作用,也是它被稱為“開春第一鮮”的原因。
①營養價值高:别看海虹的價格不高,它的營養價值卻不低!
每一百克鮮海虹肉中,含蛋白質10.8克、糖份2.4克、脂肪1.4克,而幹品海虹肉中,蛋白質的含量高達59.3%。
另外,海虹肉中還含有多種維生素,人體必需的錳、鋅、硒、碘等微量元素,以及8種必需氨基酸。其中氨基酸的含量,遠遠高于雞蛋以及雞、鴨、魚、蝦和肉類。
因此,海虹又被稱為“海中雞蛋”。
②食療效果好:除了較高的營養價值,海虹還有很好的藥用和食療效果。
據《本草綱目》記載,海虹肉能治“虛勞傷憊,精血衰少,吐血久痢,腸鳴腰痛”。
據現代有關記載,“贻貝性溫,能補五髒,理腰腳,調經活血,對眩暈、高血壓、腰痛、吐血等症均有療效,而治夜尿吃贻貝效果甚好”。
既然海虹又便宜又好吃,并且營養豐富,有很好的食療作用,那麼為什麼每年,都有很多因食用海虹,引起的中毒事件呢?
這主要就和食用者的自身原因,以及海虹體内的毒素有關了!
雖然春季的海虹便宜、鮮美,并且營養豐富,但是在吃的時候卻不能過于随便,以防導緻身體不适,從而引起因食用者自身原因造成的中毒事件。
為防止因我們自身,引起的食用海虹中毒事件,在購買或食用海虹時,請注意以下三點。
一:注意海虹的生長環境
海虹的生命力頑強,适應能力好,在我國山東、遼甯、浙江、福建、廣東、海南等沿海省份均有分布。同時,它們的繁殖、生長速度快,在以上沿海省份,均有大規模養殖區域。
另外,除了規劃的養殖區域外,在自然海域中,也有大量野生海虹生存。
由于它們的适應能力強,對水質的要求不高,也就造成野生海虹,生活的水域差異很大,甚至部分野生海虹的生存環境已被污染,所以在食用海虹時,一定要注意它們的生長環境。
購買海虹時,最好選擇人工養殖的。這些養殖區域受有關部門監管,海水及海虹的質量有所保障。反而野生的海虹,食用後更容易出現中毒現象。
二:注意控制單次食用量
有些朋友覺得海虹便宜、鮮美、營養豐富,一次可以盡情地享用,甚至可以用“吃飽”來形容!
其實,這種單次食用量過多的吃法,很容易造成身體的不适,甚至出現嘔吐、腹瀉等輕微的中毒現象。
畢竟海虹帶有一定的寒性,食用時多配以姜蒜汁,除了能調味,還能起到一定的殺菌消毒,中和海虹寒性的作用。
即使如此,如果一次食用過多,海虹的寒性也容易引起腸胃或身體的不适,所以在食用海虹時,最好注意單次的食用量。
三:注意勿食變質的海虹
除了注意海虹的生長環境、單次食用量,還要注意食用的海虹是否變質。
首先:購買時注意海虹是否新鮮。
現在很多商家在零售海虹時,喜歡用淡水沖洗。這種做法,除了可以清除海虹身上的部分泥沙,讓它看上去更有光澤外,也讓海虹吸入了大量淡水,增加了海虹的重量。同時,吸入淡水後的海虹,多數會在一天内死掉。所以,我們在購買時,一定要注意海虹是否新鮮。
判斷海虹是否新鮮的方法,大緻可以分兩種:一是聞味道,新鮮的海虹有一種淡淡的鹹腥味,而不新鮮的海虹有一種腥臭味。二是看顔色,鮮活的海虹顔色黑亮有光澤,不新鮮的海虹顔色暗淡無光澤。
其次:焖煮熟的海虹應盡快食用。
由于海虹的價格便宜,我們在購買時很容易買多,出現焖煮熟後一次吃不完的現象。這時,有些人喜歡留在第二天吃。
其實,煮熟後留到第二天的海虹,并不建議大家繼續食用!
我們都知道有些海鮮,一旦死掉或不新鮮了,就已經不能食用了,海虹也是如此。
海虹本身的蛋白質含量較高,導緻它們腐爛變質的速度較快。隔夜的熟海虹,在第二天食用時,很可能已經變質!而食用了變質的海虹,輕則引起腹瀉,重則可能導緻食物中毒!
看到這兒,可能會有人說,就算上面三點都注意了,還是會有因吃海虹而造成的中毒事件,甚至一些地方提示,要謹慎食用海虹,那又是什麼原因呢?
關于這個問題,就和海虹體内的毒素有關了,這同樣也是本文的重點!
要說海虹有毒,可能很多朋友不相信。畢竟,它是我們“最大衆化”的海鮮,并且很多人吃了多年,從來也沒有出現中毒現象。
雖然大部分人吃了多年海虹,并沒有出現中毒現象,但是現實中也有很多人,的确因吃海虹而中毒了,甚至有些屬群體中毒事件!
這又是怎麼回事呢?那就要從人類吃海虹的中毒史說起。
一:食用海虹中毒的曆史
在世界上,人類吃海虹的曆史已經很久了,因食用海虹而中毒的記載,距今也有200多年了。
200多年前的1793年6月15日,喬治溫哥華上尉在北太平洋環球旅行中,遇到并記錄了一次因食用海虹而集體中毒的事件。
當時随船的5名船員,在當地收購了一批海虹作為當天的食物。結果就在他們吃下這些海虹,在短短的半小時後,陸續有人出現了中毒現象。
最終此次事件,造成一名船員不幸死亡,而此處的海虹,也被标記為有毒,不能食用!
自從這次記錄後,全球多個地方,也出現了食用常見貝類引起的中毒事件,而這些貝類除了海虹,還有牡蛎、扇貝之類,而中毒後的症狀,也是幾乎一模一樣。
随着食用常見貝類中毒事件越來越多,人們發現這些以前并沒有毒的貝類,也不是忽然之間全都有毒了,隻是在某個特殊的時間段裡變成了有毒貝類,并且它們體内的毒素含量很高。
當人們食用了足量的帶毒素貝類,就會引發中毒事件,并且中毒後的緻死率很高!于是便有人,開始研究這些貝類的毒素來源,不過很長一段時間内,大家都沒有找到正确的答案。
二:食用海虹為何會中毒
直到1928年,在科學家的不斷研究下,食用常見貝類中毒事件的調查,才有了初步的進展。
他們發現,在常見貝類中毒的事件中,有一個共同的特點:當出現中毒事件時,這些貝類所在的海域中,渦鞭毛藻集體爆發,同時包括海虹在内的一些常見貝類中,含有的麻痹性貝類毒素含量越來越高。
随着科學家的不斷研究,1957年在石房蛤中成功提取出這種麻痹性貝類毒素,并把它命名為PSP(薩克毒素)。
麻痹性貝類毒素中毒後,和河豚毒素中毒差不多,症狀多出現在食用有毒貝類半小時到1小時内,偶爾也有3小時或者更長時間的特例。
麻痹性貝類毒素直接作用于神經系統,引起神經系統麻痹,據科學家分析,這種麻痹性貝類毒素的毒性是眼鏡蛇毒的80倍,是“已知最毒有機化合物”,并且麻痹性貝類毒素沒有解毒劑!
三:海虹的毒素來自哪裡
除了麻痹性貝類毒素,包括海虹在内的一些常見貝類中,還含有腹瀉性貝類毒素、神經性貝類毒素、記憶喪失性貝類毒素、雪卡毒素等。
而常見貝類中含有的上述貝類毒素,主要收集來源便是它們所覓食的藻類。
據統計,全球有200種包括藻類在内的生物能産生出貝類毒素,而這78種生物有一個共同點——能引起三大近海污染之一的“赤潮”!
也就是說:赤潮是這些常見貝類,“收集”各種毒素的根源。
“赤潮”:又被稱為紅潮,在國際上也被稱為“有害藻類”、“紅色幽靈”。是在特定的環境條件下,海水中某些浮遊植物、原生動物或細菌爆發性增殖或高度聚集而引起水體變色,“赤潮”現象一種有害生态現象,另外赤潮并不一定都是紅色,有時也呈現黃、綠、褐色等不同顔色。
至于赤潮形成的原因,主要是因為海水中的營養元素過多,導緻藻類生物大量繁殖。另外,近海的水質污染、變差,也容易形成藻類生物大量繁殖,從而形成赤潮。
好了,關于海虹為什麼被稱為“最大衆化海鮮”、“開春第一鮮”;食用海虹時應注意什麼;海虹的毒素從哪裡而來,它是否真的比眼鏡蛇毒毒80倍等問題,就先與大家聊到這幾。
最後,友情提示:春季海虹雖鮮美,但也不要貪吃喲!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