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宮周圍比較好玩的景點在線等?左圖 焦秉貞所繪《仕女圖冊》之“秋千閑戲” 右圖 清人繪《萬樹園賜宴圖軸》故宮博物院影像資料庫供圖,下面我們就來聊聊關于故宮周圍比較好玩的景點在線等?接下來我們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左圖 焦秉貞所繪《仕女圖冊》之“秋千閑戲” 右圖 清人繪《萬樹園賜宴圖軸》故宮博物院影像資料庫供圖
【博覽荟】
蕩秋千是我國傳統的遊藝活動。宋代文人高承撰《事物紀原》卷八,轉載隋炀帝編《古今藝術圖》:“北方戎狄愛習輕趫之能,每至寒食為之,後中國女子學之,乃以彩繩懸樹立架,謂之秋千。”這段話說明,秋千由北方少數民族傳入域内,且多為女性做娛樂之用。故宮為明清皇宮,女性成員較多,因而蕩秋千為宮中較為常見的活動。明末詩人陳子龍作詩“禁苑起山名萬歲,複宮新戲号千秋”,可反映明代宮中的秋千活動(即詩中的千秋)盛行。清乾隆帝曾撰詩“最是春閨識風景,翠翹紅袖蹴秋千”,來形容宮中仕女蕩秋千的場景。除娛樂所用外,故宮裡的秋千還包含非常豐富的文化内涵。
宮中秋千活動與寒食節密切相關。寒食節在清明節前的一至二日,為我國的傳統節日,節日中禁煙火,隻吃冷食。此時天氣尚冷,而蕩秋千作為一種遊藝活動,既有利于驅寒,又無需劇烈運動,還能展示遊藝者優美的身姿。據王仁裕撰《開元天寶遺事》“卷下”記載:唐玄宗天寶年間,宮裡在寒食節時,會在各處架設秋千,供嫔妃們娛樂。她們在空中飄逸的形貌,引得唐玄宗贊歎,并稱之為“半仙之戲”。清代官員英廉等人編撰《日下舊聞考》,其中卷一百四十七載有“清明寒食,宮庭于是節最為富麗,起立彩索秋千架”,可反映寒食節裡,宮中秋千活動的盛行。清代宮廷畫家焦秉貞繪有《仕女圖冊》,冊頁之一即為《秋千閑戲》。畫面中,6位優雅的仕女,一位立于秋千上,兩位輔助推動使之前後搖擺,其他3位則在笑談中等候。乾隆皇帝所作《題焦秉貞人物畫冊十二幀》中,亦用“柳風拂處人吹過,環珮聲搖最上層”,來形容這一惬意的場景。
清代宮廷中,出現了一種西洋秋千,可見于宮廷筵宴場合。據吳振棫撰《養吉齋叢錄》卷十三記載:乾隆年間的每年正月十九日,乾隆帝都會在圓明園山高水長樓前舉辦筵宴,主要招待内廷王公大臣以及各藩國陪臣;在宴會上表演的遊藝節目名單中,就有西洋秋千。朝鮮使臣樸思浩在《燕薊紀程》之“圓明園記”中,回顧了他于清道光九年(1829年)正月十五日,在圓明園看到的西洋秋千表演的場景:“彩服童子八人,頭編黑絲,髡髡垂髻。各立杠頭,一上則一下,一下則一上,絲翩浮空,是謂西洋秋千,名曰忽悠悠。”
故宮藏《萬樹園賜宴圖軸》,顯示出西洋秋千的構造特征:其外形猶如立放的雲梯,雲梯中間的橫杆為滾軸,上、下端各有日字形木框。表演者分别站在兩端日字木框的橫杆上,通過變化姿勢來調整繞滾軸轉動的力矩大小,并不斷調整平衡狀态,使得秋千猶如跷跷闆一樣上下擺動。分析認為:這種秋千之所以被稱為西洋秋千,是因為使用了當時西方機械裝置中的滾軸,且秋千的搖擺方式與國内明顯不同。相比而言,國内秋千類似于單擺,遊戲者從一定高度蕩下時,其勢能轉換為動能,速度變快;過最低點後動能又轉換為勢能,速度變慢至靜止,如此反複。而清代帝王選擇西洋秋千作為遊藝項目,主要在于展示其對藩屬國的重視,通過對域外表演内容的認同,以示團結友好的氛圍。
西洋秋千還見于清代宮廷賀壽場合。在曆史上,秋千還包含給帝王賀壽之意。如唐五代文章總集《全唐文》卷九百四十九載有“秋千者,千秋也。漢武帝祈千秋之壽,故後宮多秋千之樂”。這說明,漢武帝認為蕩秋千有“千秋萬壽”之意。由于西洋秋千屬于雜技表演,既具有娛樂性,又隐含賀壽之意,因而成為清代紫禁城裡的萬壽節慶典活動中,不可或缺的項目。如故宮博物院藏崇慶皇太後《萬壽圖》,描繪的是乾隆十六年(1751年),乾隆之母崇慶皇太後六旬壽誕前夕,皇太後從暢春園回宮的場景。畫面中,在白石橋的兩岸就有西洋秋千。又如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八月,西藏政教首領班禅額爾德尼六世一行來到熱河,為乾隆帝68歲壽辰賀壽。乾隆帝谕旨于八月十四日、十六日兩次上演火戲,并為之配備了西洋秋千表演。
綜上可知,故宮裡的秋千集宮廷娛樂、時令節俗、古代政治、帝王賀壽等于一體,是我國豐富傳統文化的體現,亦能體現出東西方文化的交流與融合。
(周 乾 作者系故宮博物院研究館員)
來源: 科技日報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