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一字鑒賞?有些小說、話本或者評書,特别喜歡用這樣一句套語——言歸正傳,表示把話頭轉到正題上來說“閑話少提,言歸正傳”,“一筆掃盡,言歸正傳”,“不再絮煩,言歸正傳”等等,好像之前所說的都是閑話,沒什麼重要的一樣,下面我們就來說一說關于每日一字鑒賞?我們一起去了解并探讨一下這個問題吧!
有些小說、話本或者評書,特别喜歡用這樣一句套語——言歸正傳,表示把話頭轉到正題上來。說“閑話少提,言歸正傳”,“一筆掃盡,言歸正傳”,“不再絮煩,言歸正傳”等等,好像之前所說的都是閑話,沒什麼重要的一樣。
《說文解字》對于言的解釋,是“直言曰言,論難曰語”。關于言的字源,曆來有多種說法,有認為其甲骨文字形就好像口吹樂器的形狀,所以《爾雅》中說“大箫謂之言”,這樣看其本義就是一種樂器了。也有認為就甲骨文字形來說,言應該是在舌的基礎上加一指事符号而成,舌與言的關系就好比刀與刃一樣密切,隻不過後來字形演變,這種衍生關系不明顯了,這樣看,言的本義也就是說話、說了。無論何種解釋,言在古籍也好,在今天也好,更多的意義是說話和所說話的話這兩種,并且這種意義也廣泛存在于從言的字之中,如談、論、說、話、誦、讀等等。
古人說言為心聲,言語是表示心意的聲音。這種觀點古已有之,所以《毛詩大序》中就講“在心為志,發言為詩”,認為詩是言志的,是作者内心的表現、思想感情的抒發,所以情動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歎之,嗟歎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舞蹈、歌唱、嗟歎、言語,都是内心的表達,都是心意的流露。顧城曾說過這麼一段話:說語言是一個寶貝,它為什麼是一個寶貝?因為無數的生命、魂靈在它的面前消失了,浸透在了裡邊,滲入到了它的背後,我們的視線裡沒有它們,但是它們沒有離去,它們使語言成為寶貝。其實也是一個意思,就是言為心聲,語言承載着人的心情、情感、感受,看上去隻是簡單的一句話、一行字,但是背後并不是蒼白枯燥的。
可是,有的時候言不能盡意,因為言有盡而意無窮。對此,莊子曾表示,“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言的目的在于“得意”(表達意思,領會旨趣),但言本身并非意,它隻是字詞的聚合、累積,不能盡意,不過它可以像筌和蹄幫助人們獲得魚和兔一樣,去幫助人們“得意”。當然也應該看到,不能拘泥于言,認為意就在這裡,如果這樣反而不能得意,故忘言之後方能得意。莊子所言,其實是語言和思維的關系,語言作為表達人的思維的一種手段,并不算是十全十美的,畢竟人的思維有抽象的部分也有形象的部分,所以很多理論很難用語言來确切表達,很多形象也無法用語言來充分體現,當我們用言來表述的時候,其實隻表達了一部分内容,隻勾繪出一個大緻的輪廓。但是語言又可以通過一些方式方法,使人們獲得言外之意,使人們從有限的文字之中獲得無限的意趣。
文學是語言的藝術,文學作品一旦意盡言中,其實就沒有滋味了。我們常說好的文學作品,是作者和讀者的共同創造,因為語言中有很多不盡之意,都需要讀者去領會去再創造。中國人向來是婉轉的,運用語言的魅力,婉轉地表達自己的情感,言不盡意,有的意在言中,有的意在言外。如果你聽得懂裡面内涵的意思,才能真正讀懂他的情感。我們去看耳熟能詳的一些詩詞,比如王昌齡的“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表面上看是臨别之語,托好友給洛陽親友帶去口信,但意在言外,他所傳達的不是平安,而是自己高潔清白的品格。比如王維的“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言語裡是體貼友心,但是傷别之情不言自喻,用筆曲折。再比如張志和的“西塞山前白鹭飛,桃花流水鳜魚肥。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寥寥數語,勾勒江南水墨圖,真的是語言的藝術,看上去寫得也挺簡單,好像就是寫漁父江湖漁釣之樂,但是隐躍言外,蘊含不露,讀者另有一番感慨。
我們總是說中國的文化博大精深,中國的文字也是如此,中國的語言更是如此。古老的文字是古老言語的記錄,它們刻在骨頭上、石頭上、青銅器上、竹片上、布帛上、紙上,曆經幾千年歲月的洗禮,将故事、神話一一描述,把思想、情感隐藏其中,我們看到,我們聽說,我們觸摸,我們也試圖去讀懂。說出來,總有人聽得到。(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 施希茜)
來源: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