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是滿洲貴族建立的政權,因此從努爾哈赤時期開始,就一直實行“重滿抑漢”的基本國策。統一中原後,雖然曆代統治者标榜所謂的“不分滿漢”,其實“重滿抑漢”的思想從未改變。
最能體現重滿抑漢的便是在政治方面,尤其是在選官、任官上,滿人享有特權。将官缺分為滿缺、蒙古缺、漢軍缺、漢缺,其中漢缺的崗位最少。之前寫過一篇文章,仔細闡述過有很多官職是漢人不能擔任的,有興趣的讀者可以翻閱。
不過,凡事也不絕對,雖然清代統治者不願意讓漢臣涉及皇族、宮廷以及少數民族事務的管理。但同時也規定有些崗位,隻能由漢人出任,旗人不能擔任。
第一個是順天府尹順天府是天子腳下第一府,皇帝對順天府尹的選任十分重視,按例由軍機處提名,皇帝欽定。按說這樣一個重要的職務理應由旗人來擔任,為何偏偏要定為漢人專缺呢?
這裡頭有一個重要的原因,因為京師權貴雲集,是旗人的天下。如果讓旗人來管理,就有縱容包庇的意思。因此,順治朝以後,就将順天府尹定為漢人專缺。
再者,清統治者向來标榜滿漢一家,由漢臣來擔任順天府尹,也可以向天下臣民釋放出不分滿漢的統治思想。當然,如果選用旗人擔任順天府尹也存在一些弊端,更容易出現包庇徇私、渎職舞弊的情況。
第二個是太醫院各級官職太醫院在京城中是一個小小的五品衙門,所設職官從高到低依次是院使、院判、禦醫、吏目、醫士、醫員、醫生等。太醫院主要是為皇室成員服務,為帝後、王公及文武大臣看病。
太醫院的禦醫們品級不高,責任卻很重大,事關帝後的生命安危,因此選拔禦醫的條件極為苛刻。那麼,既然禦醫如此重要,為何就不設旗缺而隻有漢缺呢?
其實皇帝對此也很無奈,純屬不得已而為之。我們知道清代的太醫院屬于中醫,中醫是一門博大精深的學問,這個行業又是屬于典型的父子相傳,具有極強的傳承性。很多中醫世家都是數十代傳承不息,并形成自己的一套獨特的診療方法,而且向來不外傳。
中醫文化和華夏文化一脈相承,若不是中醫世家出身的人很難跨入這個門檻。八旗軍隊雖然所向披靡,但畢竟文化積澱不深,又是少數民族,在醫學造詣遠遠不及中原地區的漢人們。
因此,這個技術性很強的活兒,隻能由漢人來幹,說白了旗人就是想幹也沒有這個本事。
第三個是欽天監的各級官職欽天監是掌管觀測天文氣象、編制曆書、選定吉時的機構。和中醫一樣,天文曆法同樣也是博大精深,滿洲、蒙古旗人在這方面的知識儲備遠遠不及漢人。
欽天監是順治元年設立的,起初隸屬于禮部,不是一個單獨的衙門。其長官為監正(正五品)。到了康熙時期,與西洋的交流日多,西洋傳教士也陸陸續續擔任欽天監職務。
需要說明的是,雍正以前,欽天監清一色全是漢人和個别的西洋傳教士,無一員旗人。到了乾隆時期才将欽天監獨立出來成為一個單獨的衙門,并定滿、漢監正、監副各一人。但真正負責具體事務的還是漢臣。
第四個是地方的學官和州縣佐雜官清代重視文化教育,并沿襲明制在全國各府、州、縣設立了官學。官學按行政等級分為府學、州學、縣學,其教官為學正、教谕、訓導。
清統治者奉行儒家文化思想,這些府學、縣學的教官都是熟讀四書五經的老夫子,其儒學造詣十分了得。旗人與漢人相比,在文化領域上有先天的不足,讀書科舉遠不是漢人的對手。因此,讓漢人擔任教官順理成章,也更能說服天下讀書人。
州縣佐雜官是指知州、知縣衙門中的下級官員(不包括州同、州判、縣丞、主簿,這四類屬于佐貳官)這些職務包括巡檢、庫官、稅官、獄官、驿官、閘官、河泊所官等等。
這些佐雜官有的是正、從九品,但很多都是屬于未入流的小吏,身份地位比較低。這些佐雜官有一個特點,那就是地方性質極強,一般都是當地人擔任。無論知州、知縣如何更換,這些人都是鐵打不動的。
顯然,旗人主要集中在京師一帶,還有一部分駐守各省,一般在州縣這樣的行政區,并無太多旗人。再者,旗人政治地位較漢人更高,即便是流落街頭,也不會擔任這樣的小吏,就是皇帝也會覺得臉上無光。
上面羅列的一些官職,并非是全部。旗人還有很多官職同樣是不能擔任的,比如清代規定科舉一甲為漢人獨有(旗人僅有崇绮一個狀元)。按清制,翰林院修撰為狀元特缺,編修為探花、榜眼特缺,也就是說翰林院修撰和編修也是旗人不能擔任的。
此外還有都察院、詹事府、國子監的一些個别官職,也是旗人不能擔任的,這裡就不多細說了。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