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汽車

 > 汽車機油的标号有哪些

汽車機油的标号有哪些

汽車 更新时间:2024-06-13 07:04:19

提到機油标号,我想大部分人腦子裡首先閃現的就是機油桶上5W-40、0W-30等等這些耳熟能詳的标識。對于這些标識,網上随便一搜就會出現大把的解釋,甚至所謂“專業”解讀。如果我告訴你這些解讀大部分都在誤導大衆,你會不會覺得我誇大其詞?

汽車機油的标号有哪些(關于汽車機油标号的含義和選擇)1

然而這是事實!基于各類不靠譜的解讀,導緻我們大部分人對機油标号的認知存在很多誤區,一些錯誤的解釋甚至已經被大家誤認為正解,包括很多從事維修工作的技術人員,也深受其害。今天我們就來把這些誤區一一破除。

(注:由于單級機油在乘用車領域基本已經淘汰,因此本文僅針對複級機油,也就是四季通用機油進行講解)

誤區一:

混淆黏度等級和質量等級

對機油不了解的人,往往認為5W-40這類數字加字母的組合就蘊含了機油的所有特性。事實并非如此,機油标号是由黏度等級和質量等級兩部分組成的,而5W-40、0W-30……這些,代表的隻是其中的黏度等級。黏度等級反映的是機油的黏溫特性,而質量等級反映的是機油的品質。

那麼質量等級在哪裡呢?如果我們仔細觀察機油桶上的标識,你會發現在黏度等級的附近還會有“API SN/CF”或“ACEA A3/B3”這類标識(有些品牌标注在機油桶背面),這就是質量等級了。

汽車機油的标号有哪些(關于汽車機油标号的含義和選擇)2

黏度等級

汽車機油的标号有哪些(關于汽車機油标号的含義和選擇)3

黏度等級

其中的API和ACEA分别是美國石油協會和歐洲汽車制造商協會的縮寫,代表兩套不同的質量标準體系。質量等級的具體含義非一句兩句能講清楚,并且不是本文介紹的重點,在此不做贅述。

誤區二:

對黏度等級的誤讀

目前大衆對于黏度級别等級的誤讀是十分嚴重的。黏度等級的完整表達為SAE xxW-xx,其中xx用不同的數值表示,比如前面提到的5W-40。SAE是美國汽車工程學會的簡稱,以SAE前綴代表采用的是美國汽車工程學會标準,這也是國際通用标準。那麼5W和40分别代表什麼呢?

首先可以肯定的是,5W-40中短杠“-”前的數值5W代表的是機油的低溫性能(冷起動性能),短杠後的數值40代表的是機油的高溫性能。但如果想知道這兩部分的具體解釋,借助發達的互聯網,你找到的幾乎都是錯誤答案!最典型的有以下幾種。

誤讀1: W前的數字代表機油的凝點,數字越小,凝點溫度越低

可以肯定的是,W前的數字确實對應着溫度數值,0對應-35℃,5對應-30℃,10對應-25℃,15對應-20℃,20對應-15℃,25對應-10°C。那麼這些溫度代表的是機油的凝點嗎?

對機油稍有了解的人就應該能看出這是一種錯誤說法。所謂凝點,說白了就是油品凝固的臨界溫度,試想一下,如果機油已經凝固了,那麼在這個溫度下還怎麼給發動機提供潤滑?要知道機油黏度等級所對應的最低溫度是要保證發動機在該溫度下能夠正常工作的!

誤讀2:W前的數字代表機油的傾點

傾點是指油品能夠流動的最低溫度,的确是評價油品低溫流動性的一個指标,因此這種說法較上一種更具迷惑性,很多專業人員都信以為真,但這也是誤導!

證據呢?讓我們來看兩張圖片。

汽車機油的标号有哪些(關于汽車機油标号的含義和選擇)4

汽車機油的标号有哪些(關于汽車機油标号的含義和選擇)5

仔細觀察這兩張圖片你會發現,同樣0W-30的兩款機油,技術參數中的傾點一個是-60℃,一個是-50℃。

這說明什麼?沒錯,W前數字所對應的溫度并不代表傾點!否則這兩款機油的傾點都應該是-35℃。

事實上,傾點比凝點的溫度并高不了些許,因此在傾點溫度下,機油的流動性也是很差的,更何談起動性能?那麼這個溫度究竟代表什麼呢?我在本文最後會做詳解。

誤讀3: 短杠後面的數字代表機油所能适用的氣溫

對于短杠後面的數字,有一種說法認為它是代表機油适用的夏季氣溫範圍,數字越大,可适用的溫度越高,甚至将數值與溫度一一對應,30就代表适用最高溫度為30℃,40為40℃……更堂而皇之地做了一個黏度等級與氣溫的關系圖表示衆。

汽車機油的标号有哪些(關于汽車機油标号的含義和選擇)6

對此我隻想說四個字:無稽之談!要知道,發動機進入正常工作溫度後,機油的溫度會在100℃左右,如果按這種說法,是不是所有的發動機都要報廢掉了?

黏度等級的正确解讀

挑了這麼多錯,那機油黏度等級的正确含義到底是什麼呢?

讓我們再來看一張圖。

汽車機油的标号有哪些(關于汽車機油标号的含義和選擇)7

有興趣的學霸可以深究一下其中的内容,在此我将其中的主要内容翻譯如下圖。

汽車機油的标号有哪些(關于汽車機油标号的含義和選擇)8

通過上面的圖表不難看出,黏度等級短杠前的數值代表的是機油的一些低溫特性,短杠後的數值代表的是機油的一些高溫特性。我們可以簡單理解為,前半部分(如5W)體現的是機油在大氣溫度下的黏度(低溫黏度),後半部分(如40)體現的是機油在進入正常工作溫度後(100°C左右)的黏度(高溫黏度)。

我們仍以SAE 5W-40為例結合上圖分析,再次證明W前的數字5所對應的-30℃并非凝點或傾點,而是在該溫度下機油的低溫動力黏度(CCS,單位是毫帕·秒),此外,它還對應一個-35℃下的低溫泵送黏度,這兩個都是反映機油低溫冷起動性能的指标。

短杠後的數字40所對應的也非環境溫度,而是100℃運動黏度,以及150℃高溫高剪切黏度兩項機油高溫黏度指标。

這些專業術語可能讓你看得一頭霧水,我們可以簡單理解為,W前的數字越小,機油的低溫起動性能就越好;短杠後的數字越大,機油的高溫性能就越好,高溫黏度越大。

那麼選擇機油時,是不是W前的數字越小越好,短杠後的數字越大越好呢?

這句話隻對了一半。為什麼這麼說呢?

首先來看前半句“W前的數字越小越好”。我們知道,發動機冷起動時,機油都在油底殼内,機油泵需要一定時間才能将機油輸送到需要潤滑的位置,因此在短時間内,發動機内部元件會處于幹磨狀态,這段時間是造成發動機日常磨損的最主要因素。

由于機油的黏度會随溫度降低而升高,流動性變差,因此寒冷環境下冷起動幹磨時間會加長,加劇磨損。因此,機油的低溫性能就變得尤為關鍵。W前的數字越小,低溫性能越好,起動阻力越小,縮短幹磨時間,對發動機的冷起動保護就更好。因此,冬季寒冷地區的車輛,在不考慮價格因素的前提下,就盡量選擇低溫黏度更小的機油吧。

接着來看後半句“短杠後的數字越大越好”。由于機油随溫度升高會越來越稀,超過一定溫度時,潤滑性能會逐漸下降,直至喪失。因此在發動機内部高溫環境下,機油應達到一定的黏度指标,以确保良好的潤滑性能。具體指标就是前面表格中的100°C運動黏度和150°C高溫高剪切黏度。短杠後的數字越大,這兩項指标就越優異,因此具有更好的高溫性能,并且由于黏度更大,具有更好的密封性能。但是,這并不代表該數字越大越好,因為黏度越大,摩擦力越大,發動機功率損耗也就越大,帶來的是燃油經濟性下降。同時,黏度越大,機油循環越慢,因此散熱性也會下降。

那麼應該如何選擇高溫黏度呢?

其實很簡單:根據整車廠家的規定選擇。高溫黏度要根據發動機的設計需求來選擇,通常設計越精密的發動機,對黏度的要求越低。車輛的使用說明書中都規定了适用的黏度等級,這是嚴格按照發動機的設計需求給出的,因此是最适合的,其中的低溫黏度我們可以根據車輛使用環境及個人需求适當改變等級,但高溫黏度建議一定按照規定等級選擇。

高溫黏度選擇不合适,會造成什麼問題?

高溫黏度選擇過小,會造成密封性達不到發動機的要求,後果就是可能造成機油消耗過大,也就是俗稱的“燒機油”。而高溫黏度選擇過大,則可能會導緻發動機功率損耗上升,油耗增加,散熱變差。

此外,對于老舊車輛,發動機由于自然磨損,各摩擦面之間的間隙會變大,密封性下降,出現功率下降,“燒機油”等問題。此時可适當提高機油的高溫黏度等級,比如5W-40改為5W-50,會在一定程度上改善發動機工作狀态。

以上我們對機油标号的常見誤讀進行了糾正,并對機油的黏度選擇給了一些建議,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同時您有不同觀點也歡迎留言給我們,共同交流探讨。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汽車资讯推荐

热门汽車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