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江水、洪水遲早都要彙入東海!
正因為長江和東海是連通的,長江才會是太平洋水系,當初花超過2000億在長江幹流修建三峽大壩,目的就是通過這個水利工程來防洪抗旱,而不僅僅為了航運和發電,更不是不讓洪水洩到大海,大壩先攔洪水,然後再開孔洩洪,其實是為了避免下遊因為洪峰疊加遭遇大洪水。
江河入海本是自然規律,但總有人疑惑為什麼淡水越來越少,還大費周章地修建南水北調工程,怎麼不直接在江水白白入海前,直接把水關起來,然後把水運到需要的地方,甚至可以直接把江水灌入地下水超采區域地下,這樣做的難度小,水道也不用修了。
其實這個想法,與疑惑長江洪水怎麼不直接洩到大海,還要修那麼多水利水電工程來進行調蓄一樣,都是非常欠考慮的。
為什麼這麼說呢?
我們不妨看一看,長江從源頭到盡頭也有幾千公裡,這個水道從來不是直直的,也有諸多彎彎繞繞,更不是平穩向前,有的地方落差還很大,中途更有很多其他河流的水彙入幹流。而且,長江不僅長度夠長,水量也很大,這就是為什麼黃河泥沙多,但長江航運卻比較發達,這一點從很多長江幹流主要城市的發展也看得出來,尤其是重慶和武漢這些地方。
試想一下,如果長江洪峰的水和長江水都直接洩到大海,抛開南水北調那些已經把長江水作為主力水源的城市不說,僅僅是長江一百多萬平方公裡的流域面積,這些地方都不用水了嗎?中上遊的水利工程,本來也是通過開閘放水增加下洩流量,然後來改善下遊幹旱缺水問題的。
而且,别看目前人類是這個世界的掌控者,科學技術進步的速度也比較快,但真要讓人把長江水關起來,不會白白流入大海,我們還真的做不到,要知道長江的年徑流量可高達近萬億立方米,我國36%的河流徑流量都在長江裡面,有什麼容器能一年又一年的裝下這麼多水?
實際上,長江的徑流量,大部分都集中在汛期,幾個月就要流淌75%左右,再加上産水能力的不同,洞庭湖和鄱陽湖就比金沙江和漢江産水更多,所以,長江水再多也同樣存在分布不均的情況,正因為水資源分配不均,才有了大量水利水電工程的誕生,三峽大壩是如此,南水北調也是如此,隻不過一個是協調本流域,一個是從南到北罷了。
為什麼說長江水變多是喜,也有憂?
都知道長江水多,甚至是黃河水量的20倍,但你知道嗎?哪怕是全世界範圍,長江超過六千公裡的長度也隻是排在亞馬遜河和尼羅河後面,是中國第一長,更是世界第三長。而目前的情況是,長江源地區不少湖泊還在面積變大,這足以說明湖泊面積增長不是個例,而是青藏高原地區的普遍性現象。
可能有人難以理解,既然三江源的湖泊變多,那說明這個地區的水資源就變多了,那長江的源頭水更多,豈不是就有更多水資源可以被利用?是的,這就是好的地方,湖泊增大也有一些讓人擔憂的事情可能發生,正如這些擴大的湖泊,倘若有一天慢慢連接起來,那湖面進一步擴大後,無疑會對周圍設施造成破壞,包括原本好好的草原生态系統,也會被打破穩定。
我們常說長江八大支流,長江當然不止8條支流,隻不過它們的多年平均徑流量都超過了500億立方米而已。要知道在長江的所有支流中,僅僅是流域面積超過10000平方公裡的支流就多達49條,而長度達到1000公裡以上的支流也有五個,分别是烏江、漢江、雅砻江、嘉陵江和沅江。
整個長江流域,可以說更大一部分水都來自于暴雨洪水,這部分水量可以占到全年水量的一大部分,也就是5、6、7、8這幾個月,這也是為什麼說長江屬于“雨洪合流”,支流洪水比較多見,且集中在不同的月份。過去,長江不止一次發生過全流域性大洪水,比如1931年、1954年和1998年,你可以能難以想象一次洪災竟然直接奪取了四千多人的生命,然而這樣的事卻真的發生。
正所謂“天要下雨,娘要嫁人”,的确沒辦法阻擋洪峰形成,每年長江進入汛期以後,隻要頻繁降雨就會有洪峰形成,有時候是長江上遊,有時候是長江支流。這也是為什麼國家要耗時耗力修建那麼多水利工程,根本目的之一就是削峰防洪。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