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段時間蘇州的疫情,讓我一直在牽挂着哪裡的茶——碧螺春。
說起碧螺春的大名,很多人都聽說過,也有很多人喝過。
但你真的了解碧螺春嗎?你喝的碧螺春是真的嗎?碧螺春還有“吓煞人香”的香氣嗎?
碧螺春全名洞庭碧螺春,我國曆史名優綠茶,自清朝見諸記載以來傳承至今,産于太湖東部蘇州市吳中區的洞庭東山半島和西山島。其外形細緊似銅絲,滿披茸毛似沾滿花粉的蜜蜂腿,香味獨特。
為什麼會有是否了解碧螺春的疑問呢?
因為人們常常會對碧螺春有兩大誤解。
一、洞庭碧螺春的産地。
因為說洞庭碧螺春,不清楚的人聽名字以為它是産自湖南洞庭湖的茶,實際上他是産自蘇州東山半島和西山島的茶,至于為什麼叫“洞庭”,是因為東山半島和西山島合起來叫洞庭山。
二、白毫與發黴。
碧螺春的外形有一大特點就是“滿披白毫”,但對于不懂茶的人看來,會誤以為茶葉已經發黴了。
碧螺春的白毫跟茶葉品質也會呈現一定正比,一般情況下白毫越多,品質越好。
在制作碧螺春的過程中有一特定工序就叫做“搓團取毫”,目的就是為了讓白毫顯露出來。
前文我已經說了,碧螺春名氣很大,但是由于産地的限制,真正碧螺春的産量不高,無法滿足市場需求。于是市場上出現各種各樣的“碧螺春”。
那麼怎麼判斷你喝的碧螺春是否是真的?
一.知産地。
真正碧螺春的産生在蘇州吳中區洞庭東山、洞庭西山(金庭鎮)這兩個地區内。
所以說市場上見到的四川碧螺春、貴州碧螺春、雲南碧螺春等等,隻是按照碧螺春的工藝制作的。
二、看其形
外地碧螺春
洞庭碧螺春幹茶的外形,有“滿身毛,銅絲條,蜜蜂腿,銀綠隐翠”這四大特點。
其實現在有些産區仿制的碧螺春,粗看是看不出來的,需要從其他細節去看。
例如白毫洞庭碧螺春茶的茸毛是豎立在芽葉上的,而仿制碧螺春的茸毛較松散地黏附在茶條上,或成團脫離芽葉散布在茶葉之中。
另外就是從香氣和滋味來判斷的,這個光說沒用,關鍵是自己去聞去喝。因為那麼洞庭碧螺春之間也會存在巨大的差異。
碧螺春是後來者,在有碧螺春這個名字之前,人們把這款茶稱為“吓煞人香”。
但當你聽到“吓煞人香”時就會不經意間去想,這款茶是有多香呀?香氣居然能吓到人?現在的碧螺春還有這種香氣嗎?
碧螺春的香主要是花果香,至于其香氣的來源的,有很多不同的解說。在我看來長期的果樹茶樹間種最為靠譜。
以前洞庭東西山的農民在茶樹之間還種植了許多果樹。例如桃、梅、李、杏、楊梅、枇杷、闆栗、柑橘、銀杏、石榴等等。
所以在茶園裡你可以聞到花香和果香彌漫,茶樹和果樹的根脈相織,使茶果融為一體。茶樹的有效物質特别是香氣成分積累豐富,芽葉細嫩柔軟,香味蘊含花香果味。
自然而然“吓煞人香”是很容易形成的。
但是由于現在人們追求茶葉價值和産量,大量果樹被砍伐,原有當地茶樹品種更換為産量更多,發芽更早的其他品質。
緻使碧螺春的香沒有之前的驚豔了。
蔎茗說:
碧螺春是一個好牌子,千萬不要砸在我們這一代人的手上。相比短暫的利益,我們更應該在乎的是長遠的利益。
我是蔎茗,講茶、愛茶、愛生活。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