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在監獄什麼感受?開發商告訴你。
看下面這款戶型,從南到北一共8個單人間,無論是看守,還是探監都相當的方便。門口的入戶花園,還可以給犯人用來放風......
好好的房子,偏偏造成清一色從南到北的單人間,關鍵是裡面4間,還都幹脆沒有窗戶,這是讓人閉門思過的意思嗎???
但有一說一,這款戶型還算方正,網上有一款流傳甚廣的飛镖戶型:
開發商估計是小李飛刀的後人,認為家中的絕學不可失傳,所以造了這款讓人過目難忘的戶型......
這住在卧室裡的人,估計沒事幹,就要到黑咕隆咚的角落蹲一會兒,思考一下人生......
要說這些奇葩戶型,真的就是有你想不到,但沒有開發商做不到的!那麼問題來了,這些戶型都從哪裡來的?
一般人打眼一瞧,就能發現的問題,難道比猴還精的開發商看不出嗎?當然不是,開發商太清楚什麼是好戶型了,做奇葩戶型,完全是為了沖容積率。
每一塊地,出生的時候,就自帶容積率,容積率意味着這塊地可以建多少建築面積,建築面積乘以房價,也就是貨值,所以少建一平米,就等于損失幾萬塊。
很多地塊不規則,按照傳統正南正北的方式排布樓棟,在限高的情況下,則會導緻建面用不完的情況。
而在傳統的設計手法中,有兩種增加貨值的方法,一種是壓縮樓間距,将原本40米的樓間距壓縮到30米。
還有一種方法是做厚厚度,加大房間的進深,采用褶邊設計也使朝向不暢。
這種方法就導緻,市面上有很多進深過長的,不規則戶型。
當然,随着時間的推移,現在的沖容積率手法,相對更加人性化.
現在多采用的是高低配,不僅增加了至少6%的溢價,而且還保證了所有的用戶住在大開間,南北通的房間裡,這也是設計水準進步的表現。
當然,不是所有的奇葩戶型,都是因為沖容積率而誕生。
還有一種是基于開發商的定價策略,開發商定價的時候,不僅要考慮自己的利潤,更要考慮樓盤不同購買力的潛在客群。
一般來說,一個開發商會針對三類客戶定價:第一是:主流的追求性價比的客戶,第二種是不缺錢但要求高的客戶,第三種是追求低價格但要求不高的客戶。
開發商也會造對應的三種戶型,第一種是主流的90多平的三開間朝南的戶型,第二種是樓王位置,大戶型,中央景觀,一線河景,優質資源全部堆上去的戶型,第三種則是,前兩種戶型用剩下的邊角料的缺陷戶型。
而第三種邊角料造成的戶型,最容易出奇葩戶型。
但這也折射出一個問題,很多時候,設計師是在總價定好,面積定好,形狀定好的情況下來發揮的,巧婦難為無米之炊。
設計師也隻能根據現有的條件,完成戶型設計了。所以,奇葩戶型的背後,可能背後是設計師的無力回天。
前面兩種奇葩戶型,都是市場經濟下的産物,還有一種是計劃經濟下的曆史産物。
在1998年房改之前,所有的房子都是國家分配,所以當時造房子的資金,也是國家沉重的财政負擔。
所以節約成本就成了關鍵,設計師的首要目标是在一棟樓裡,修更多的房子,塞更多的人,所以也就出現了下面這種房子:
整個戶型的進深拉的非常長,犧牲了中間客廳和廚房的采光,住進去的人苦不堪言。
但确實可以在同一棟樓裡面塞下更多的人,這也造就了不少暗廳,暗衛,暗廚的奇葩戶型。
造房子的首要目的不同,設計理念也相當落後。在1999年之前,在很多設計師眼裡,還沒有廳的概念。
這是建造于1957年的曹楊三村:
當時,大家吃飯和睡覺是在同一個空間進行的,完全沒有客廳一說。沒有功能區分,
在現在看來,也就是奇葩戶型。
直到1999年,建設部修訂的《住宅建設設計規範》提高了明确規定:每套住宅應設卧室、起居室(廳)、廚房和衛生間等基本空間。
現代戶型才初具模型。
所以,在上一輪房改之前,計劃經濟下,用戶的居住體驗絕對不是優先考慮的元素,也是盛産奇葩戶型的年代。
那麼,奇葩戶型難道一點優勢都沒有嗎?
當然也不是,大部分奇葩戶型的優勢就是夠小。
很多2000年以前的房子,戶型都在50平以下,因為房型的缺陷,價格也相對都比較低。
而2000年後,開發商越來越傾向于造80平以上的大戶型,奇葩戶型也正填補了小戶型的市場空白。
雖然缺點不少,但也讓更多初入上海的年輕人,有了上車的機會。
市區的不少所謂的奇葩戶型,附贈學區,附贈地鐵屬性的奇葩戶型,依然會跟着大盤上漲,甚至領跑大盤。
所以,我們眼中的奇葩戶型,可能是年輕人上車的唯一機會,也是不被時代列車抛下的最後籌碼。
住在奇葩戶型裡是什麼感受?
大概是坐在火車長途硬座的感受吧,雖然颠簸,但仍然期待遠方。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