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文學家蘇轼與兄弟蘇轍感情非常要好,他們在青年時代與父親蘇洵一同出川求仕時,曾同宿“逍遙堂”。某天晚上,蘇轼讀到韋應物的詩“哪知風雨夜,複此對床眠”,感慨良多。
于是,蘇轼與蘇轍相約,他年功成名就,早早退隐,同為閑居之樂。後來,二人各自出仕當官,十餘年來聚少離多,天各一方。
熙甯九年(公元1076年)的中秋節,蘇轼在密州因思念蘇轍,寫下了“但願人長久,千裡共婵娟”的傳世名句。可見,他十分期盼能與兄弟蘇轍一同賞月。
次年的中秋節,蘇轼、蘇轍在徐州團圓賞月時,又寫了一首《陽關曲·中秋作》。這首詩寫得頗有些傷感,絲毫不見兄弟團圓的喜悅之情。
《陽關曲》本來是唐末非常著名的送别曲目,蘇轼的這一首詩是寫在中秋團圓夜,同時也是一首“送别詩”,這就難怪它惹人傷感了。
一、《陽關曲·中秋作》賞析《陽關曲·中秋作》——北宋·蘇轼
暮雲收盡溢清寒,銀漢無聲轉玉盤。
此生此夜不長好,明月明年何處看。
白話翻譯:
夜晚,天空中雲氣盡收,清冷的寒氣正在四處流溢。一輪明月像玉盤一樣,在銀河之中無聲地轉動着。今生此夜很好,可惜不能一直這樣好。待到明年,我們又要在哪裡去看月亮呢?
《陽關曲》是唐代的一首非常流行的歌曲,它是根據王維的《渭城曲·送元二使安西》,而譜曲打造的音樂作品。
蘇轼的這首《陽關曲·中秋作》,本來是一首詩。宋代的詩人楊萬裡認為它是一首比較優秀的七言絕句,并且“四句皆好。意思就是,這首詩的每一句都寫得很有味道。
詩的第一句“暮雲收盡溢清寒”,起頭就起得非常獨特。同時,我們看題目就可以知道,這是一首中秋詩,蘇轼兄弟二人當時在徐州。
南方中秋的夜晚,尚餘一絲暑熱。此時,天空中的雲霧散盡,明月露出了它的身影,同時散發出清冷的光芒,地上的人應該感受到清涼氣爽才是。
可是,蘇轼在詩的開頭仿佛是在嫌棄,那雲氣盡收之後,月亮清寒的光輝在四處流溢。寒冷的感覺,總是隐隐帶着一些憂傷。
然後蘇轼又說,銀河當中的明月,像一隻玉盤在悄無聲息地轉動着。那麼,他為什麼要強調明月“無聲”呢?
蘇轼在《水調歌頭·徐州中秋》中寫到:“離别一何久,七度過中秋。……今夜清樽對客,明夜孤帆水驿,依舊照離憂。”
意思就是說,他們兄弟二人已經七年沒有見過面了。好不容易一起過個中秋節,無奈次日又要分别。當時蘇轼即将奉命趕到南京,擔任新職。所以團圓夜,同時也就成了分别的前夕。
面對此情此景,兄弟二人因為遺憾而相顧無言,已經難過得說不出話來了。于是,蘇轼在此處運用“移情”的手法,讓天空中多情的明月,也說不出話來。
而詩的第三句,“此生此夜不長好”,也寫得極好。此句好就好在作者正話反說,用“不好”來寫突出團圓本身的美好,又用團圓的美好,反襯出人生“不能長好”的巨大遺憾。
最後一句“明月明年何處看”,就把整首詩的中心思想點明了。那麼,這種巨大的遺憾到底在哪裡呢?
中秋的月光,為什麼是“清寒”的?銀河上的明月,為什麼“無聲”?此生此夜為什麼不能“長好”?這一切都是因為:我們兄弟二人,不知明年又要在哪裡,度過中秋節。
二、蘇轼與蘇轍的兄弟情蘇轼、蘇轍二人,是北宋時期一對兄弟文學家。他們兄弟二人和父親蘇洵同時位列“唐宋八大家”。二人的散文也都寫得非常好,詩詞也相當出色。
蘇氏兄弟出身四川眉山的一個地主家庭,他們的家族在眉山一帶枝葉龐大。不過,他們父子三人可能“親戚緣薄”,因此出川以後幾乎就沒有回去過了。
蘇氏兄弟二人隻是在父親蘇洵去世的時候,扶靈回過一次家鄉,從此以後再也沒有回過四川了。可想而知,蘇轼應該是沒有多少親朋的。
離開家鄉以後,蘇轼憑借着自己文學上的才華,在身邊聚起了一大幫文友,但是他真正的至交卻并不多。
“烏台詩案”之後,蘇轼被貶去了黃州,曾經一連幾個月都借居在一間寺廟裡,不敢見人。而他過去的那些朋友,也不怎麼與他走動了。
在落難的時候,隻有兄弟蘇轍肯與他同苦共甘。而且蘇轍曾經還想上書皇帝,想要用自己的官職,替蘇轼贖罪。最終,兄弟二人一起被貶。
蘇轼一直非常關心蘇轍,這除了是因為血緣的關系以外,也是因為蘇轍性格沉穩,在生活中能夠警策自己,幫助自己。
蘇轍曾說:“轍少而無師,子瞻既冠而學成,先君命轍師焉。”意思是說,他小時候沒正式拜過師,他父親一開始就讓他把兄弟蘇轼當成老師來學習,所以蘇轍始終很尊重和崇拜蘇轼。
蘇轼這個人有兩個“臭毛病:其一是“心直口快”,易得罪人;其二是“好為人師”。當初蘇轼在鳳翔當官的時候,因為性情太直,得罪了陳季常之父陳希亮,最後就被“穿小鞋”了。
因為蘇轼故意在不參加官府的聚會,結果被罰了款。他和陳希亮不和,蘇轍就悄悄把陳希亮編進寓言故事,大加諷刺。而蘇轼這個大文豪,就隻會上級“硬剛”。
另外,同樣是鳳翔任上的時候。蘇轼的同僚張璪離任的時候,蘇轼前去送行,結果作了《稼說》一文。在文章中,他一面炫耀自己的過往的成績,一面教張璪做人。
結果,張璪後來跑到了知谏院,當了大官,在“烏台詩案”爆發的時候,拼了命地要置蘇轼于死地。所以蘇轼雖然才華過人,但是性格卻大大咧咧,得罪了人還不知道。
隻有兄弟蘇轍,絕對不會對他的才華和口沒遮擋心生不滿。隻有兄弟在身邊的時候,才能一直提醒他小心做人。可惜因為命運的安排,他們兄弟二人後來一直被分開。
紹聖四年(公元1097年),蘇轼又因為管不住自己的嘴巴,“譏斥稱朝”,結果被皇帝貶到了瓊州,而當時的蘇轍也被貶到雷州。兩兄弟中間隔着一條海,相望不能相見。
這事本來應該很傷感的,可是生性幽默的蘇轼,又反其道而行之,還寫詩說,“他年誰作輿地志,海南萬裡真吾鄉”。感謝皇恩浩蕩,見不着不打緊,最起碼兄弟倆還可以隔海望一望。
結語網上有人制作“唐朝詩人的旅行地圖”的小視頻。看過李白、白居易一生的旅行地圖,非常有意思。李白走的路線非常地狂放,白居易活動範圍則相當廣泛,好像大家一生都在漂泊。
蘇轼活動的範圍,比如今大多數的網友都還大,但是卻不及前述二人。特别是他人生的中期,好像一直在北宋的某幾個生要區域裡面,回環往複。
有一些網友說,這是因為他一生中曾九次被貶。所以他不是在被貶,就是在被貶的途中,完全不得自由。這種情況下的他,也是難免會感到孤獨的。
這也就難怪,他為何會在《陽關曲·中秋作》中發出:“此生此夜不長好,明年明月何處看”的無盡感歎了!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