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劄記是教什麼的

劄記是教什麼的

生活 更新时间:2024-07-21 20:10:29

劄記是教什麼的(劄記拜)1

拜禮為儒,不拜自如,唯“取與舍”耳。

劄記是教什麼的(劄記拜)2

原文 :《“拜”還是“不拜”》

作者 | 台灣金門大學 田宇昂

圖片 | 網絡

《世說新語·言語》中有兩則故事與小兒偷酒有關,分别是鐘毓、鐘會兩兄弟偷酒,以及孔融次子偷酒的故事。兩則故事十分相像,上下僅相隔寥寥數段,令人不禁好奇作者如此安排的用意。通常對情節極其類似的橋段作者一般會力避重複,然而《言語》篇中卻連續使用兩次,這兩處小兒偷酒的“拜”與“不拜”背後蘊含了怎樣的思路和邏輯?

故事對比

先來看原文:

孔文舉有二子,大者六歲,小者五歲。晝日父眠,小者床頭盜酒飲之。大兒謂曰:“何以不拜?”答曰:“偷,那得行禮!”

鐘毓兄弟小時,值父晝寝,因共偷服藥酒。其父時覺,且托寐以觀之。毓拜而後飲,會飲而不拜。既而問毓何以拜,毓曰:“酒以成禮,不敢不拜。”又問會何以不拜,會曰:“偷本非禮,所以不拜。”

兩者皆是關于“父與子”這一母題的故事,兩則人物形象的設計可謂十分精妙。父親以第三方視角縱觀全局,是事件中的上位者,也是讀者最容易被帶入的角色。作為事件的主導者,兩個兒子與父親處于互相對立的狀态,兄弟之間也處于互相對立的狀态,雖然簡單,卻構建了矛盾的起點,這也是短劇常用的藝術手法。

就環境而言,有一個很值得注意的點就是“晝寝”和“晝日父眠”。兩者意思相同,即“父親在白天睡覺”。這一要素看起來不起眼,卻是整個故事的核心要素,甚至故事的起因與結果都與之有關。因為白天小孩子處于活躍狀态,而父輩的午覺則是小孩子偷酒的推動要素之一,倘若父親清醒則不能完成這一行為。那麼為什麼不寫作父親離家之類情節呢?這就牽涉到結果,因為離家之類的情節無法讓父親發現兒子們“越軌”的舉動,更無從記錄下這些情節。鐘毓兄弟的故事已經點了出來:“其父時覺”——正因為是白天睡覺,所以不會十分深沉,為小孩子的動靜驚醒父親埋下了伏筆,也正是因為驚醒了父親,才有可能引發這一段對話。

劄記是教什麼的(劄記拜)3

最後也是最為重要的部分是情節的對比。雖然孔文舉一則沒有父親提問,而是長子提問,但是并無大礙,這種詢問實則起到一種推動作用,是為了引出主角的觀點。那麼關鍵之處就體現在孩子的對話中,一則中兩個兒子回答了相反的答案“拜”與“不拜”,而另一則卻僅有一種回答:“不拜”。

“禮”的範疇

書中彰顯的這種思想代表和反映了什麼呢?

在“拜”與“不拜”之間存在的就是“禮”這一範疇。我們一般認為“拜”是禮,“不拜”是非禮。禮是什麼?有人說是一整套典章制度和道德規範。禮的定義學界闡釋豐贍,此處僅試以“代價”為标準,來看看為了“禮”需要付出什麼,“犧牲”什麼。

《論語》中有這樣一篇:

陳亢問于伯魚曰:“子亦有異聞乎?”對曰:“未也。嘗獨立,鯉趨而過庭,曰:‘學《詩》乎?’對曰:‘未也。’‘不學《詩》,無以言。’鯉退而學《詩》。他日,又獨立,鯉趨而過庭,曰:‘學《禮》乎?’對曰:‘未也。’‘不學《禮》,無以立。’鯉退而學《禮》。聞斯二者。”陳亢退而喜曰:“問一得三,聞《詩》,聞《禮》,又聞君子之遠其子也。”

作為兒子的孔鯉也像我們現代學生一樣,出去玩的時候被父親叫住問了學業的情況。對于孔鯉來說,也許禮就是一項家庭作業,是需要用閑暇的娛樂時間來換取的。

而作為孔子之後的孔融孔文舉,他最為聞名的事迹想必就是讓梨了。雖然讓梨本身不是大事,但對于一個小小的孩子來說,知道謙讓,懂得禮數,實為千古美談。對于孔融來說,也許禮就是克制,是需要用好的東西來換取的。

孔文舉的小兒子偷酒喝,孔門之後,當然是知道“酒以成禮”的,但想要喝酒,就有着許許多多的規矩,隻要一句“偷,那得行禮”就能抹去所有的麻煩,童趣畢現。但是五歲的孩子都知道,想要這個酒就要放棄“禮”。對小兒來說,也許禮就是束縛,是要用“自由”來換取的。

劄記是教什麼的(劄記拜)4

三年之後,孔融因“物寄瓶中”這一違背禮教的言論而被捕,最終被曹操處死,孔氏之後竟死于禮教,令人唏噓。關鍵是他在被捕時還有這樣一段對話更讓人動容:

孔融被收,中外惶怖。時融兒大者九歲,小者八歲。二兒故琢釘戲,了無遽容。融謂使者曰:“冀罪止于身,二兒可得全不?”兒徐進曰:“大人豈見覆巢之下,複有完卵乎?”尋亦收至。

孔融尚存希望,他的兒子卻已經世事通透。這一次,禮是什麼呢?孔融不懂,他的兒子卻很明白,禮就是謹言慎行,是要用命來換取的。

作者一聲“那得行禮”,也許是想抛棄那些束縛,抛棄謹言慎行的生活,丢掉克制,丢掉假面,像我們想象的“魏晉名士”一樣,寄情山水,恣意灑脫,“越名教而任自然”。當然也可能是警告那些想要用一句“那得行禮”就丢掉責任和義務,丢掉尊嚴和規則的人,這一切是要用生命來交易的。

拜禮為儒,不拜自如,唯“取與舍”耳。

文章為社會科學報“思想工坊”融媒體原創出品,原載于社會科學報第1800期第8版,未經允許禁止轉載,文中内容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本報立場。

劄記是教什麼的(劄記拜)5

拓展閱讀

文史 | 《論語》的前世今生

視域 | “立”與“權”:探究《論語》中的兩種邏輯

劄記是教什麼的(劄記拜)6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